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三峡 共绘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三峡集团绿色发展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 邱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三峡集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秉承"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理念,以"绿色发展、重点突破、健全体系、规范管理"为主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促进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懈努力,以实际行动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生态环境修复贡献力量,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服务,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砖添瓦!

 

从开发到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始终

2017年6月,宜昌,万木葱茏。

"原以为这里是杂乱的工地景象,没想到竟是一处大花园!"每天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汇聚到三峡大坝景区,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2017年8月3日,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全面开工建设。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白鹤滩水电站环境论证竟长达20年,这期间,三峡集团从流域、河段和项目三大层面,对影响工程的生态环境敏感因素进行识别,使流域梯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通过流域层面环境观测和措施规划,部分河段水生环境修复、水生动植物保护和工程所在地环境治理,三峡集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作为一家以大型水电开发与运营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中国三峡集团从建设三峡工程开始,到正在如火如荼施工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充分发挥流域梯级枢纽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等生态效益的同时,通过做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论证与规划设计、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构建环境监测网络、深化重大技术专题研究等,实现了水电开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作为最早进入全国风电市场的央企之一,三峡集团在海上风电建设过程中坚持"绿色"理念,着力保护海洋环境,积极实施鸟类观察站建设、海堤亮化、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海洋生态环境及生态修复效果跟踪监测及评估等项目,在树立起一座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同时,在海底塑造出"水草丰美"的"海洋牧场",不仅生产清洁电能,而且为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和海洋养殖业创造出优质环境。

"光伏+",近年来成为三峡集团开发光伏产业过程中的一个热词,这种将光伏产业开发与生态种植、观光农业、教育科普等传统产业相结合,进而提出的新能源发展理念日渐推广开来。由于光伏板遮挡了阳光直射,对向阳山坡的土壤保墒具有积极影响,"光伏+种植"的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当地土壤环境,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在甘肃金昌的光伏项目已经成功将光伏发电与沙棘种植相结合。在河北曲阳,光伏发电与玫瑰种植相结合产业模式也在有序推进。相信不久的将来,三峡的光伏阵列将矗立在一片花山果海之中。

除在生产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外,三峡集团在管理运维中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防治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补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三峡生态补水调度期,此时三峡水库保持稳定下泄流量,为大坝下游流域居民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增强流域的内陆水循环。

——生态调度。从2011年6月三峡集团首次开展针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生态调度开始,目前已连续六年开展生态调度试验,创造适合鱼类繁殖所需的水文条件,实现对水生生物的保护。为了更有利于维持下游河道原有的水生生态环境,溪洛渡水电站还在进水口采取四层叠梁门分五层取水的方案。

——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特有珍稀鱼类和四大家鱼的增殖放流活动,加强三峡珍稀特有植物培育基地建设与珍惜物种培育,开展对各项目工程施工区重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实施黑水河栖息地环境保护、签订长江生态修复相关协议……近年来,三峡集团把生态价值与生态保护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将流域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修复新道路,加强栖息地保护,保护珍稀动植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水土保持。近年来,三峡集团加强管控,规范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开展水土保持验收准备工作检查和专项检查,编制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环保、水保半年报告和年度报告。三峡坝区、向家坝、溪洛渡工程加强了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功能有效发挥,施工地生态修复工作进展顺利,生态保护效果明显。

…………

窥一斑而知全豹。如今的三峡集团,作为国家开发清洁能源的骨干企业,已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地烙在骨子里建设绿色三峡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为美丽中国带去了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从制度到实践,绿色发展提速增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峡集团加强顶层设计和精细化管理,生态环保"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完善集团化环境管理体系。围绕三峡集团实现业务板块化、板块专业化、专业市场化和管理集团化目标,修订完善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在项目规划、前期、建设和运行各阶段,在水电、风电、太阳能、火电等各行业,在国内、国际各业务范围,在投资、承包、咨询等各业务领域内,系统规范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在各业务板块环境管理中,按照由项目管理过渡到集团管理、五控制(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环保)统一和全过程(前期、建设、验收、运行)管理、责任和权利相一致、缩短管理链条、管理层级清晰且责任明确的原则,按照"业务归口管理为主线、属地或项目部门为责任主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以垂直管理为主的思路,进行进一步完善。

