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14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 > 2014年中华鲟放流活动详细页
三峡集团开展生态调度促进长江鱼类繁衍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长江中的“四大家鱼”自唐朝起就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食用鱼种,产量始终在我国淡水水产品总量中占据首要地位。为改善长江水系鱼类的野生种群和栖息环境,尽快恢复其种群数量,中国三峡集团在工程所在地设立了增殖放流站,定期举行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然而,人工增殖放流仅是恢复四大家鱼种群数量的基础工作之一。在繁殖、产卵、生长的不同阶段,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对水流的流量、流速、涨水过程和温度有着精确而复杂的要求。伴随着梯级电站的开发,鱼类在江水中的发育繁衍还需要一种工程性的干预——人工模拟“生态流”,即能满足此类生态需求的大坝下泄水流。借助这种生态流,放归江水中的四大家鱼才能完全发育为性成熟,鱼卵才能孵化成幼鱼。
    2011年 6月,三峡集团首次开展了针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该次试验性生态调度为期4天,调度方式为连续 4天增加下泄流量——三峡日均出库流量在当时下泄流量基础上增加约 20000m3/s,坝下宜昌水文站监测的日均水位增幅为 0.87m。试验性调度期间,发现四大家鱼较大规模产卵活动,生态调度效果明显,宜都江段共出现2次家鱼产卵过程。
    2012年,根据汛期长江上游来水情况,综合考虑防洪等调度需求,三峡水库共进行了两次针对四大家鱼的生态调度。第一次为5月25—31日,持续涨水4天,第二次为6月20—27日,持续涨水4天。
    在2011 年及2012年试验性生态调度效果监测的基础上,2013年5月-7月间三峡水库再次进行了试验性生态调度。2013年5月19日,葛洲坝下四大家鱼开始自然繁殖,截止到7月6日,宜都断面共监测到4次较大规模的家鱼繁殖现象,所采集鱼卵发育期大多在原肠期,根据发育期推算,大多鱼卵产自宜都以上胭脂坝—红花套江段。调查期间在胭脂坝江段进行的四大家鱼亲鱼资源声纳调查显示,在宜万铁路桥上下游发现有较大规模四大家鱼亲鱼及近成熟个体分布。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生态调度对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200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 技术支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主办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京ICP备130369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