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4年4月13日,在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江段,中国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2014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巴塔哥尼亚公司对该活动给予了支持。此次活动是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第56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共放流平均体长70㎝的子二代中华鲟2000尾。
国务院三峡办、农业部渔业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委市政府、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派代表,与三峡集团对口支援的,来自全国17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宜昌市第十六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三峡大学的学生代表;三峡集团青年志愿者一起参加了放流活动。
据悉,此次中华鲟放流活动是在我国连续禁止科研捕捞野生中华鲟亲鱼达5年时间的背景下进行的。2009年开始,在专家的建议下,我国停止了持续27年的野生中华鲟科研捕捞人工繁殖工作。野生中华鲟停捕,中国三峡集团的中华鲟物种保护工作并未停滞,为保证中华鲟种群的增殖的连续性,中国三峡集团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和资金对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进行了攻关。2009年,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首次取得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经专家鉴定,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2011年、2012年全人工繁殖再次连续成功,其中2012年获受精卵21万粒。2013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产卵规模均达到30万粒,出苗19万尾,出苗数量创出新的记录,该技术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正是由于成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为基础,中国三峡集团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不仅持续不间断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鱼种,而且放流质量和规模逐年提升,总放流量超过500万尾。这次放流的2000尾中华鲟,整体规格均超过70㎝。这样的放流群体对提升放流成活率、维持种群优势具有现实意义。
为准确掌握这批中华鲟放流群体在江水中的洄游行为,此次放流鱼种采用了“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声纳标记、背鳍基部悬挂T型外标等三种标记方法。其中T型外标属于体外标记,通过这种标志可实现与自然繁殖群体的区别,标记上打印有唯一编号、放流单位及联系方式,可有效提高放流后误捕误伤信息的反馈率。“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和声纳标记属于体内标记,其中PIT标记具有唯一编码,无需内部电池,可长期有效,此标记方法主要为放流中华鲟在海洋中生长达到性成熟并返回长江进行自然繁殖过程中的误捕鉴定。声纳标记是在中华鲟体内置入声波发射装置,通过主动追踪或者沿江布设接收器的方式接收声呐信号,从而获取鱼类洄游信息。此种标记方法在放流后无需回捕标记鱼,当标记鱼游经接收器接收范围(约1500m)时,可以自动记录接收信号时间,从而推测鱼类洄游过程。此次放流的大个体中华鲟均置入声纳标记,中华鲟已经在宜昌、宜都、沙市、城陵矶、武汉、九江、铜陵、南京、江阴9个断面布设了声呐接收器。科研人员将在放流后至放流鱼到达长江口期间进行跟踪监测。所有监测数据将被完整收集起来,用于中华鲟后续科学研究。据悉,这批鱼的追踪情况将在中国三峡集团网站、TNC和WWF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同步发布。
中国三峡集团作为国家开发清洁能源的骨干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一贯倡导和追求能源开发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在长江和金沙江干流水电开发过程中,三峡集团认真践行“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并不断扩大长江生态保护力度。尤其在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研究保护方面,作了大量艰苦扎实的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中华鲟人工繁育放流技术已臻成熟,分子保护技术和野生资源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深入研究中。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达氏鲟、长薄鳅等一批长江珍稀特有鱼种人工驯养、繁殖放流、种质保存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附: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中华鲟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鲟形鱼类是中生代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最早的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早侏罗纪化石,我国在辽东北票地区发现有中华鲟化石,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历史。曾和恐龙并存,生在长江,长在大海,为了繁殖,以它超强的感知力,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大海溯流搏击,洄游数千里回到长江生儿育女,从不迷失方向。
中华鲟物种保护历程是:
第一阶段:1982年至1987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1982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开始研究和完善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技术,进行实验性生产,网捕中华鲟过坝。
1984年,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鲟鱼脑垂体成功催产3组中华鲟亲鱼,获得鱼苗24万余尾。1985年,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鲟鱼脑垂体进行催产试验获得成功,不再为获取鲟鱼脑垂体而捕杀亲鱼。这项技术的应用,避免了对亲本资源的破坏,对中华鲟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获得了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4年至1987年,研究所在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中,在亲鱼检查、催产、新型催产剂优化、鲟鱼卵孵化器改进、野生亲鱼人工蓄养成熟等方面均有创新和提高。
第二阶段:1988年至2003年,培育养殖体系的完善。
1988年,“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苗种繁育工艺流程,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及幼鱼放流数量和规格等达到放流指标要求。该项成果获得了水电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作为行业标准发布。
1988年至1998年,中华鲟研究所对鲟鱼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开展了对国内外各种鲟鱼的研究、鲟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推广以及中华鲟子一代种群的人工养殖。
1995年,在国内率先突破大规格幼鲟培育技术,将规模化培育幼鲟的成活率提高到70%以上。
1997年,攻克了中华鲟营养需求和驯食配合饲料技术,使苗种培育不再依赖活饵料,大大提高了培育苗种的数量和放流鱼种的规格。
2000年至2003年,中华鲟活体无创伤采卵技术获得成功。该项技术的应用使产后亲鱼得以保活,并通过康复后再放回长江。
第三阶段:2007年至2013年,全人工繁殖的成功。
2007年中国三峡集团正式立项开展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2009年10月,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成功孵化出子二代鱼苗1.8万尾。该项研究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华鲟物种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随后的几年中,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连续3次获得成功,分别获得受精卵5万、10万、21万、30万粒,繁殖规模逐步达到野生亲鱼繁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