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三峡集团科技创新成果综述
黄先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三峡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截至2017年9月,中国三峡集团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和行业奖励共98项,专利1248项,国家项目30项,形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三峡标准共439项。中国三峡集团水力装机、可再生清洁能源装机均排名全球第一。全球最大10座水电站,其中5座由中国三峡集团建设运营。
实现水电领域多方位创新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中国三峡集团在建设运营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等世界级水电站过程中,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全球领先的水力发电成套技术。
引领全球水电装备发展。
中国三峡集团实现巨型水电机组和三峡垂直升船机自主创新,推动中国水电装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通过长江上游千万千瓦级梯级电站建设,中国三峡集团在水电机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使中国水电装备用2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三峡工程70万千瓦机组技术追赶、向家坝80万千瓦机组整体超越、白鹤滩100万千瓦机组全面引领的三大跨越。
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不断提升设计水平、制造技术、施工工艺和管理方法,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建成目前世界上过船规模、提升高度、提升重量、通航水位变幅最大,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机——三峡垂直升船机,推动了我国重型机械制造业在冶炼、铸造、热处理、机加工、检测等技术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坝工技术原始创新筑就超级工程。
为攻破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各项难题,中国三峡集团潜心钻研,在坝工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包括百米级江河深厚覆盖层防渗结构技术、大坝复杂基础岩体盖重和无盖重固结灌浆技术、低热水泥混凝土建坝技术、精细爆破与复合散能爆破快速施工技术、超大规模地下洞室群开挖技术等,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与质量。
开启水电"互联网+"新时代。
中国三峡集团紧跟时代发展,大力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智能管理。
在"建设三峡,开发长江"进程中,中国三峡集团提出了"感知、分析、控制"的工程智能建造闭环控制理论,创建了大坝全景信息模型DIM,研发应用协同管理平台iDam及成套智能装备和系统,将大坝工程建设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建设模式推进。依托智能建造技术建成投产的溪洛渡水电站荣获素有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菲迪克2016年工程项目杰出奖",被称为"世界最聪明的大坝"。
中国三峡集团对长江干流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梯级巨型水库实行联合智慧调度和运行管理,建立了一套集水雨情信息采集处理、水文气象预报制作、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方案编制、联合调度成果展示的智慧调度决策支持体系。形成了长江流域水资源联合智慧调度运行核心能力,有力促进长江"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中国三峡集团针对水电工程移民地域广泛、人员众多、情况复杂等特点,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水电工程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助力精准移民。该系统是国内乃至世界首个覆盖水电工程移民工作全生命周期的移民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对推动我国水电移民管理数字化、规范化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促进水电行业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三峡集团始终秉持"绿色水电,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流域生态调度和珍稀特有鱼类、植物的保护工作方面积极创新。
中国三峡集团积极开展三峡-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群多功能生态调度研究和调度试验。长江中游江段在实施生态调度后,"四大家鱼"自然繁殖规模较调度实施前增加3倍,生态调度成效显著。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先后突破中华鲟、胭脂鱼、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长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驯养和繁殖技术,并开展了包括中华鲟在内的10余种鱼类的增殖放流。同时还掌握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如珙桐、荷叶铁线蕨等引种驯化技术和移栽技术,在三峡施工迹地建成了具有区域影响的三峡珍稀植物保护基地和科普基地。
创新驱动中国水电全产业链"走出去"
中国三峡集团以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整合中国水电全产业链"编队出海",全力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
——全产业链集成。中国三峡集团充分发挥品牌、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加强与水电规划、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和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中资企业合作,成功探索出一条"以三峡为品牌、以三峡集团为龙头、整合全产业链编队出海"的国际化经营之路。中国三峡集团始终坚持以三峡标准引领行业发展,让三峡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承建的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从标准到技术、从骨干人员到产品装备全部来自中国,实现了中国水电"全面走出去",成为中马经济合作典范工程。巴基斯坦卡洛特、科哈拉水电工程和几内亚凯乐塔等亚非地区水电工程也陆续全面遵循中国的国家标准、电力标准、水利标准、三峡标准。通过各项工程的成功建设,树立了中国技术标准高质量、高水准的良好形象。
