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三峡筑新梦 扬帆丝路踏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三峡集团国际业务综述

本报记者 吕畅 徐瑶

一条经济带,熔铸古今;一条丝绸路,纵横万里。党的十八大以,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和更长时期的发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由点及面,从顶层设计到扎实推进,为企业指明了具体方向,也为三峡集团科学规划海外布局、有序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和抓手。 

 过去五年,三峡集团国际业务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清洁能源集团战略目标,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三峡集团既"谋势"——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海外布局;同时"借势"——强强联合,通过股权投资进驻欧洲、美洲市场;又"造势"——主动适应海外市场新常态,以投资为龙头,以建设为手段,通过整合资源,带动清洁能源行业全产业链"走出去",赢得了沿线国家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参与。

目前,三峡集团海外业务覆盖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已累计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其中一半以上的项目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谋势:"一带一路"上的中国三峡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善谋势者必成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峡集团审时度势,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已有市场的先发优势和自身积累的综合优势,在谋划国际市场大棋局中,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内的重点市场进行调整和布局,形成了国际业务的"三大市场"——以"两巴(巴基斯坦和巴西)"为重心辐射南亚、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的水电投资市场;以葡萄牙电力公司为重要合作伙伴的欧美新能源市场;以刚果(金)大英加水电项目为重心的非洲清洁能源市场。

截至2016年底,三峡集团境外总装机1551万千瓦,业务规模和效益节节攀升,国际业务已经成为集团公司稳增长的重要一极。

位于"一带一路"交汇处的巴基斯坦是三峡集团重点战略投资市场。长期以来,电力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三峡集团对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水电资源进行规划研究,谋篇布局,详细调研了巴基斯坦能源市场,确定了以吉拉姆河梯级水电开发为先导,以印度河上游大水电开发为目标的市场投资开发战略;同时,积极参与巴基斯坦新能源开发。

作为"一带一路"首个大型水电投资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于2015年开工建设。建成后,该电站每年将提供30多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为巴基斯坦缓解电力困局作出重要贡献;而另外一座同样位于吉拉姆河流域的水电项目——装机容量110万千瓦的科哈拉水电站已进入建设阶段。两个项目均被列入"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项目清单和积极推动项目清单。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风电一期项目已于2014年投入商业运行;去年,风电二期开工建设,进一步实现三峡集团在巴风电市场滚动开发的投资构想。

三峡集团还与国际金融组织深度合作,设立三峡南亚公司作为对巴基斯坦和南亚其他地区的投资平台,积极引进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丝路基金参股,创新合作模式,稳健推进南亚地区开发清洁能源项目。这种模式有助于拓展中巴经济走廊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合作空间。

除了巴基斯坦,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哈萨克斯坦、尼泊尔等其他海外市场,一座座由三峡集团开发建设的电站书写着光辉业绩:南累克水电站被印刷在2万面额的老挝货币上;南梦3水电站建成后被老挝政府确定为电力人员的学习培训中心;南立1-2水电站从开工到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仅用不到3年时间,其"中国速度"和工程质量树立了老挝水电建设领域的标杆;由三峡集团EPC总承包的马来西亚沐若项目实现了水电行业的"编队出海";由三峡集团牵头中方联合体正在积极推进的缅甸孟东水电项目将作为"一带一路"、湄澜合作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重要项目,助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互联互通。

从长江到世界,这些项目是三峡集团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深耕细作海外清洁能源市场的缩影、践行国家"绿色丝绸之路"理念的最佳印证。

借势:强强联合,开拓欧洲、美洲市场

"智者善假与物,借力借势而行。"

借是一种智慧,善于借用外力,而不依赖外力才能事半功倍;善于借势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局势中,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机会,乘风破浪,蹄疾步稳

"走出去"的过程中,三峡集团看准市场,抓住时机,通过股权并购突破市场壁垒,实现了强强联合以及国际合作的战略升级,成功入驻欧洲市场,扎根南美市场。

收购葡电,开拓欧洲市场

2012年经国家批准,三峡集团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以下简称"葡电"21.35%的股权,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葡电是葡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欧洲最大清洁能源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清洁能源发电业务,业务分布在葡萄牙、西班牙、巴西、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合作,三峡集团借助投资葡电全球业务资源,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并加快对欧美等高端电力市场的投资开发步伐目前,三峡集团已成功进入葡萄牙、意大利、波兰、英国的新能源市场和巴西水电、风电市场。

今年9月,三峡集团和葡电联合投标的95万千瓦英国Moray海上风电项目成功中标,标志着三峡集团成功进入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家投资全球近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的中国企业。

