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华鲟研究所分别于 11月1日和 12月10日两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产卵规模均约15万粒,最终出苗分别为 7.5万尾和11.5万尾,出苗数量不断创出新的记录。
回顾全人工繁殖的探索历程,从 2009年首次成功繁殖出苗 2万余尾,到 2011-2012年度分别出苗 5万和 4万尾,再到 2013年创出新的记录,这些数据不仅表明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已经趋于成熟,且为中华鲟物种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中华鲟种群的延续和壮大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参与繁殖的亲鱼都是第二次成熟,意味着中华鲟研究所长期蓄养的中华鲟群体可以重复地参与繁殖,直至繁殖周期结束。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突破了性腺诱导、雌雄同步、催产时机判断与掌控、营养调控、鱼苗培育、亲本再次成熟六道技术难关,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已经完备,在技术上解决了物种保留难题。
据了解,为了提高中华鲟等濒危鱼类物种保护的研究水平,从更深层次水平揭示中华鲟及其他鲟鱼类物种保护关键技术,中华鲟研究所组织领域内知名专家在宜昌召开了先期项目实施方案专家咨询会议,与会专家均表示将“中华鲟性腺轴转录组测序研究”和“鲟鱼类物种保持技术与辅助人工生殖技术的研究”两个项目作为先期启动项目进行开展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顺利推动。据悉,“中华鲟全基因组学研究”先期工作目前已经启动,下一步将逐步铺开中华鲟全基因组学研究相关工作。
在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托单位资质之后,中华鲟研究所分别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实现了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请上零的突破,对充实研究所内涵,提高科研学术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研究所在2013年度首次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在“三峡库区及长江中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开展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产卵场等关键栖息地条件恢复技术、满足中华鲟和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需求研究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