——全过程管理。中国三峡集团在"走出去"历程中,不断推进国际业务水平升级,从可研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项目咨询,拓展到流域规划、梯级开发的全过程,为海外客户开发清洁能源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成功在葡萄牙、巴西等海外市场建设和并购了一批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水电工程和水电资产,探索出一条"三在外一回流"的海外投资管理模式。
——全流域开发。中国三峡集团凭借全产业链集成的卓越能力和全过程管理的丰富经验,积极探索全面参与他国干流全流域水电开发,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
2015 年4 月20 日,中国三峡集团与巴基斯坦私营电力与基础设施委员会(PPIB)、丝路基金共同签订《关于私营水电项目开发的谅解备忘录》,与巴基斯坦水电开发署签订《关于联合开发大型水电项目的谅解备忘录》,成为联合开发印度河上游大型梯级20000兆瓦水电站项目群的基石性文件。同年5 月23 日,中国三峡集团与秘鲁能矿部签订了《建立能源领域开发合作机制谅解备忘录》,此举标志着中国三峡集团全面启动秘鲁流域水资源开发实质性工作。在同为"一带一路"龙头、水资源蕴藏丰富的哈萨克斯坦,中国三峡集团正在进行奇力克、图尔古松两条哈国主要河流的全流域规划。
致力引领新能源创新发展
中国三峡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积极发展光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大力支持新能源项目自主创新。
"光伏+"聚焦领跑者,创新模式助力能源转型。
近年来,中国三峡集团相继中标山西左云10万千瓦光伏项目、山西大同10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山西平定10万千瓦光伏项目、淮南潘集区150兆瓦水面光伏电站项目等多个国家光伏"领跑者"项目。其中,山西大同10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把光伏电站的建设与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治紧密结合起来,于2015获批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光伏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先进技术基地。同时,大同光伏示范基地采用了多种技术综合示范、多方位保障先进技术指标实现的方式保障基地示范效果。如采用各类高效组件、通过双轴跟踪支架等多种组件调节方式提高发电量、示范1500伏系统提高发电效率、采用4G无线通信技术降低运维成本等。
于2013年初开工建设的曲阳山地光伏项目,至今已成功并网投产15万千瓦,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山地光伏电站。电站的建设速度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刷新了国内山地光伏升压站建成投产的最快速度。曲阳项目狠抓技术革新和成本控制,在材料、工艺、人才培育、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应用远超国内同业建设水平。项目采用了山地钢梁幕墙式、山地快速锚栓式、山地微孔浅井式、山地桩机牵引式大坡度施工工艺,为国内山地光伏大坡度施工建设提供了成功案例。
相比传统地面光伏电站,吉林双辽服先光伏电站在工程建设期间,采用了多种先进的创新技术:选取高转换效率的组件,保证发电效率;创新使用了互锁压块紧固方式,确保高桩支架安装组件的抗风性和稳固性,同时在引桩空隙回填河沙防止桩基础冻胀现象等技术。服先光伏电站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同时也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的良好案例。项目融入"跨界融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牧业养殖、草类种植等完美结合,形成项目内的立体循环经济,将土地高效利用,解决当地人口就业和政府菜篮子工程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甘肃大寨滩光伏电站积极开展"光伏产业带动生态建设项目",在光伏电站中种植沙棘,将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实现"一地两用",发电治沙两不误。这种"光伏+沙棘"模式既能把西部丰富的阳光转化成清洁能源,同时高效利用土地,为当地创造就业贡献税收,又可以减低治理成本促进生态改善,为我国探索和创新荒漠化治理开辟新的途径,实现光伏发电与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双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促使中国三峡集团在光伏生态产业走在国内前列。
陆上风电技术创新,开拓发展新思路。
中国三峡集团6家风场在2016年度全国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竞赛中获奖,风电技术创新成果得到充分肯定。风电技术的创新,为陆上风电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打开了新市场。中国三峡集团联合国内领先的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政区锡铁山镇尝试进行低风速、高寒、高海拔型风电机组市场应用。该项目的建成投运为投资低风速、高海拔地区风电场提供了数据支撑,也成为我国首个高海拔兆瓦级风力发电项目,为促进我国高海拔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良好的科技示范意义。
海上风电再续三峡模式,致力引领创新发展。
海上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朝阳产业。中国三峡集团自开启海上风电开发之路以来,再续三峡模式,大力支持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支撑规模开发。中国三峡集团在海上风电领域坚持以项目开发运营为平台,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承担了亚洲首座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10万千瓦 海上风电场示范工程的勘测设计和科研工作,填补了国内海上风电勘测设计空白,首创的高桩承台基础被国际机构列为海上风电新型基础型式并得到广泛应用;建成我国首个近海风电项目—江苏响水近海风电场,创造了国内外首次整体吊装4兆瓦风机、亚太地区首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国内首条三芯220千伏海底光电复合缆、国内最广基础涵盖形式等多项纪录。