——实现环境监测全覆盖。近年来,三峡集团通过包括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监测系统、金沙江干流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相关水域水生生态监测系统等在内的生态与环境监测体系,覆盖中国三峡集团国内所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所在流域及影响区域,主要对各工程施工区及流域的环境状况、水电站运行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进行长期监测与评估,并对实时更新数据进行信息化整理。

——增强研发与创新能力建设。以中华鲟研究所、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专属科研机构为主体,充分发挥水电环境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作用,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建立三峡环境基金等环保专项资金……近年来,三峡集团坚持科技创新服务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水电开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不同阶段的各类重大基础性和应用性环境课题,统筹开展理论、技术等科研攻关。同时为形成长效机制,组织编制集团中长期科研规划,鱼类、植物研究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

——开展交流合作共享成果。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签署《2013—2018年合作备忘录》,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续签《(20152020 年)合作谅解备忘录》,搭建国际工程环境保护交流会、绿色发展论坛等平台,支持赞助由国际水电协会(IHA)主导的水库温室气体课题研究……近年来,中国三峡集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清洁能源行业部门、国际行业协会、流域管理机构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成功经验与同业机构进行环保工作成果乃至先进理念与思路的信息分享,增强与环保组织、社会公众等的沟通,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提升环保工作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峡集团正是通过开展全业务、全流域、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理念到成效,环保绩效迈向新高度

2014年9.76亿元,2015年10.28亿元,2016年9.29亿元……这是三峡集团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数额。

大投入带来了大回报。2014至2016年,三峡集团国内清洁能源总发电量分别达到2006亿千瓦时、1980亿千瓦时和228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379万吨、6239万吨和7117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6376万吨、16017万吨和18271万吨,节能减排效益巨大!

近年来,三峡集团紧紧围绕"绿色发展、重点突破、健全体系、规范管理"的主线,通过全面的、系统的环保行动,取得多方面的环保成效。

——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三峡集团利用三峡水库实施抗旱应急补水调度,先后3次加大下泄流量,超常规为中下游补水215亿立方米,尽全力保障了中下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改善了长江中下游及河口水质。据统计,近年来三峡水库平均每年累计为下游补水量达240亿立方米左右。

——2013年,三峡苗圃研究中心对珙桐、红豆杉等三峡地区珍稀特有植物开展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成功建立对枫香无菌再生体系,缩短了其育种年限,为三峡珍稀特有植物组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016年4月,《一种诱导枫香胚状体再生的组培快繁方法》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据统计,通过三峡集团的不断努力,今天的三峡苗圃研究中心引种植物356种共17000多株,培育珍稀特有植物13000多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二级52种,重点保护植物8种。而且,通过不断的对植物资源开展野外调查,研究中心引种的植物品种在以每年80余种的速度增长。

——2016年11月,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葛洲坝下游江段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现象,并将采集的野生中华鲟鱼卵,成功孵化出野生中华鲟鱼苗。这证明了葛洲坝下江段依然具备野生中华鲟繁殖的自然条件,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并未中断。据统计,三峡集团已连续11年组织开展特有珍稀鱼类和四大家鱼的增殖放流活动,连续六年针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开展生态调度试验。尤其是2016年,放流的2020尾中华鲟,在放流种类、年龄、结构上为历年最完备,且放流体型规格大、遗传多样性高;而在向家坝增殖放流站放流的达氏鲟、厚颌鲂、胭脂鱼等7种珍稀特有鱼类,年度放流总数量约17.5万尾,创近年最好水平。

——据监测显示,近年来金沙江下游流域干流断面年度水质较好。2016年监测显示,其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主要以Ⅱ类为主。水质的改变,与三峡集团近年来加大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力度,严格控制项目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有效防治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等密不可分,实现了与周边社区环境、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如今的三峡集团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促进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懈努力,以实际行动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生态环境修复贡献力量,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服务,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