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村儿”的谷子高产秘诀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三峡集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探索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发展优势,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促进帮扶贫困县脱贫致富。今天起,小微君带您一起看三峡产业扶贫。

刘村儿手里拿着沉甸甸的谷子,心里乐开了花

时下,冬意渐深,可前来“刘村儿”家取经的村民却热情不减,走了一拨又来一拨。

“刘村儿”名叫刘国富,是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西沟村村委会主任,为人热情,有忙必帮,当地老百姓都爱叫他“刘村儿”。

他家种了近百亩的谷子和玉米,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刘村儿”种的谷子穗格外大,玉米秆结的玉米颗粒饱满,至少增产20%。

“谷子每亩地少说也有500斤,普通种植的话也就300多斤。今年的收成特别好,每亩地能多赚二三百块钱。”看着金灿灿的谷子地,“刘村儿”笑得合不拢嘴。

产量高的秘诀是什么?与传统种植模式有啥不一样?“刘村儿”特意请来一位专家解密。专家叫林阔成,是大自然保护协会内蒙古项目主任,在巴林左旗开展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已三年有余,帮助“刘村儿”等一大批村民提高庄稼产量。

自然保护协会内蒙古项目主任林阔成在玉米试验田里讲解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

林阔成说,高产的秘诀就在谷子地里铺设的薄膜上。细看田间,白色地膜像被子一样盖在庄稼上。

“这种技术叫做全覆膜双垄沟播,”他说,“农民春天时将土壤堆高起垄后,用薄膜覆盖全田,然后在沟内播种,正常施肥,不用除草和浇水,依靠天然降水就完全可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可以为农民省下不少功夫和钱。” 

玉米地里铺设的薄膜

巴林左旗是典型的半干旱区,春旱严重,为保证农作物产量,每年耕种时期农户都要浇水,使村里给水压力很大。土地覆膜之后,就可以减少地表蒸发,最大限度利用天然降水,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

林阔成与村民在西沟村村委会前开辟了一片玉米示范基地,今年春天播种时节,他利用机械化耕种方式,将覆膜、播种、施肥一次完成,到临收割时还没浇过一滴水,在成片的示范田里,绿油油的秸秆上结了饱满的玉米棒子,种植户们纷纷拍手叫好。

“这项技术能够得以推广,其实最要感谢的还是当地政府和三峡集团。”林阔成说。

巴林左旗是三峡集团定点帮扶的国家级贫困旗县,多年来,三峡集团在教育、产业、医疗等领域助力巴林左旗全方位发展。2018年,三峡集团、大自然保护协会与巴林左旗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三峡集团出资220万元,大自然保护协会出资40万元,专项用于巴林左旗两个深度贫困村实施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在西沟村推广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就是该项目的内容之一。

“我们还计划建立地膜回收企业,为西沟村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林阔成说。

产业发展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不仅老百姓的收益提高了,一条“生态+扶贫”新路子也走出来了。

“刘村儿”拍着胸脯自信地说:“明年,全村要把这项技术推广到3000亩,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增产增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