——产融结合进军海外市场。中国三峡集团在稳步推进国内业务、积累开发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在海外风电市场取经问道。中国三峡集团联合葡萄牙电力公司共同开发法国和英国等海上风电项目,2016 年成功收购德国已建成最大海上风电项目Meerwind,2017年联合葡电成功中标95万千瓦英国Moray海上风电项目,同时与DongEnergy、ABB、通用电气(阿尔斯通)、西门子等国际知名电气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协同作用,为培养海上风电人才、引领海上风电关键技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协同创新实现"六个引领"。中国三峡集团以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为载体,借鉴三峡工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经验,探索海上风电开发运营新路径和新模式。通过国内外同台竞技的方式,遴选出质量可靠、性能最优、技术先进的国内外海上风电机组,联合国内相关科研院所、装备制造、施工安装等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培育海上风电开发、建设、运营等核心技术,推动海上风电形成完整产业链,为中国三峡集团海上风电实现规模引领、管理引领、技术引领、标准引领、人才引领、品牌引领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央企双创带动示范作用
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中国三峡集团的多年实践证明,开展"双创"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有力驱动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发挥央企责任,带动产业链和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中国三峡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各项决策部署,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发挥央企责任,将企业自身创新发展与带动水电和海上风电等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以及前沿清洁能源领域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有机融合,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和积极的示范作用。
采用多方共赢的"产学研政用"联合建设模式,成立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中葡(葡中)新能源技术中心、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中心、三峡工程鱼类资源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华鲟研究所)、长江电力学院等10 多个不同层次、多种专业、产业链完备、自主和协同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活动基地,有效发挥科技支撑与创新服务作用。与福建省全方位合作,联合建设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辐射全球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打造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聚集国内外一大批先进机组设备和关键配件制造企业,带动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从福建走向世界,让中国装备全球"。
牵头筹设规模为20 亿元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以高效太阳能电池创新技术、氢能及燃料电池创新技术、先进储能创新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能源互联网及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为主题,重点关注能源领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标的,增强早中期和初创期创新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造血功能,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促进被投资企业快速稳定发展,提高国有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发挥中央企业大规模支持地方脱贫攻坚示范作用,积极拓展科技扶贫模式,以"集中式、村级式、户用式"为切入点,将科技扶贫与光伏项目开发紧密结合,走出了"光伏+"科技扶贫的新路子。
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促进全员自主创新。
中国三峡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一时间发布《关于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专题研究并部署一系列保障措施,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年多来,中国三峡集团完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和制度、开展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政策研究和岗位分红试点、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通过党员带头示范,以传帮带方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全体员工结合岗位实际创新创业,激发员工自主创新活力,实现了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不仅有效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三峡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三峡集团仍将继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