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首先进入第一篇章—为国担当、为民造福。
担当,一个催人奋进的词语,它是激扬的豪情,也是无声的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管理三峡、保护长江”、服务国家“六大战略”、积极打造“六大平台”、努力发挥“六大作用”……这是三峡集团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的央企担当;而我们每一个三峡人,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行动,去抒写集团公司“为国担当、为民造福”的答卷呢?让我们走近他们。
让我们掌声有请这一组的最美三峡人。
主持人:说起“铁人”,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石油铁人王进喜,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位“铁人”,他就是移民工作局副局长刘祖雄,但今天非常遗憾,刘祖雄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能够来到我们的访谈现场。所以我们请到了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同事王腾龙和我们一起讲讲刘祖雄的故事!腾龙,你和刘祖雄一起共事多久了?
王腾龙:五年了,入司以来,我就一直在刘局长分管的白鹤滩移民项目部工作,五年共事,刘局长在工作中对我悉心指导,生活中关心关怀,于我而言,他既是同事领导,更是良师益友。
主持人:大家都说,这天底下有两大难事,一是把别人兜里的钱装进自己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在我看,移民工作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要改变的是对移民来说世世代代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作为移民工作者的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王腾龙:这么说吧,和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地方政府在接触移民工作之前都认为计划生育工作是最难开展的,但在接触移民工作之后,都一致认为这才是天下第一难事,而在我们看来,水电移民固然是第一难事,但也是第一好事。因为它是将各项富民惠农政策带给当地百姓,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主持人:那又为什么说是第一难事呢?
王腾龙:至于说难,从感性上来讲,移民对于故土难舍难离,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来转变他们的观念;从理性上来讲,现有移民政策还不够完善,很多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圆满解决,增加了地方政府和移民的不安;再加之,移民工作涉及的利益主体太多,需要协调方方面面,处理各类诉
主持人:确实不容易,那面对移民的不理解,或者与地方政府协调时,碰壁的情况一定不少吧?
王腾龙:碰壁是家常便饭,甚至偶尔也会沮丧。比方说:实物指标调查的时候闭门不见,移民安置协议签订的时候相互观望,甚至将我们戏谑地称为“农村拆迁大队”;地方政府呢,拿着“确认函”就是不盖章、不落时间,拽着“确认函”和我们讨价还价,或是想方设法让地方项目搭上移民的便车......不理解我们,甚至非常排斥。另外啊,一般而言,工作越深入,应该越顺利,但移民工作却恰恰相反,越是深入,暴露的问题就越多,越棘手,常常让人觉得“此恨绵绵无绝期”!但是,无论有多难,我们都会迎难而上,因为我们心中有个信念是坚定的,搬迁安置对于库区移民而言一定是一件好事,他们将拥有更便捷的交通、更干净的水源、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效的医疗,总之,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可以看到的。
主持人:你这一段话,就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我们三峡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在不懈奋斗!
王腾龙:是的,我们冲在移民服务的最前方,白天风尘仆仆,晚上披星戴月,五加二,白加黑,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在库区早日实现。
主持人:看得出,你们在前方很辛苦,我们也知道,刘祖雄在去年突发脑溢血,倒在白鹤滩工地,你亲历了整个过程,能不能跟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
王腾龙:那是2017年2月25日,春节过后不久的周末,本该休息的,可闲不下来的他已经安排带着我们与凉山州对接工作,但是到了出发时间,时间观念极强的他没见人影,后来我收到他发来的一条短信,告诉我们“推迟到中午出发”,但到了午餐时间仍不见人影,打电话也不接,我们就急匆匆赶到他房间,此时,他人的状态已经不对了,一直说头昏头痛,走路也东倒西歪,我们就赶紧叫上营地医务室的医生检查,一检查,血压230,我们就以为只是高血压引起的反应,但在简单处理之后,仍不见好转,医生就提醒怕别是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我们才意识到大事不好,急急忙忙将他送到离白鹤滩营地最近的巧家县人民医院,经过CT检查确认为脑溢血,在征得其家人同意后,乘坐救护车连夜将他送到了昆明,到达昆明已是凌晨,主治医生看过之后,告诉我们如果晚来一个小时后果就不堪设想,同时还向我们透露,“他身上有很多慢性病”,我们很意外,因为他自己从来都不告诉我们这些,在我们面前永远都是乐观积极、一身正气。那天我们是真的被吓坏了,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我们眼中的铁人就这么病倒了。当亲眼看着他虚弱无力躺在ICU病床上,身上布满各种管子,很心酸、很心痛,都在想,这么好一个人,工作那么拼,对同事下属都那么好,为什么还要遭这种罪?在送他去昆明的路上,我在救护车上陪着他、看着他,那几个小时,真的很无力、很害怕,害怕有个万一,我就会失去这么个好领导、好老师、好兄长。
主持人:确实让人心痛,我们了解到,刘局还在进行治疗...
王腾龙:是的,一年多了,治疗一直在进行,但因为身体感染了多重耐药菌,治疗一直反反复复,我想他现在应该正躺在病床上观看今天的直播。我这次过来,他还在病床上再三叮嘱我,让我代他感谢领导、同事一直以来的关心、关注,他一定会与病魔抗争到底,争取早日康复,再与大家并肩共事,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他向大家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腾龙!通过腾龙的介绍,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移民工作的不容易,看到了这样一位优秀移民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里我们也衷心祝愿刘祖雄能够早日康复,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接下来,我们就和从西藏远道而来的汪文元同志,聊一聊他的援藏故事。您是怎么到西藏工作的呢?
