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介绍

杜合军
湖北能源清江检修团队

访谈视频

访谈台本

【篇章序言】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4月24日,习总书记在考察三峡时,再一次在发展与保护的终极命题上,给出了明确答案。

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二篇章: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是新时代三峡人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重承诺。坚守承诺,三峡人一直在行动。

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这一组的最美三峡人。

【杜合军访谈台本】

主持人:我们先和杜合军博士聊一聊他和中华鲟的故事,杜博士今天穿着白大褂,一看就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今年4月14日,集团公司组织了第60次中华鲟放流,500尾中华鲟顺利回归长江,这背后凝聚了一批中华鲟保护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杜博士,能跟我们介绍下您的工作吗?

杜合军:好的。我现在主要从事中华鲟物种保护工作,包括中华鲟的繁殖机理、家谱基因、单性繁殖技术等研究。

大家都知道中华鲟是水中“大熊猫”,保护好中华鲟对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并作出重要讲话。作为一名生态保护工作者,您听了后是什么感受?

杜合军:可以看出,总书记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非常的重视。近年来国家也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长江保护规划、环境保护法律等,表明了党中央已经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了压倒性的位置。所以,我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未来也充满了无限的挑战。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啊。

主持人:那您的团队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呢?

杜合军:主要挑战是我们对中华鲟生活习性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几年来,我最深刻的感触就是“养中华鲟比养孩子还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孩子来讲,不同阶段的营养标准、常见疾病预防治疗手段等都已经十分成熟了。但对于中华鲟来讲,它们不同年龄段该吃什么、吃多少以及如何防治疾病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主持人:我们养过观赏鱼都会知道,有时候一点小病就可能导致整缸鱼的全军覆没,更何况您面对的是中华鲟呢!

杜合军:是的。它们生活在水中,我们很难及时准确地判断它们的健康情况。一条鱼从幼苗长大到成鱼,至少需要8年时间。

主持人:8年啊,这么长的时间!

杜合军:对。在漫长的养殖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它们吃得是否合口、住得是否舒适、有没有生病,还要防止停水断电、操作不当等对它们造成伤害。

另外,中华鲟性别区分也是现阶段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因为它们没有第二性征,所以养很长时间,你也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

主持人:就是“双鱼水中游,安能辨我是雌雄”对吧?

杜合军:是这样的,所以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研究早期性别鉴定技术。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面临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主持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看着自己喂养的一条条中华鲟放归到长江,作为与他们朝夕相处多年的陪伴者和守护者,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有没有特别的难舍难分?

杜合军:当然有。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去上幼儿园。既想让它们快快长大、尽早独立生活,又舍不得它们离开。用一个词来讲叫什么?对,叫“分离焦虑”。可是我又不得不放手让它们离开,因为长江和大海才是它们真正的家,我也只能默默祝福它们。

主持人:您作为学科带头人,对于如何贯彻“共抓长江大保护”及集团公司“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企业精神,有什么工作计划和期望?

杜合军:一方面,我们准备建立中华鲟的“诺亚方舟”,就是“种质资源库”,包括活细胞库、精子库、胚胎库、组织库、基因库等,为恢复和改善中华鲟种群多样性做好准备。另外一方面,我们希望大力推广科普宣传。我们需要更多公众认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华鲟、守护母亲河。

主持人:谢谢杜博士的分享,也感谢您为中华鲟、为物种保护、为生态环境所做的贡献。那接下来,我们和清江检修团队聊聊他们清漂的故事。

【清江检修团队访谈台本】

主持人:刚才看了短片,确实震撼!堆积在坝前的漂浮物就像一个村庄一样庞大,让人无从下手,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工作怎么就想起交给你们检修公司了?

曹松黎:我们第一眼看到时,感觉大自然的洪荒之力让我们非常无助——不光是堆积很厚,水下还不清楚有多少东西,还担心钢管流进机组毁掉水轮机,堵塞闸门引起洪水翻坝……我们的专业是机组检修,没有清漂设备和经验。清江开发建设30多年了,都没有“清漂”过,国内还是国际上也没听说过哪个水电站遇到过这么巨量这么复杂,而且有四五万吨的漂浮物。

我们请舟桥部队专家到现场,他们说要是上专业的大型设备要两三个月。地方政府指派的施救队伍来了两天,很多人说照这个速度年底都清不完。外人干不了,利用还有一个多月的检修间歇期,我们决定——自己干。

所以,我们才立了这军令状,一个月!实际用了28天。

主持人:28天,那绝对是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可以想象你们在这28天里一定有着非常不平凡的经历,跟我们大家聊聊都有什么难忘的事?