入驻巴西,深耕南美市场

善借势者必成大事但借不是靠,更不是依赖。

在巴西,三峡集团2013年成立三峡巴西公司,通过参股合作方式低风险进入市场,冷静观察,虚心学习,着手建设自己的本地化团队。三峡集团与葡电联合进行巴西加利、卡什瑞拉、圣马诺埃尔等水电项目的合作开发,总装机容量130万千瓦,现已完成股权交割,形成陆续投产的水电资产组合。

而这只是第一步。

随后,三峡集团把握行业机遇期,通过资产并购,做大资产规模,实现稳定的现金流,形成较为完整的本地化经营能力,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三峡集团先后完成巴西格力保吉和萨尔托水电资产并购,完成集团最大海外并购项目——伊利亚和朱比亚水电站30年特许经营权交割,同时完成美国杜克能源巴西公司股权并购,业务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未来,三峡集团将进一步利用中国和巴西两个水电大国的优势力量,开发巴西大水电项目,促进中巴产能合作,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打造全球大水电开发的典范。

目前,三峡巴西公司已经成为巴西第二大私营发电企业,拥有14座控股水电站3座参股水电站和11座参股风电场,装机容量达827万千瓦。

  成立境外基金,瞄准中小水电

2014年底,三峡集团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境外清洁能源投资基金,专门从事海外清洁能源项目的并购和投资。基金一期规模达10亿美元,主要投向欧美发达地区新能源政策稳定区域的成熟运营项目。这是三峡集团首次利用社会资本完成境外项目投资,也是国资委批复的首境外基金,为三峡集团拓宽融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发展新兴产业探索了新的方式。

2015年,三峡集团和葡萄牙电力公司以对等持股方式成立环球水电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环球水电),以全球新兴市场中小水电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开发为主业。今年9月,由环球水电投资开发的秘鲁圣加旺III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中国-秘鲁产能合作第二批早期收获项目清单中唯一的水电项目,也是中国三峡集团和葡萄牙电力公司在秘鲁联合开发的第一个绿地项目。圣加旺III水电站的建设将带动1.5亿美元的中国装备制造和设计服务出口,有助于深化中国和秘鲁产能合作,缓解秘鲁东南部地区电力短缺,推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当地就业。 

造势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

谋势驾驭全局;借势智慧;造势是胆魄,是打破常规,创新模式主动适应新常态

1955年起,三峡集团下属中水电对外公司即代表国家承担和组织水利电力对外经济援助项目半个多世纪的经援工作,夯实了三峡集团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根基。

随着时代的变化,地缘政治结构不断改变,国际能源市场催生企业加速转型,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自由开放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峡集团主动调整水电发展策略,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从施工总承包到EPC总承包加F(融资),再到BOT项目投资运营,业务规模和效益总量节节攀升,依托累积深厚的综合实力,迈入了开展资本并购、管理运营电站、获取长期收益的全新阶段。

推动中国水电标准国际化

"峡谷瞬成湖浩瀚,彩虹横架翠峦连"。2015年,在几内亚央行发行的新版货币中,最大面值的2万几内亚法郎纸币上,赫然印上了由三峡集团承建的几内亚最大在建工程凯乐塔水利枢纽工程的效果图。这项工程被人们称为几内亚的"三峡大坝"。

首个在西非国家EPC合同模式下执行中国水电工程设计理念和行业规范标准的项目,为中国先进的水电标准和技术走出国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水电标准的"国际化"。

地处西非的几内亚水能储备丰富,但基础设施薄弱,能源供给不足成为几内亚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掣肘。截至目前,凯乐塔水电站累计发电量已超过15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市400余万民众的用电问题并惠及周边11个城市,不仅改善了几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也正改变着当地人的命运。

编队出海,形成合力

在中国水电"走出去"初级阶段,国内企业间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三峡集团联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包括水电施工建设企业、设备制造企业、设计咨询企业和关联产业,携手组建"中方联盟",成功探索出一条"以三峡为品牌、以三峡集团为龙头、整合国内全产业链编队出海"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独行快,众行远。凯乐塔水电项目不仅是三峡集团在双方能源战略合作框架下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项目,集团公司积极筹划协助中国企业编队出海,体现合作共赢新时代丝路精神,打造国际水电市场开发新局面的典范。

