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介绍

赖见令
姬畅

访谈视频

访谈台本

【篇章序言】

因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三峡集团不仅建设了三峡,还开发了一个又一个的“三峡”;因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三峡集团从20多年前的追赶者蝶变为全球水电行业的引领者乃至“无人区”的拓荒者;也唯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能不负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真正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

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三篇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接下来的两位最美三峡人,他们是践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表率,也是广大三峡青年拼搏奋斗的一个缩影,他们奋斗的样子你肯定会喜欢。让我们一起通过VCR来认识他们。

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这一组的最美三峡人。

【赖见令访谈台本】

主持人: 今年刚好是你工作的第10个年头。

赖见令:

主持人:十年青春,不思量,自难忘。这十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赖见令:我觉得应该是幸运,有种生逢其时的感觉。这十年,集团飞速发展,为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所以10年里,从未感到过迷茫,因为我要去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自己,才能搭上集团的发展快车。

主持人:说得真好,我知道你其实一开始是在三峡电站工作,2011年选择去金沙江参与电站筹建,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赖见令:其实,对于学水电的来说,三峡是一个殿堂一样的地方。记得刚到三峡,就感觉三峡真的藏龙卧虎,那时特别敬佩我的值长,他啥都懂,对设备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我就想,哇,我啥时候也可以这样厉害?他说过一句话,对我影响特别大,他说,“一个水电人,没有参与过一座电站的筹建,那水电人生就是不完整的。”我们长江电力当时有句口号,“成长在三峡,建功在金沙”,就像当老一辈三峡“管好葛洲坝,进军大三峡”一样,非常鼓舞人心,而且我也特别想成为值长那样厉害的人,所以就去了金沙江。

主持人:筹建应该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

赖见令:是挺辛苦的,筹建真的就是白手起家。但就像马云说的:不吃苦、不奋斗,你拿青春干什么。我们当时流行一句话“不苦不累,接机无味”,感觉每个人都像打鸡血一样,真的在为使命而战,我们要运行管理的可是当时世界最大单机容量80万千瓦级的机组啊,必须像习总书记嘱托的那样,把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现在回过头来看,筹建可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是一件收获远大于付出的事情。

主持人:刚才你谈到,筹建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能不能和我们再进一步聊一聊呢?

赖见令:刚入司那几年,虽然参加了很多培训,但说实话,对于三峡精神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但现在谈新时代三峡集团精神,就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这8个字来说,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相应的人物和场景来。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铁人张润时,他也是第一届“最美三峡人”,我记得有一次10千伏备自投调试,为了解决程序的一个BUG,通宵作战,死磕到底;还有我当时的主任姚登峰,现在是乌白的筹备负责人,他是集团2013年度杰出员工,我记得当时向家坝电站即将首次过流,为了确保可靠供电,他晚上跑到中孔和我们一起挨个查,一搞就是一个通宵,第二天照常上班。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无形中感染着你、激励着你,就会发现,榜样无处不在,三峡精神无处不在。

主持人:听了你的描述,让我觉得你们的这种奋斗的精神真的特别令人振奋。咱们集团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你们这样“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三峡人,才开发出一个又一个“三峡”,闯进一个又一个无人区。

赖见令:是的,使命在肩,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

主持人:据我了解,你也是咱集团的“青年岗位能手”,经你手的800余份工作票及近2000项操作项,准确率是百分之百,真的很了不起。

赖见令: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主持人:好一个“必须做到”,给你点赞。其实在咱集团啊,有许多像小赖这样的青年,从985、211高校毕业,大家可能都是在大城市读的大学,一毕业呢,就去到了偏远山区,有的甚至条件很艰苦,但大家依然踏踏实实工作,初心不改,坚守使命。

赖见令:是的,就拿我们班组来说,大家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29岁,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好不容易从山里奔出来,结果现在又回到了山里。可能一开始会有落差,但大家都明白我们干的是关乎民生、意义重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很有使命感、责任感和上进心,基本都是按照一年跟着干、两年单独干、三年成骨干的周期成长,主动融入集团的发展,我们值有1人支援乌干达,现在有6个选择去乌白,去追逐自己的水电梦。

主持人:咱们这些年轻人真可以说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能为梦想而战,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苏格拉底说就曾过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那小赖,有没有设想过,下一个10年的自己?

