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14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 > 2014年中华鲟放流活动详细页
三峡集团重要的物种保护科研工作及成果

  (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及子二代适应性

  经过多年培育研究,2009年,研究所首次取得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经专家鉴定,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

  (二)中华鲟自然繁殖

  创新性地采用了声纳成像识别技术、高清水下摄影技术等新的监测方式,多次成功监测到产卵前中华鲟在自然环境中活动行为。研究发现,自2008年中华鲟野生亲鱼禁捕以来,中华鲟自然繁殖次数、繁殖规模均有回升趋势。

  (三)中华鲟增殖放流、监测及效果评价

  1984年,中华鲟研究所从葛洲坝下捕捞的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开始人工放流并持续至今,已向长江放流中华鲟500余万尾。

  1.放流标记及效果评价

  1996-1998年,进行了放流中华鲟的大规模标记试验,根据长江口崇明岛水域中华鲟幼鱼调查结果估算,人工繁殖放流中华鲟占长江口幼鱼的比例为1.71-3.03%。

  1999-2000年应用遗传学方法对河口中华鲟幼鱼中放流个体所占比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9年放流中华鲟在河口所占比例为5-10%,2000年人工放流个体在河口幼鲟中所占比例为13.3%。

  近年采用了PIT芯片标记,放流群体均留存了遗传信息,今后有中华鲟洄游群体,就可以准确判定是否为人工放流群体。

  2013年2月28日,在浙江象山县鹤浦镇金七门外侧海域误捕1尾放流中华鲟,为2012年在长江放流个体。2013年7月23日,在江西九江湖口县长江八里江段洋港水域误捕1尾放流中华鲟,为2013年放流长江个体。

  表明放流中华鲟可以顺利洄游进入大海。

  2.提高放流效果措施

  提高放流规格,1999年之前,放流中华鲟大部分为3-5cm小规格个体,1999年后放流个体大部分为10-35cm的幼鱼,这些个体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较强的逃避捕食及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后期自然条件下的成活率。

  3、下一步评价工作

  结合目前逐渐发展起来的超声波跟踪技术,中华鲟研究所将逐渐对放流中华鲟进行超声波声呐标记,计划在2014年在沿江不同江段设置监测站点,对标记放流中华鲟在长江中的洄游过程进行跟踪,对放流效果进行深入评价。

  (四)三峡水库针对四大家鱼繁殖的生态调度

  三峡水库2011-2012年针对四大家鱼繁殖需求连续实施了多次生态调度,研究表明,在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过程中,宜昌至荆州江段均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现象,2011年宜都断面约1.3亿(卵苗),2012年宜都断面约5.6亿,2013年为5.3亿。从而直接证实了生态调度对促进四大家鱼繁殖的积极作用。该研究对复合四大家鱼繁殖条件与生态调度模式关系,制定满足四大家鱼繁殖需求的生态调度方案,促进长江鱼类保护及资源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五)金沙江鱼类保护

  向家坝鱼类增殖放流站已成功实现了长薄鳅、胭脂鱼、厚颌鲂、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鲃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每年向金沙江增殖放流珍稀特有鱼类15万-18万尾。

  (六)水库生态系统重新构建

  为了充分利用这种水体优势,保护水环境,造福库区人民,三峡集团资助在三峡库区、葛洲坝库区连续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将适应于库区环境四大家鱼、黄颡鱼、长吻鮠等库区特有和经济鱼类放流库区,调整库区生物群落结构,加快构建新的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2011-2013年在葛洲坝库区连续每年放流100万尾,在三峡库区大宁河等流域连续放流300万尾。

版权所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200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 技术支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主办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京ICP备130369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