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善待反对意见

  提起反对意见,往往给人的印象好像是闹不团结,唱对台戏。但正是由于反对意见的存在,才使得决策更趋科学与合理,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接近其本质。

  三峡工程专家潘家铮院士向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的“反对派”致敬。他说:“如果没有"反对派",三峡工程虽然也会立项和上马,但不会像今天这样顺利,也许会走一些弯路,也许会用更长的时间,也许会花更多的钱……”所以三峡工程总指挥在回答温总理的提问时说:“反对建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无独有偶,日本索尼公司副总裁盛田昭夫一次和公司一位元老讨论公司的发展方向时,发生了意见分歧,这位元老一气之下要退出索尼公司,盛田诚恳地对他说:“如果我们每一次都意见一致,那么还有必要呆在一个公司吗?正因为我们对问题常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我竭诚请您留下来继续共事。”

  三峡工程专家和索尼公司副总裁的做法,都给予反对意见以很高的评价,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部队建设的各项决策同样如此,求异是为了更好地求同,为求同必须先求异,当意见完全一致的时候,往往更需要多加警惕,因为这种“一致”,往往会掩盖矛盾,埋藏着隐患。多一份反对意见,就多一份备选方案;多一份反对意见,就少一份片面和失误。只有充分包容各种反对意见,综合分析,明辨是非,修正谬误,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出现“决策前拍脑袋,决策时拍胸脯,决策后拍大腿”的现象。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没有哥伦布对航海专家的反对,就没有美洲大陆的新发现;没有托马斯对牛顿的反对,就没有波动说的产生;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反对,就没有自由落体实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相斗争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赞成和反对总是共存于决策过程的始终。重视批评和反对意见,做到在反思中顿悟,在顿悟中完善,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化极端为理性,最终达到认识的统一和决策的完善。

  有反对意见不是坏事,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需要完善的环节和方面,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缜密,决策更科学。所以对待反对意见的正确态度是:善待和包容,而不是拒绝、攻击和排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一个单位的任何决策,如果听到的都是清一色的赞扬,可能就是这个单位走下坡路的开始;如果群众对一个单位的领导所说的都是过年话,那这个领导离“下课”可能就不远了。

发布日期:2011年0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