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远坚守在工程一线的建设者  黄玉锋

中等身材,被太阳晒得黢黑的脸上始终挂着腼腆的笑容,隐隐透出一股斯文的书生气,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他是黄玉锋,三峡集团优秀共产党员,自2006年参加工作伊始,一直奋斗在最艰苦的工程建设一线,至今已经12年了。

12年时间里,他将青春挥洒在我国西南边陲,用汗水浇筑起巍峨大坝,又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步伐,来到了更加艰苦的巴基斯坦东北部,筹建科哈拉水电站项目,为三峡集团拓展海外事业贡献力量。

如果说在向家坝工程一线的10年时间里,黄玉锋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颇具经验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那么,来到巴基斯坦的260多个日日夜夜,是他调整心态、转换角色,真正成长为一名成熟管理者的宝贵时光。

“长大隧洞”的标书

2016年,三峡建设管理公司着手投标巴基斯坦科哈拉水电项目,黄玉锋主动请缨,凭借此前在向家坝建设过程中的出色工作业绩,他作为土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建设管理公司成立以来的首个海外工程投标。

“长大隧洞”是科哈拉水电站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投资比例重、技术难度高、施工风险大,是评标时最重要的打分项。接到投标任务后的黄玉锋内心非常忐忑:从来没有写过标书、从来没有参与过投标、从来没有参与过海外项目竞争性投标。为了做好“长大隧洞”的投标技术方案,黄玉锋带着项目团队,远赴陕西、山东、山西等地,实地考察“长大隧洞”施工技术,收集了国内近三十年所有具有代表性的“长大隧洞”施工资料,广泛征求项目团队和三峡集团内部专家意见,历时近5个月时间,最终完成了掘进机与钻爆法方案比选、隧洞通风方案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科哈拉项目顺利中标打下了稳定基础。

在科哈拉项目投标准备的半年时间里,黄玉锋与团队成员长期驻扎天津,与中国北方勘测设计研究院一同撰写标书,还赴巴基斯坦实地踏勘。扎实的技术准备,详尽的实地考察,最终投标方案以评标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业主认可,为建设管理公司拿下了第一个海外EPC项目。

四个月走坏三双鞋

“之前在国内,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指挥别人干活儿,现在出国当乙方颠倒过来了,换成我们求人办事了。这锻炼了我。”黄玉锋说。

进场公路是科哈拉启动的第一个前期项目,布置在河谷内,长度接近10公里。为摸清楚道路周边情况,提出技术最优经济最佳的设计施工方案,黄玉锋跑遍了河谷内的每一寸土地。河谷内没有道路,爬坡下坎淌河下水,全部靠步行每次跑现场,步行走个七八公里是家常便饭。在启动项目后的头四个月时间内,就走坏了三双鞋。

巴基斯坦是土地私有制国家,修建水电站的进场公路大部分位于私人土地上,需要先与地主协商,获得地主同意后,道路才可以修建完善。处理好地主诉求并与当地人建立良好关系,是工程成败的关键。

长期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人际关系和商务谈判不是他的专长,但为了保证进场公路项目顺利推进,黄玉锋从踏入巴基斯坦境内的第一天开始,每天坚持自学英语,挑灯夜战自学乌尔都语和当地风俗文化,通过自身努力最大程度克服工作中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在巴基斯坦一年多时间里,黄玉锋与项目部同事频繁走访地主家进行谈判,就开工许可、租地协议、前期工程动员、当地分包商合作等作了诸多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每周工作70个小时

生活节奏上的不一致,是面对的一个难题。

当地人习惯晚睡晚起,早上十点之前一般见不到人,下午二点吃午饭,晚餐一般在八点。为了适应当地人的作息节奏,黄玉锋和他的团队拜访地主都是自带干粮。一年来,他已经习惯了中午在现场席地而坐就着咸菜啃馒头,晚上八、九点返回驻地吃完饭的节奏。

语言不通是另一个挑战。

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的母语都不是英语,双方在用英语沟通上存在较大困难。中国人之间一个电话几分钟就能解释清楚的一件事,跟当地人往往要花一天时间登门拜访面对面交流才能讲清楚,语言不通造成沟通成本成倍增加。为了不影响处理工程技术等其他工作,黄玉锋和他的团队平时用于沟通,把周末和晚上休息时间用来处理其他技术方面的问题。在巴基斯坦期间,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都在70小时以上。

    

黄玉锋参加工作已经12年,可是从他身上能感受到一种新员工刚入司时才有的抱负心与上进心,永远饱含着工作激情。他有着模范党员身先士卒、甘愿奉献的优秀品质,也有着热血青年报效祖国、拼搏进取的昂扬斗志。他,就是黄玉锋。(朱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