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实现了经济的腾飞,20多年的开放发展,让三峡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
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只有合作,才能共赢。身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时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已成为必然选择。下面,让我们进入第四篇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开放包容,打造中国水电全产业链“走出去”升级版;合作共赢,建设近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上的“海上风电”。三峡拓荒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时代三峡集团精神。让我们通过VCR来认识他们。
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这一组的最美三峡人。
主持人:我们先和张静伟来聊一聊他在海外的故事,听说您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从三尺讲台到海外工地,从一名人民教师转变为一名优秀的海外工程师,您是如何完成这样的一个“华丽转身”?
张静伟:80年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能有机会出国工作是我的梦想。尽管知道海外工作的艰苦,抛家舍业,离乡背井,但还是非常期待有这样的机会。直至86年我争取到了公派出国的机会,离开了执教的讲台,来到了中水电公司尼泊尔经理部工作,走上了开拓海外水利水电建设市场的最前线。从尼泊尔,巴基斯坦,老挝,苏丹,肯尼亚等国长期工作,累计有28年之久。
主持人:据我了解,您在老挝就待了13年,老挝可以算得上您的第二故乡了吧。您能和我们聊聊在老挝的工作环境吗。
张静伟:说起老挝,真是让我“难忘”的战场。我是96年底,从尼泊尔转战到老挝工作的。老挝是传统的农业耕种型国家,雨季时间长,夏天气温高达四十多度,100%的空气湿度,人就象生活在桑拿房中。项目所在地均为深山老林,蛇蝎毒虫随处可见。我过的第一关就是克服水土不服和对那些蛇蝎的恐惧感。
主持人:这么艰苦的环境,您是怎么坚持了十三年呢?
张静伟:十三年,感觉时间很长,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想到会呆那么久,现在回想这十三年是如此的快,快到我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完。在老挝的十三年,完成了三个水电站、两个输变电工程的建设,经历了公司从承包,到出口信贷、直至投资的三个阶段的转变过程。
主持人:是的,您刚才说您的这十三年很快,是因为您全身心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那给我们介绍一下第一个投资项目的情况吧?
张静伟:2007年开工的南立水电站是公司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也是中国在老挝的第一个水电投资项目。借助我们前两个电站建设的经验,南立电站项目获得了成功。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公司从此立足脚跟,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树立了三峡品牌形象。这也为老挝成为公司东南亚区域次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老挝南立工程刚刚结束,您又马不停蹄的奔赴非洲,是什么让您下定决心又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呢?
张静伟:从内心来讲,自己已经在国外多年了,对家人的亏欠让我更希望回国工作,能有时间多陪伴在他们身边。
当时公司中标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正在积极筹备进场。这时公司又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可以去非洲的苏丹工作时,说实在的我是那么的不情愿。苏丹是非洲自然环境最差的国家之一,高温炎热、沙尘暴频发,身体能够承受吗?想到了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想到了公司在苏丹获得这么大项目的不易,想到了苏丹业主对项目经理的挑剔。既然公司有需要,那就去吧!就这样,在2010年5月离开了老挝和合作多年的伙伴,开始了新的生活。主持人:这个项目是当时中国在海外获得的第二大单项水利工程,建成后苏丹三分之一的人口将因此直接受益。项目建设过程中,想必遇到很多困难吧。
张静伟:2010年的苏丹正在承受国际经济制裁,面临南部苏丹的动乱和独立公投。这个项目的两个标段合同金额都在4.2亿美元左右,并同时开工。现场有4000多名中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的筹备、员工的工资发放、人心不稳等等都让我们的项目举步维艰,在这种强压之下,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实现了预期的截流计划和度汛目标。
主持人:28年的海外经历,想必您有特别多的感受和感悟吧。张总在这里您有什么想对新时代三峡青年说的话吗?
张静伟:我想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人才,随着我们国家的国力提高,今天的年轻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走出国门,奋战海外,把三峡品牌的旗帜举得更高、扛得更远!
主持人:感谢你的分享,张静伟就是这样一位海外三峡人,不停地用奉献和担当增加生命的厚度,用初心和坚守为集团海外事业深耕播种。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和王强聊一聊他在福建的故事,请您跟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吧。
王 强:好的;我1984年参加工作入职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电厂从事运行工作,1997年支援去了二滩电厂、回来后参与三峡梯调中心的筹建、2002年到长江电力市场营销部从事购售电工作,2011年去了集团公司战略规划部。这一路走来亲身经历并见证了集团公司的发展。从2015年6月开始,我参加集团福建公司的筹建,现在是福建能投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算是集团开发福建海上风电队伍里的老三峡啦。
主持人:可以这么说,您这就是“老将”又踏上了新征程!