汪文元:两个字——情怀。我是学水工的,在上大学时老师就说过,西藏水力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具备修建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的条件,如果你们将来能有幸参加这样的水电站建设,你们的水电人生就算圆满了。所以,2012年集团西藏公司招聘人员时,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然后来到了西藏。
主持人:西藏风景优美,但紫外线强,氧气不足,容易产生高原反应,一般人很难适应。您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汪文元:我是2012年9月初第一次去的高原,下飞机就立马感觉有点气喘,晚上就会睡不着觉,头昏脑胀,有炸裂般的感觉。去高原,最重要的是心理上不要畏惧,不能被高原反应所吓倒。想想高原的蓝天、白云和美丽雪山,这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我们却可以天天看见,多美的事情。所以,平时注意一下,过段时间就慢慢适应了。
主持人:就像您说的,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确实需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那您到西藏后具体工作是什么?
汪文元:进藏这几年,我们除了努力获取资源、建设基地之外,还做了大量的援藏工作,比如教育援藏、28县供排水项目,还有通村公路和安居工程等。通村公路就是解决当地老百姓出行困难问题,安居工程是解决他们居住条件差的问题,都是民生工程。
主持人:墨脱是我们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您初到墨脱时,有什么感受?
汪文元:很原始、很落后。墨脱,2013年前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从县城到乡镇没有一条正规公路,主要是骡马道,各种物资的运输全靠人背马驮。老百姓住的是简陋的吊脚楼,冬冷夏热。水、电、网络是近几年才覆盖的,还老是中断。
主持人:这样的环境您能适应吗?
汪文元:我们干水电的,有什么环境不能适应的呢。我来给大家讲讲墨脱的情况吧。墨脱降雨十分充沛,平均降雨量2300毫米,我们实测达到了4100毫米,而且地震频发,导致边坡十分松散,滑坡、泥石流随时都可能发生,路修了断、断了又修,我们修通村路跟这个差不多。
我们每次去通村路现场踏勘,都会碰到蚂蟥,这家伙很细、会飞的,看到都头皮发麻。后来明白,它是追着人的气息从旁边的灌木上弹射过来,不管你包扎的多严实,只要有缝隙都能钻进去咬到你,吃饱了就跑。只有发现伤口血流不止的时候,才知道被咬了。
主持人:啊,咬完之后血还往下流啊,那得多疼啊?
汪文元:咬的时候不疼,但当你突然发现时,心里还是挺恐惧的,真的是毛骨悚然的感觉。
主持人:那是什么力量让您最终坚持下来的呢?
汪文元:因为老百姓的眼神和期待,还有国家赋予三峡集团的使命,作为三峡人,我们责无旁贷。
第一次进墨脱时,老县长以门巴族最高的礼节亲自迎接了我们,给我们献哈达。还有一次,是去通村路现场踏勘,我与大部队走散了,老百姓听说我是过来给他们修路的,他们非常热情,给我端了米酒请我喝、给我拿吃的招待我。村民这种对通公路的渴望,不身临其境,你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主持人:是的,您在这里坚持了6年。如今,通村公路已完成,咱们的安居工程让近8000人搬进了新家。您觉得老百姓满意吗?
汪文元:我觉得他们是满意的。老阿妈的一句话、两行泪就是最好的回答。那天,我们在亚东村办事,遇见一位老阿妈。当她知道我们是三峡集团员工时,她竖起两个大姆指,然后紧紧抓住我的双手说“非常感谢你,感激的话一辈子也说不完”。感谢这个词我们常常用到,但是一辈子都说不完的感谢,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当时,她的眼里满含泪花,这个场景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的是很难相信。
主持人:嗯!这位阿妈竖起的大拇指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相信我们所有的亲历者,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之前付出再多的艰辛都是值得的!文元同志,感谢您的精彩讲述。
“为国担当,为民造福”,刘祖雄和汪文元同志都是新时代的三峡集团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三峡集团正在这条道路上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
现在到了“最想说”环节,请你们说出最想说的心里话吧,有请。
一天经历四个季节,一月走遍乌蒙大地,一年解决上千个诉求。白天,我们倾听基层呼声、回应群众期待;夜晚,我们学习政策法规,研究移民问题。我们将家安在行李箱中,将床装在越野车上,将青春挥洒在金沙江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老一辈三峡人用奋斗的一生阐述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壮举。新的时代需要我们担负起大国重器的责任和“为国担当、为民造福”的使命。
刘祖雄同志一直是努力这样去想,也是这样去做的。
西藏,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圣洁的雪山、五彩的经幡、虔诚的教徒,令世人神往。满怀着对西藏高原的憧憬,我们来到这里,但映入眼帘的却是崎岖的小道、原始的棚屋、落后的乡村,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我。而门巴老县长紧握双手的感觉、阿妈期盼的眼神,更是告诉我,这里需要我们。
肩负着三峡集团公司的历史使命,怀揣着“要让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忍受着严重的高原反应、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我们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通天路、筑安居、惠民生。我置身其中,誓“立鸿鹄志,作奋斗者”,让“新时代三峡集团精神”在雪域高原闪闪发光。
主持人:“为国担当”我们全力以赴打造大国重器,“为民造福”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这张答卷,我们正在用心书写着答案,让我们把掌声再次送给他们。
主持:梁思彦
文字:冯翔、王腾龙 / 汪文元、冉瑞飞
总撰稿:刘畅、张吉娇
视频制作: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影视制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