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14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 > 2014年中华鲟放流活动详细页
卡通鲟诞生记

  本网讯(胡鹏 报道)“小小中华鲟,为回到家乡,为实现梦想,播种爱的希望……”伴随着悠扬悦耳的歌声,三只活泼可爱、性格鲜明的小中华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带领着人们踏上了“问路洄游,寻找家乡,拯救族群”的旅程。一时间,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观众,都被小中华鲟的历险之旅所吸引,心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

  作为国内第一部以保护中华鲟、传播中华鲟文化而创作的动画片《中华鲟历险记》,主要讲述了在失去了指引洄游方向的“金沙之光”后,三条小中华鲟采用“问路洄游”的方式,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回家之路,带领族群顺利地回到了宜昌老家三峡滩的故事。动画片于2014年3月19日至28日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后,得到了大小朋友的喜爱,收视率不断刷新。

  加强传承: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谈及为什么要创作一部以中华鲟为主角的动画片时,主创人员说道:“选择中华鲟这个主题,不仅因为它古老、珍稀、独特、并以‘中华’命名,更因为它的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美德,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华元素。我们希望《中华鲟历险记》这部动画作品,能够唤起全国青少年保护中华鲟,守护中华家园的环保意识;能够通过他们,让更多家庭、更多成年人认识到,保护长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守护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存环境。

  春风春雨孕秋实,有了多年精心培育的沃土,才能结出今天“喜看枝头春意闹”的文化硕果。作为中华鲟天然洄游产卵场,拥有国家级中华鲟人工养殖研究机构,和全球品种最多、品质最好、种群规模最大的鲟鱼种质资源库,宜昌是当之无愧的中华鲟故乡,也是耀眼的“鲟城”。 三十多年来,宜昌为保育中华鲟野生种群,保护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地,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中华鲟历险记》不仅体现了“英雄出少年”的主题,同时也通过“中华鲟”这种古老珍稀鱼类,展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源,这在国外动漫作品充斥市场、炙手可热的今天,非常难能可贵。

  精雕细刻:几易其稿出精品

  好剧本是动画片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打好了地基,才能建起高楼大厦。

  “这部动画片的剧本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命题作文。”主创人员告诉记者:“写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

  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小学里,同学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聚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中华鲟历险记》里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来自501班的杜诚诚兴奋地说:“小美、小天、小迅(动画片里的三条‘主人公’中华鲟)太可爱了,就像我们班上的同学一样。他们虽然有时也会闹些小矛盾,但在困难面前他们总是团结一致,我们要向小中华鲟学习。我们还要保护中华鲟,因为它和大熊猫一样,是国宝。作为一名宜昌的小学生,我们要保护好中华鲟的家乡,保护好中华鲟。”

  动画是世界性语言,是能超越一切藩篱的文化通天塔。而喜爱动画是全世界青少年的天性。同时,动画也是最易于不同国家、种族、文化、年龄的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相对于真人实景拍摄的影视作品,动画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泛深远的传播影响力。团队负责人说道:“在创作剧本的时候,领导们就要求,不能光以‘好玩’为目的,更要注重故事的科学性和积极性,要寓教于乐。”

  现在看来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们却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

  在《中华鲟历险记》之前,已经有不少以鱼类为主角的动画片在荧屏上面世。为了突出中华鲟的“不畏艰辛、坚持洄游”的坚忍不拔特性,将其与一般的鱼类区分开,主创人员多次来到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向研究所科研人员请教有关中华鲟洄游产卵的特性以及生活习性。中华鲟研究室副所长杨元金回忆说:“创作人员是很用心地在做这部动画片,他们每次来都抓紧时间向我们的工作人员了解学习有关中华鲟的专业知识,离开的时候都要带走详尽的笔记……”

  在对中华鲟的特性有了清晰的了解后,如何把它融入到故事里面去?如何使故事的矛盾冲突更激烈、角色描写更生动?如何使动画形象栩栩如生?如何使使音乐动听上口易传唱?在对故事进行了多次修改后,主创人员终于确定了以三条小中华鲟“问路洄游”为主线的故事框架,并对其进行深入加工润色,终于将该剧本打造成了一个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科学性于一体的艺术精品。