邓诗军:难忘的事太多太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就简要概括为四点:一是人员的集结,二是天气的炎热,三是死鱼的恶臭,四是作业的难度。

先说人员的集结。事发当天凌晨就集结了27人先期抢险队赶赴现场,之后根据进展需要组织人员分批次进入抢险现场。有听到召唤拔掉针管从医院赶来的;有放弃婚假赶来的;有年休假途中终止休假赶来……卷线班班长代表全班写来请战书。指挥长、检修公司经理向克寿是一天都没离开过现场,他94岁的爷爷住院,都没回去看一眼。

然后说天气的炎热。当时正好是三伏天,高坝洲大坝坝面温度达到50多度。我们每天凌晨5点半起床,晚上7点半收工,一上午喝8瓶水都不用上厕所。

再说死鱼的恶臭。开始几天整个工区都散发着腐鱼的恶臭。有的还没到现场就开始吐,吐完了又继续走;有的一边捞着死鱼,一边还忍着呕吐的痛苦;有的说这辈子都不想再吃鱼。

最后说作业的难度。由于没有清漂经验,开始几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业进度很慢,计划的量完不成。大家都很着急,每天的总结会上甚至是半夜还在微信群讨论技术方案。在三峡集团、湖北能源领导的指导和鼓舞下,我们开辟新的战场、借来大型设备、发明土办法和工具,终于用28天时间,安全、优质、高效完成了任务!

主持人:真不容易啊,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干过这么脏、这么累的活儿。据我了解,那些渔民的财产你们本可以破碎冲走,但你们尽可能地捞起来还给了渔民。为什么这么做呢?

柯元霞:我们是央企,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是对清江的一种环保自觉。冲到坝前的物资有垃圾,也有可以二次利用的东西,直接破除冲走,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大家觉得必须要回收,最后,我们回收了945车饲料、钢管、油桶和鱼,尽可能地挽回渔民的损失。

主持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试想,要是没有高坝洲大坝的拦阻,没有咱们及时高效的清漂,那对下游水况甚至生态会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柯元霞:高坝洲大坝离清江与长江交汇处只有12公里。没有大坝拦阻,所有漂浮物都会直接进入长江。这里面有渔民的生活物资,比如冰箱、电视机、空调,还有煤气罐,这其中的氟利昂、煤气等会泄露、爆炸,将会直接影响长江水质;网箱,钢管等金属结构的物体会影响长江的船舶安全;还有就是渔民引进的外来鱼种,会对长江本身的鱼类生态资源产生破坏。所以,没有大坝的拦阻,没有清漂,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4月,听了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时的重要讲话,大家都备感自豪,因为我们用实际行动做了保护清江和保护长江生态的事情。

主持人:你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新时代三峡集团精神,请收下我们的敬意和掌声。

现在到了“最想说”环节,有请杜合军和清江检修团队把心里话说给我们听。

【杜合军最想说】

作为一个平凡的“三峡人”,一个普通的“护鲟人”,喂鱼、观察、分析、研究是我每天必修的功课。

看着一条条中华鲟茁壮成长、逐渐成熟、放流长江、回归大海,内心的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无以言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只为保护好这一存活亿年的“活化石”,与远古历史对话,助力珍稀物种延续。

“青山绿水、江河不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中华鲟、守护母亲河,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添上一抹三峡的绿色,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出我们三峡的力量!

【清江检修团队最想说】

历史不会忘记,清江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2016年夏天的那28个日日夜夜,清江检修全体员工,众志成城、不畏艰辛,抗高温、战酷暑、斗恶臭,打赢了这场开历史先河、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历经浩劫的高坝洲坝前早已清宁多时,清漂勇士们那一张张被烈日曝晒得黝黑的脸庞慢慢恢复往常的颜色,安全帽带子留下的黑白花印也已消失不见。岁月如此静好,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但那些波澜壮阔、感天动地、书写传奇的日日夜夜,如刀如斧,铭刻在每个亲历者的灵魂深处。

清江检修人长期积蓄的能量、锻造的意志在公司需要或险情出现时迸发出来的高昂士气、顽强斗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的亮剑精神,势将永远传承。

【篇章结束语】

主持人:尊重生命,我们和山川河海唇齿相依,敬畏自然,我们和自然生态休戚与共,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是践行者也是守护者,感谢你们对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贡献,让我们把掌声再次送给他们。

主持:梁思彦

文字:杜合军、蔡小龙 / 颜铭、何洪波、柯元霞

总撰稿:刘畅、张吉娇

视频制作: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影视制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