赖见令:说到这里,我记得看过一个视频,是台湾老戏骨金士杰主演的励志短片《下一个十年,你会在哪里》,就是提醒每一个人,其实人生很短,需要做好设计。现在的我们,躬逢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激变的时代,我们集团的使命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奋斗,才能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下一个10年,不管在哪里,我都会不忘初心,不负光阴,不负自己,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主持人:有理想,肯奋斗,相信你的下一个十年会更加精彩。

【姬畅访谈台本】

主持人:小赖身边的朱意平,是第二届“最美三峡人”唯一的一名女同志姬畅的同事,意平,听说姬畅前不久当妈妈了?

朱意平:是的,因为姬畅姐正处于哺乳期,因此没能来到现场,今天就由我来与大家分享姬畅的故事。

主持人:意平,你和姬畅是怎么认识的呢?

朱意平:我认识姬畅是在2014年的12月31日。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记得那时候风电场正赶工期并网,姬畅从正蓝旗项目赶来支援我们,负责把关电气质量和设备校验。

主持人:姬畅作为一名女同志赶来支援项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朱意平: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风场女职工本身就比较少,姬畅来的时候穿着灰色的大棉袄。她到达电站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我们帮她在女生宿舍临时搭了一张铺,她和我们简单的打了个招呼,放下行李后直接就去了工作现场。我当时就想:她本来明天再去现场也可以的,可她刚来不休息就跑到现场了,这个姐姐可真是够拼的!

主持人:看得出来,姬畅给你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

朱意平:是的,随着工作的交往,我对她是越来越佩服了,她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

比如说,她的责任心很强,就像她来的第一天放下行李就直接去现场,说明在她心中把工作看的非常重。

再比如说,她的技术十分过硬,她在现场这一个多月,白天带头抢工期,工作非常艰苦,晚上也不休息,组织我们这些刚入职的新员工在驻地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把她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

主持人:白天抢工期,晚上组织大家培训,我想我们很多的一线建设者都是这样的工作节奏,真的很令人敬佩。

朱意平:是的,我们年轻人都非常佩服她,而且,我觉得,姬畅的工作作风十分过硬,她背过干粮,住过板房,迎着风雪抢过工期,经历了好多男同事没有经历过的。还有,姬畅身为一名女同志,比起男同志来更加多了一份细心,她每天都加班到深夜,为了不打扰大家休息,都是晚饭后就洗漱,然后再去现场干活,深夜回到宿舍直接休息,早晨又是第一个起床继续工作。

主持人:是怕深夜回来太晚洗漱会吵到大家对吧,真的是一个细心体贴的好姐姐!

朱意平:的确是这样,姬畅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了,还有一件事,我们现场的人说起来都非常的感动,记得是14年12月23日,四子王项目顺利并网后,姬畅还未来得及休息就立即收拾行李马不停蹄的奔赴正蓝旗项目,整个人带着黑眼圈又是七天不分昼夜的辛苦工作,当12月30日正蓝旗项目顺利并网后,姬畅却疲惫不堪的蜷缩在一角的沙发上悄悄地睡着了,当时我们大家看了既心疼又感动,谁都不忍心叫醒她。

主持人:我觉得这样的身影确实是既让人心疼又让人肃然起敬,我想这也是一种奋斗者最美的身影。大家都知道内蒙古大草原,蓝天白云非常美丽,在这样的大草原上,我们新能源的同事们远离城市,远离家人,守望着草原,守望着风电场。意平,听说内蒙的风能资源特别好,你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

朱意平:好的。我们风电场的同事都开玩笑说,内蒙的风是“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确,风好才能见效益。内蒙的风1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可达每秒7米多,有效风时达7000多小时,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我们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行驶,开着车窗吹风的感觉。这种风况一年能达到290天。

主持人:的确,像你说的,风好才能见效益,但是一年365天,有290都是沉浸在这样的大风之中,对于咱们女孩子来讲,什么感受?