  据了解,在第一部26集获得成功后,《中华鲟历险记》有望推出续集。届时,小中华鲟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妙笔丹青:角色刻画入木三分

  有了好的故事剧本,还要有栩栩如生的角色,才能将剧本所蕴含的艺术之美精彩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上,才能成就一部动画精品。

  同样来自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小学的吴睿思告诉记者:“我妈妈带我去看过真正的中华鲟,我一下就看出动画片里哪些是中华鲟了。我最喜欢小美,因为她又漂亮又善良!”

  要把观众们从最多选择中吸引到电视屏幕前来,必须要有外形讨喜、性格鲜明的主人公来吸引观众的第一注意力。制作动画片又不同于一般的电视剧创作,角色形象一旦确定轻易不能修改,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全部要推倒重来。所以,角色塑造一定要非常准确。主创人员充分利用了到中华鲟研究所学习的机会,对中华鲟外形特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为这些水中大熊猫拍摄了多角度的写真,方便制作方进行艺术加工。在制作了5个初稿后,主创人员在宜昌市3所小学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了调研,确定了最终方案:黄褐色的小迅聪明又有些小小的骄傲;海蓝色的小天机智勇敢;粉紫色的小美善良大方。三个“小主人公”一下就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各自拥有大量的粉丝。

  除了中华鲟族群外,还有不少由长江珍稀水生动物“扮演”的角色粉墨登场:憨态可掬的江豚悠悠、神秘优雅的桃花水母、阴险狡诈的大boss娃娃鱼,还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达氏鲟大黑、二黑……这些角色形象生动、性格各异,成为整部动画片的点睛之笔,令这部作品不但画面丰富,内容精彩,意境优美,而且具有更强的知识性、科普性。在2013年(第十二届)四川国际电视节上,《中华鲟历险记》在参评的600多部中外动画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金熊猫”奖。

  春风化雨:小荷初绽香满园

  动画片播出后,掀起了一阵“中华鲟热”。来到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看望”中华鲟的人们络绎不绝。据中华鲟研究所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中华鲟历险记》播出后,他们已经为来自宜昌市夷陵中学、十六中、天问等中小学校的2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免费的中华鲟科普讲座。“前来参观的社会人士也大大增加,很多都是一家人来的。和以前不一样,现在来参观的人不光是要亲眼看看中华鲟,更多地是想多了解有关中华鲟的知识。”

  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从一名研究保护中华鲟的专业人士角度这样评价《中华鲟历险记》:“这部动画片是一部认真制作的上乘之作,情节设计很贴近中华鲟的生活习性,具有很强的科普性。特别是它的受众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在学生群体中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保护中华鲟的宣传教育,拓宽了中华鲟保护的角度,加强了保护的力量。”

  作为一名学生家长,他补充说道,“我女儿正在上六年级,她也很喜欢看这部动画片,她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宜昌人,看到这部动画片非常亲切,也让她更加喜欢宜昌,喜欢中华鲟。”

  2014年3月26日,《中华鲟历险记》媒体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据了解,从今年5月开始,《中华鲟历险记》将在各大卫视以及全国200多家城市电视台播出。与此同时,宜昌还将出版《中华鲟历险记》的各类图书,举办宣传推广活动,宣传以保护中华鲟为主题的环保理念。

  一位全程参与动画片制作的创作人员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利用一切文化形式,宣扬中华文化精神。我们正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用中华鲟及其历险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鲟不仅是宜昌最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更应该成为最具魅力的中国名片。现在看来,我们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了。”

  4月13日,宜昌举行了2014年中华鲟放流活动,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有500万尾中华鲟被放归长江。人们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小美、小天、小迅从大海洄游到热爱的宜昌老家。

版权所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200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 技术支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主办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京ICP备130369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