凯乐塔项目的永久机电设备和材料大部分从中国采购,其中额定容量78.2兆瓦的轴流转桨式机组由东芝水电设备(杭州)有限公司生产,225千伏主变及附属设备由山东达驰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调速及励磁设备由长江能事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统计表明,参与几内亚凯乐塔项目实施的中资企业达30多家,全面覆盖水电行业链条各环节,该项目共带动我国机电设备物资出口达5亿多元人民币,带动了约6亿元人民币的施工设备和材料出口。尽管项目施工安装工期紧,设备海运周期中国设备产品仍得到了当地高度认可,推动了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步伐

在苏丹上阿特巴拉、几内亚苏阿皮蒂等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三峡集团坚持与中资企业携手合作,持续带动电机制造、机组维护、电站运营、梯级调度等中国水电全产业链一起走出去。

    使命"同呼吸、共命运"的海外三峡人

"编队出海"的征途中,海外三峡人面临着地缘政治、安全风险等各方面的挑战。"同舟共济"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危难时刻,海外三峡人与社会各界"同呼吸、共命运"。

2016年7月10日,我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部队遭袭,造成我维和人员伤亡。限于苏丹医疗条件和当地局势,伤亡的维和人员需紧急转移到乌干达。危急关头,解放军陆军总部和驻乌使馆通过三峡集团总部联系到集团下属企业中水电对外公司,希望提供相应帮助。中水电对外公司苏丹项目部,第一时间与中国驻乌干达使馆和中国军队工作组取得联系,主动认领陪护及后勤保障工作任务。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三峡集团中水电对外公司那苏瓦卡里水电项目的施工单位员工256人被困项目营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及军队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三峡集团党组高效决策、调动各方力量,经过不懈努力,所有施工单位被困人员安全撤回国内,救援行动圆满成功。

2013年12月,非洲埃博拉疫情大暴发,几内亚是重灾区。当时,该国有史以来规模和发电量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项目——三峡集团承建的凯乐塔水电站正在紧张施工中。

作为中几两国重要的合作项目之一,凯乐塔水电站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三峡集团中水电对外公司总经理助理、非洲一部总经理张如军表示,"当时项目工地上有1000多名中方员工和2000多名当地雇员,停工撤员会把主线工期延后一年,项目将蒙受损失;而且半途而废无疑会伤害几内亚人民的感情。"

患难见真情。正是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让这群"唯一没有离开几内亚的外国人群体"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未发生任何项目人员感染的同时,提前实现电站竣工投产,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赞扬与钦佩。

责任:保生态、促民生、建设"友好海外工程"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一位来自老挝的三峡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这句话也正是一座座"海外三峡"工程对当地影响的真实写照

中国三峡集团秉承"长期发展,本地运营"理念开展海外业务,积极推进本土化运营,积极参与项目所在地社区共建活动,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援、社区帮扶、环境保护和教育发展等多个方面主动承担责任,为当地带来切实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提供稳定就业

巴西,卡什瑞拉水电站工程不仅为当地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提供创业培训课程,还开展工地动物活动监测、动物收容救助、植物分类注册和植被恢复工作。在圣马诺埃尔水电站为周边的21个印第安居民区建立起无线电通讯系统。目前,三峡巴西员工约有782人,其中中方员工22人,当地员工760人。

巴基斯坦,巴风一期海外人数占员工总数67%;二期建设高峰期可提供200 个就业岗位。截至2016底,巴基斯坦海外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的67%。

保护生态、建设绿色工程

在卡洛特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设立环境保护专项投资,总额初步估算达1191万美元,采用DH高效污水净化器、中和沉淀法、隔油+沉淀处理、A/O 地埋式成套生活污水处理等多项世界一流的环保设备和措施对生产废水进行高效处理,打造"水环境保护工程"。

三峡集团在乌干达建设伊辛巴水电站项目期间,根据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项目营地周围地势和土壤条件,栽种各种植物和花卉,绿化率高达30%,荣获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颁发的"中国海外工程示范营地"称号;在苏丹建设的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利用已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将处理合格的污水用于农田、营地绿化区的灌溉,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避免河水受到污染。在项目现场附近还栽种了一片中苏友谊树林,有效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海外三峡"逐新梦,"一带一路"启新程。一座座电站宛如一颗颗明珠,世界各地点亮光明,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宛如一座座丰碑,记录着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创造出的不朽业绩。

三峡集团因三峡工程生,因三峡工程强。在世界各国提倡低碳环保、安全经济的能源发展战略时正是三峡集团"一带一路"建设中,胸怀大格局、整合大产业、布局大手笔、开创大未来的时代机遇与历史担当。随着中国水电业在世界水电行业中实现了从"跟跑者""引领者"的巨大飞跃,"三峡品牌"已经成为一张代表中国水电行业全球竞争力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