朱意平: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比如我们一个风电场,距离最近的城镇有90多公里,风沙特别大,我们女职工一年四季根本不能穿裙子,这里和大家形容一下这风沙到底有多大,比方早晨刚擦完的窗台到了晚上又是厚厚的一层灰,所以同事们戏称“不怕有灰,就怕有道儿”,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主持人:嗯,这个比如真是太恰当了,让我们很有画面感,仿佛在窗台上就能画沙画一般,大家在风场工作一天下来一定是灰头土脸的吧?

朱意平:的确是这样,刚开始我们确实觉得工作环境挺苦的,在电站建设期间,经常是一待就是几个月,可是时间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所有的同事整天在一起,我们就像战友一样、像家人一样,大家都成了彼此最亲密的伙伴。

主持人:咱们这个团队真的非常融洽,大家就像战友、像家人一样,那么作为一名年轻的“三峡人”,你对2018年工作会上董事长深刻阐述的“新时代三峡集团精神”,是怎么理解的呢?

朱意平:那我就重点谈一下我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解吧,虽说我们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但我觉得我们要找准自己工作的支点,做好本职工作,以姬畅同志为榜样,学习她不畏艰苦、踏实做事的工作作风和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真正把工作干扎实、干出色。无愧于三峡人这一称谓!

主持人:谢谢意平为我们讲述姬畅与内蒙风电的故事,我想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在生产一线上的建设者才能让我们的风光三峡建设得更加美丽。

现在,到了“最想说”环节,请把你们把心里话说给我们听。

【赖见令最想说】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都是岗位上的一颗螺丝钉,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即使是螺丝钉,也要有成就大国重器的梦想。

今日之青年,不仅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见证者,更是全程参与的开创者、建设者。如今,迈入新时代的三峡集团,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梦工厂”,为我们青年绽放青春提供了广阔舞台。所以,岗位可以平凡,但梦想绝不能平庸。让我们每一个三峡青年都把奋斗一端连着个体梦想,一端连着三峡兴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做“无人区”的拓荒者、核心技术的掌控者、创新引领的实践者,为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砥砺奋进,奋斗以成。

【姬畅最想说——朱意平代】

姬畅说,从没想过“风雪一线的女汉子”会与她联系起来,可被同志们这么叫着叫着,她就真成了这样的人。

她说:“风雪一线的女汉子”是同事们对她的认可、对她的鼓励、对她的昵称!在她看,这句话又何尝不是一种鞭策!这是鼓舞她在每一个技术攻关中奋斗下来的勇气,这是激励她在日常琐碎工作中坚持下来的动力,这是安抚她在每一次想家思念亲人时的一丝温暖……

在三峡集团新能源的战线上,有一个又一个“风雪一线坚守着的汉子和女汉子”,她只是其中的一员。在她看来,她的成长正是由“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师傅们带出来的、与亲切的同志们并肩战斗出来的,她只是三峡精神的实践者、传承者、发扬者。可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踏上了新时代高速发展的快车,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不负青春,勇于担当,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篇章结束语】

主持人:求真务实,我们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开拓创新,我们积极践行、攻坚克难。新时代的三峡青年,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豪情,勇立时代潮头,为三峡集团续写新的辉煌。让我们把掌声再次送给他们!

主持:梁思彦

文字:赖见令、张吉娇 / 姬畅、尹昊豹、朱意平

总撰稿:刘畅、张吉娇

视频制作: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影视制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