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峡同行——万安县一位中学教师的三峡情缘

本网讯(喻清卿)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保障性作用。三峡集团始终把教育扶贫摆在优先位置,把教育扶贫作为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通过“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扶贫”两维着力,积极探索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模式。在定点帮扶江西万安县的16年多时间里,三峡与万安县的一位中学教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事迹也成为教育扶贫的一个典范。  

一所地处江西省中南部的中学,一家中央企业,看似毫无关联,却因为一段助学帮扶,有了一个长达16年的动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现在江西万安县弹前乡弹前中学的化学老师许容宾。

时间倒回16年前,由于父亲早逝,母亲不得不远赴广东打工养家,留下年迈的奶奶和许容宾兄妹二人在家艰难度日。

这一年,许容宾11岁。

面对学费和生活费的双项开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封来信给许容宾带来了新的希望,来自三峡集团的赵叔叔,承诺将每学年资助300元,帮助他完成学业。

这笔钱就像一阵及时雨,不仅为许容宾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很多困难,更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也逐步认识了这家爱心央企——三峡集团。

为了关心孩子、帮助孩子更好成长,2006年三峡集团举办了首届“三峡娃娃行”活动,邀请三峡集团教育帮扶的各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放飞梦想,许容宾正是其中一员。

这一年,许容宾14岁。

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首都北京,亲眼目睹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许容宾在心中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我要走出大山,我要去看外面的世界。

依靠来自三峡集团的教育捐助,许容宾顺利完成初中学业,生活的艰辛让许容宾更加懂得知足和感恩,他励志发奋图强,终于考上大学,成为了村里的骄傲。

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而紧张,临近毕业,留在许容宾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留在城市或是返回家乡。

许容宾几乎没有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回到母校成为一名代课老师。他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三峡好心人的帮助,更离不开社会的关爱,自己要将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

摄影:喻清卿

2018年暑假,三峡集团再次举办“三峡娃娃行”活动,许容宾没想到自己又一次被三峡集团选中,以带队老师的身份参加活动。

这一年,许容宾26岁。

时隔12年,当许容宾站在三峡大坝坝顶,目睹大坝泄洪时的壮美景象,听着耳边响起的轰鸣声,看到孩子们欢乐的笑脸,他思绪万千。

“时间在变,我也在变,三峡传递的温暖却始终没变。”许容宾说,他一定要将自己与三峡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孩子听。

后记

如今许容宾已经成长为弹前中学骨干青年教师,并担任弹前中学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在这场遍及全国的精准扶贫战役中,许容宾代表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曾经受惠于国家帮扶,如今又投身于此,将心中小爱化为大爱,给予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他的故事,正是三峡集团多年来履行扶贫帮扶责任的最好注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