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 打造大国重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三峡集团高质量发展

王良友

今年4月24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的日子。根据三峡集团党组围绕“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和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打造大国重器”的主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的要求,结合自己对以上内容的再学习再领悟,在三峡集团科技创新、打造大国重器等方面,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重要讲话精神,是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勇前进的体现。对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真正用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集团全面落实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峡工程的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峡集团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殷切期望,是三峡工程百年历史上的里程碑,是对几代三峡人、几十万三峡工程建设者、百万三峡工程移民和数以万计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和最大鼓舞,是三峡集团改革发展进程中永载史册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峡工程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标志性成果。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自主创新的殷切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弘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精神等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方向性问题,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强大思想武器、科学行动指南。

三峡工程的巨大成功充分说明,我们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才能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乌东德、白鹤滩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努力突破和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艰苦奋斗的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最艰难的路还在后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敲锣打鼓那么轻而易举就实现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要靠奋斗、拼搏,有的时候是斗争才能实现。同样,集团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改革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始终保持奋斗精神,在奋斗中战胜艰难险阻、在奋斗中夺取新的胜利。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实现路径。

要深刻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三峡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一系列世界第一,掌握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成为了自主创新的标志性工程。

全力推动三峡工程整体申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集团党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月24日视察三峡工程时关于“三峡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重要论断的重点任务之一。2018年5月组织开展申报三峡工程科技进步特等奖专项工作,遴选完成了30家主要完成单位及排序,获得钱正英、周济等26位院士为“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申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联合提名。目前,“长江三峡枢纽工程”整体申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准备工作已结束,等待最终的申奖答辩。

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关键核心技术靠化缘是化不来的,必须靠自已拼搏得来,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重要讲话精神。集团党组紧密结合自身科技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出部署:

2018年10月,集团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措施,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相关要求。

2018年12月,集团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过去五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总结,对下阶段的科技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会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面向行业科技前沿”相互兼顾的原则,围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双创”工作推进、创新氛围营造等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努力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等核心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力争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企业。

2019年1月5日,集团公司发布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三峡党组〔2019〕4号),明确了新时期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十三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措施。

2019年1月25日,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要全力以赴补短板,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清洁能源领域技术薄弱环节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集中力量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推动行业技术变革和进步;从打造自主科技创新平台、统筹开展重大科技专项、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提升工作。

做到“两个维护”的核心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总书记在三峡工程视察期间,多次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对于三峡集团来说,创新发展既是做好“两个维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自身做强做优的唯一途径。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构建多维激励机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央“双创”工作精神,围绕集团的发展战略,通过制度引导、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发投入、项目实施、国际合作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力求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清洁能源集团提供科技服务和支撑。

构建“分类分级、分层分步”的集团化科技管控模式,形成较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全面覆盖集团科技管理工作,为员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支撑集团公司科技工作有效运转。

建立多维的科技奖励机制,开展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试点、多元化的科技成果奖励,部分子企业已经形成了科技创新成果与技术专家选聘、职称评定、个人年度绩效考核等相结合,科技创新成果与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岗位晋升的联动机制。自2011年以来,集团累计共奖励创新成果4000余项,奖励金额1700余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员工创新活力。

(二)打造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采用多方共赢的产学研联合建设模式,努力建设多层次、多专业、自主和协同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活动基地。通过自主建设、市场并购、与其他科研机构共建共管等方式,建立集团公司中央研究院,加快建设大水电、机电技术、生态环保、新能源、智慧能源等自主科技创新平台。目前,集团公司中央研究院筹备组已经成立,正在制定中央研究院建设方案;同时根据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机电技术中心、生态环保中心的三定方案加快推动中心建设;大水电技术中心、智慧能源中心建设方案正在研究完善过程中。加快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扩大进站博士后的专业覆盖领域,现已发布2019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加强集团公司协同创新开放式工作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重点发挥与集团战略合作的科研单位的研发力量,作为集团公司协同创新网络的有效支撑。加快与特色企业的强强联合,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共建联合攻关创新平台,瞄准氢能、储能等前沿新能源技术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方电气、金风科技等院所和企业以项目为纽带组建联合研发中心。

(三)加强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提升自主核心能力

围绕清洁能源、智能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在建设运营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等世界级水电站,在开拓海内外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业务,在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的同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重点,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关。

自主策划智能大坝工程建造、智能电站运维、高水头大容量机组研制、溪洛渡水电站谷幅变形研究、水库地震研究、流域梯级调度研究等科技专项,新增锚固系统长期安全性研究等专项项目运用在大水电开发板块。2018年长江电力牵头研发并在三峡电站成功应用行业首个压力钢管检测机器人,研制首套水电机组推导轴承状态监视系统,首次应用激光熔覆技术修复水轮机镜板和机组关键部件,自主掌握GIL检修关键技术,率先突破国外厂家技术壁垒。

在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单元,开展海上风电机组国产化大容量8MW以上风机、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复合筒形基础以及摩擦盘基础、漂浮式基础、漂浮式光伏电站、风储联合等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围绕氢能源开发利用也开始起步。2018年三峡新能源建成了我国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升压站,大连庄河海上风场有效破解了严寒地区海上风电抗冰难题,并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行国内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机。