王 强:是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这千里就是:做海上风电引领者。
主持人:宣传片里把我们的前期工作也比作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比喻从何而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 强:来福建的几年,我们从最北端的宁德一直战斗到最南端的漳州,不是在沟通,就是在去沟通协调的路上。2017年3月,福清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核准,三峡集团在闽海上风电项目终于实现零的突破。
要拿到海上风电项目,须经过一系列审批程序,在福建需要编制24个以上专题报告,一个报告修改十几个版本都是常有的事儿。我们统计了一下,这两年编写的各类专题论证报告总字数超过1100万字。这些审批涉及规划、发改、海洋、海事、环保、林业、军事、电力等各个部门,工作协调需要从省、市、县到镇村,经常要一竿子插到底。完成这些前期工作,就好比走了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
主持人:可以想象,走一家都很繁琐,何况要走这么多家!不过还好,我们的辛苦付出是有回报的。
王 强:是的。目前三峡集团在闽海上风电资源储备已占据主导地位,为集团公司“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6月被称为“世界海上风电奥运赛场”的福清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全部投产;漳浦六鳌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先行工程获批,创下了国内一次核准最大、单体规模最大等多个海上风电项目第一。
主持人:据说为了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一年内往返项目地超过25次,也又算是一个路程上的2万5千里了。
王 强:哦、这个路程已经超过二万五千里了!我总结了八个字: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这些年我们干的看起来是求人的事,但我们的腰杆是直的,因为心中装的是国家战略、集团使命。我们用自己30年来浸润的三峡文化讲好三峡故事,获取大家的支持。
主持人:没错,一个情一个理,就能无往而不胜。听说您在这征程中还有一个“百宝箱”,给我们介绍介绍?
王 强:你说的这个“百宝箱”啊里面其实就是泡面、火腿肠等,这是给市场部的兄弟们准备的,公司领导也“享受”过这个待遇。我们后来总结了一下,每当吃泡面火腿肠的时候,往往都是工作取得重要推进的时候。大家笑称,这是我们“泡面冲出的市场”。我有一个口头禅就是“把工作当生活,把生活当工作”。我们在工作中享受生活。
主持人:您说到生活,我突然想起来,VCR里有个悬念,“王强去哪儿了”,您把谜底给我们揭开吧,您到底去哪儿了呢?
王 强:提起这事,我都不好意思。有一次,妻子来看我,我约好去接她,因为飞机晚点,看时间充裕,我就小憩一会儿,还定了闹钟。没想到这一睡,什么闹钟、手机铃声、拍门声都没把我叫醒。
主持人:都说小伙子睡觉沉,您这怎么睡得也这么香呢,这么叫都没叫醒?
王 强:因为前四天,为了协调工作,连续转战了三个城市,飞机火车换着来,每天都早出晚归,基本都是凌晨三点后才躺下,六点左右就起来继续工作,确实是有点累到极限了。
那晚,妻子通过同事,辗转找到房间的时候已经凌晨四点多了,大家在门口又是电话,又是拍门,听到房间里我的手机在响,却无人应答,妻子就有点慌了。因为我血压偏高,她担心会有风险,惊动了公司领导,最后没办法了,叫来了110和开锁公司,一直到凌晨六点多,他们才得以进入。我当时还没完全清醒,看到一屋子的人还有点莫名其妙。妻子在门口泪流满面,她说她双腿发软,门打开时根本不敢走进房间,怕看到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主持人:确实是,虽然您失联的时间不长,但对妻子来说,这是最煎熬的几个小时,我们听着也觉得后怕。这种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是常态吗?
王 强:是的,福建公司成立2年多以来,各部门加班加点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连我们入驻的方圆大厦保安都感叹,怎么央企都这样,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经常深夜,甚至凌晨三峡集团所在的楼层灯火通明。
主持人:作为亲历过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位老三峡人,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时的讲话,您是什么感受?
王 强:激动得想哭。三峡是我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地方,是战斗过的地方、是梦开始的地方。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是带着信仰、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去学的。他的讲话对身在福建、立志做海上风电引领者的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主持人:那您在学习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呢?
王 强: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敲锣打鼓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我们要作海上风电的引领者,也绝对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不断扩大“朋友圈”,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谢谢您为我们讲述您的故事。相信有您和您的团队,我们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一定会推进得更加顺利。
现在进入“最想说”,有请二位把心里话说给我们听。
28年,从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到海外水电建设市场的前线;从朝气蓬勃到斑驳白发,从年轻力壮到花甲之年,我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中国水电的海外事业。
28年勿忘初心的砥砺前行。从东南亚的原始丛林到人迹罕至的非洲大陆,我的海外足迹伴随着中国水电成长,伴随着三峡品牌走向世界!
28年,弹指一挥间,时间和汗水、坚守和信念浇筑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时代三峡集团精神。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时对三峡人的殷切希望,踏着“一带一路”的浪潮,新时代的海外三峡人定会不辱使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梦想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在追梦的路上,我楞是把一名追梦少年弄成了现在的大叔。这些年,跟随着集团公司的业务走南闯北,最难忘的,还是与梦想有关的日子。
最初的梦想,让我参与并见证了三峡大坝平地起,百年梦想终得圆!如今,站在三峡集团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有了新的梦想:在福建打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让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实现福建造、中国造!
一个人的梦,可能只是一个梦;一群人为着同一个梦想去努力,这个梦就终将成为现实。我们深知“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我们有求同存异的勇气,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有攻坚克难的担当,我们携手同行,佳音可期!
主持人:开放包容,我们是一带一路的践行者;合作共赢,我们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肩负历史使命与担当,为服务国家战略再谱华章。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主持:梁思彦
文字:张静伟、陶卫东、李颖稚 / 王强、张华、李樱
总撰稿:刘畅、张吉娇
视频制作: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影视制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