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14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 > 2014年中华鲟放流活动详细页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消息:中华鲟游到长江口

  本网讯(王东红 报道)距离4月13日的放流已历时半个多月,5月4日喜讯再从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传来:今年放流的全人工繁育子二代中华鲟,部分已从宜昌游到长江口了。
  从4月28日起,位于临近长江口江阴河段的声呐监测点已捕捉到了中华鲟信号,这意味着今年放流的中华鲟先头部队经过约1600公里的洄游之后,已经进入大海,也意味着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首次使用声呐手段对中华鲟的洄游监测获得成功。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4月13日在宜昌江段放流了2000尾大规格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这些幼鱼长度都在70厘米以上,是历次放流大规格中华鲟幼鱼最多的一次。由于子二代中华鲟的父母是人工繁殖的子一代,没有海洋生活史,其后代是否具有与野生中华鲟一样的洄游特性,是个受人关注的问题。今年,研究人员从放流的幼鱼中选择18条植入了声呐标记。同时在长江中下游沿线布置了9个声呐监测点,对中华鲟的洄游情况进行监测。
  放流以来,各监测点已多次捕捉到了中华鲟的洄游声呐信号。信号反映,这些中华鲟都纷纷向大海方向游去,但洄游速度快慢不一,有的在某些江段停留时间较长,有的则迅速通过。
  除了声呐标记,今年放流的中华鲟后背上也都悬挂着一个类似小竹棍一样的T牌标记,肉眼辨识容易。4月28日以来,来自武穴、九江、江阴、崇明岛的渔政部门、科研单位及热心市民纷纷反馈信息,放流中华鲟已于28日到达江阴江段,5月3日到达崇明岛河口江段。同时,来自九江的热心市民反映,在九江彭泽江段发现有放流中华鲟被螺旋桨击伤死亡现象,表明中华鲟在洄游入海过程中要面临并克服重重困难。
  科研人员表示,多种监测手段显示,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具备洄游特性,可以进入大海生长发育,保留了野生中华鲟的生物特性,证明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对中华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200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 技术支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主办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京ICP备130369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