在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方面,开展了长江大保护产业可持续经济模式、后评价指标体系和长江泥沙、污染物处理、长江生态格局研究、珍稀鱼类保护等工作。针对当前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加快组织开展管网探测、污泥处理处置、河湖水环境承载力、智慧管网建设等专项研究和建设;开展长江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力求尽快形成一批核心技术成果。

积极申请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18年集团组织申请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3项,工信部重大装备项目1项,广东省促进经济发展专项1项,获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批准4项,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555万元。

2018年集团共获得国家、省部及行业学会奖励3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及行业学会奖励27项。集团自主研发的大坝智能灌浆系统,获2018年度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并提名申报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培育孵化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依托三峡资本公司设立“睿源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围绕能源领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商业模式寻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标的。通过开展股权合作,实现了基金资本优势与被投资企业技术优势的有机结合,在促进新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初见成效。

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推动异质结高效光伏电池技术产业化,并在氢燃料电池、利用弃电开展电解水制氢、新能源大数据及运维服务、汽车“四化”(轻量化、互联网化、电动化和智能化)、节能及效能提高技术等方面储备了一批项目。

    (五)开展员工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基层创新潜力

积极开展青工技能大赛,激励青年员工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开展集团公司员工科研项目征集,鼓励非专职科研人员利用工作之余开展科学研究;开展“悬榜招贤”技术课题攻关活动,鼓励员工积极钻研技术,促进员工创新能力培育;开展员工技术革新、五小发明等职工技术成果竞赛,引导员工在建设生产中发明创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工作室,为员工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创新技术研究提供平台保障。

截至2018年底,集团各级工会组织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40个,征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1152项,292项技术成果获得集团公司奖励,58项技术成果被评为电力行业和省部级优秀技术成果,5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长江电力三峡电厂精益生产管理团队荣获“央企楷模”称号。

(六)在培养创新人才上聚焦发力,培育科技创新动能

始终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构建了线上线下全方位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了三峡夜校、“金沙听涛”等系列技术交流平台,开展了红旗班组、导师带徒、巾帼示范岗、青工技能比武等劳动竞赛活动,创建了一大批职工创新工作室,有力促进了创新人才培养。长江电力在长江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过程中,深入开展行业及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大胆启用年轻干部,实施“跟班实习+课题研究”员工培养创新模式,培养了一批“研究型、市场型、技术型、保障型”复合人才队伍,形成金沙江下游巨型机组电站群远方“调控一体化”控制系统和三峡葛洲坝“水电合一”调度新模式,提高了梯级电站联合调度能力,实现了梯级电站综合效益最大化,长江流域梯级电站2018年总发电量达2154.8亿千瓦时,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三年年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

认真总结集团公司科技工作,还存在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和研发投入不高,领军型人才缺乏等问题。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领域话语权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分析其原因,一是从战略思考上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在实践项目推进中落实不充分,攻坚克难的决心和能力存在欠缺;二是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没有从全局角度通盘考虑、长远谋划;三是对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没有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站位,加强领导,坚定高质量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集团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动力,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定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提供集团发展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科技体系、科技平台、科技攻关、科技投入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集团科技创新合力,杜绝花钱买技术的思想。

(二)全面对标、精准发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架构

开展创建一流示范能源企业的科技创新对标,找准科技创新短板,提出高针对性、高适应性措施,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打破固有思维,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集团发展战略和定位,结合集团实际,围绕创新引领和技术支持,完善集团科技创新的体系架构顶层设计。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集团战略定位进行核心能力识别,围绕核心能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提升集团自主创新能力。

整合内部科技创新资源,重点打造好集团中央研究院和大水电、新能源、机电技术、生态环保、智慧能源等业务领域的自主科技创新中心。

继续打造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工作网络,根据集团公司与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签订的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与合作单位在大水电、新能源、电力市场改革、电力资产全生命周期和电力设备在线监测、智能运维、人工智能、信息化等优势领域,以研发项目为纽带,共建共用联合研究平台,有效支撑集团公司协同创新网络。

深入推进集团公司“双创”工作,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开展员工科研,支持员工立足岗位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员工科研项目,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激发全集团员工的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

(四)加强科研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紧密围绕清洁能源发展、长江大保护等重点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围绕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国家战略和集团发展战略,加强战略性技术攻关、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从“集团自主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组织引领产业链成员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两个方面,实施科技专项攻关计划,抢占产业发展前沿阵地和战略制高点。

集团统筹重大科技专项,统一安排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专项,明确科技专项实施的责任单位。对于子企业提出的重大科技专项,由子企业具体负责实施,集团公司给予支持,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科技专项攻关的组织实施模式。

加大自主科技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任务的比例;对于联合外部单位共同研发的,要主导项目研发,并在联合研发国产化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对于以外部单位为主的研发任务,集团自有人员深度参与研发工作,切实掌握研究成果,并在联合研发过程中学习培育自身研发能力。

(五)整合创新资源,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进一步整合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资源,多渠道拓宽集团科技投入资金来源和渠道,全力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积极牵头或联合相关科研机构等申报国家各级科研项目。

建立科技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科技专项项目的资金支持,在“十三五”末期,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力争达到3%。

2019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临近收关的关键一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求真务实、苦干实干,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落实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与各位同志一道,勤奋尽责、奋发进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为三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