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长江成为中华鲟舒适、宜居的家园。” 4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总监朱江在2015年中华鲟放流现场说。
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WWF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至今,其项目领域已由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作为WWF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总监,朱江对中华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说,经历了亿年环境变迁的中华鲟,在长江中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它的存灭,考验着政府部门誓守生态红线的承诺,而一年一度的中华鲟放流活动,正是人们对中华鲟的保护宣言。中华鲟是WWF淡水保护项目在长江的四大旗舰物种之一。过去近十年来,WWF参与开展了中华鲟种群监测、研究以及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借助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等政策平台推动中华鲟的保护。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环保机构,WWF能借助自己的平台,将科学研究成果更及时地传递给政府、企业,以有效地推动了这一受全球关注的珍稀物种的保护。
他说,中华鲟在地球上生活已有1亿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亿年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变,中华鲟的存灭,对长江生态健康与否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对WWF而言,保护中华鲟需要着眼于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借助这一天的放流活动,WWF发起了“护航中华鲟”的志愿者活动,已引起长江流域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活动共筛选出了9个城市的10支志愿者团队参与到增殖放流的后续监测活动中来,在未来的一到两个月内,近百名志愿者将与WWF一起共同见证中华鲟在长江中下游不同江段“过境”的时刻,护送它们前往大海。同时,志愿者将通过宣传与分享活动,将有关机构的工作成果及时地传递给公众,引导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华鲟的生存现状,让大家知道长江水生态所面临的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人员曾在前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华鲟园参观培育的中华鲟子二代时对三峡集团长期从事中华鲟物种保护和科普公众教育予以赞扬。放流的当天,中华鲟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了该所30年来中华鲟物种保护、增殖放流和科普宣传情况,还介绍了近年来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三峡水库在四大家鱼生态调度等方面取得的工作进展。他说,保护中华鲟的道路虽然漫长,未来,我们还要共同地走下去。今年,大家在宜昌市胭脂园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华鲟放流活动, 希望20年以后,当这些“海外游子”归来的时候,我们共同守望的长江,已经成为它们舒适、宜居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