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细页
中华鲟物种保护历程

  中华鲟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鲟形鱼类是中生代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最早的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早侏罗纪化石,我国在辽东北票地区发现有中华鲟化石,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历史。曾和恐龙并存,生在长江,长在大海,为了繁殖,以它超强的感知力,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大海溯流搏击,洄游数千里回到长江生儿育女,从不迷失方向。

  中华鲟物种保护历程是:

  第一阶段:1982年至1987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1982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开始研究和完善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技术,进行实验性生产,网捕中华鲟过坝。

  1984年,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鲟鱼脑垂体成功催产3组中华鲟亲鱼,获得鱼苗24万余尾。1985年,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鲟鱼脑垂体进行催产试验获得成功,不再为获取鲟鱼脑垂体而捕杀亲鱼。这项技术的应用,避免了对亲本资源的破坏,对中华鲟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获得了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4年至1987年,研究所在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中,在亲鱼检查、催产、新型催产剂优化、鲟鱼卵孵化器改进、野生亲鱼人工蓄养成熟等方面均有创新和提高。

  第二阶段:1988年至2003年,培育养殖体系的完善。

  1988年,“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苗种繁育工艺流程,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及幼鱼放流数量和规格等达到放流指标要求。该项成果获得了水电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作为行业标准发布。

  1988年至1998年,中华鲟研究所对鲟鱼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开展了对国内外各种鲟鱼的研究、鲟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推广以及中华鲟子一代种群的人工养殖。

  1995年,在国内率先突破大规格幼鲟培育技术,将规模化培育幼鲟的成活率提高到70%以上。

  1997年,攻克了中华鲟营养需求和驯食配合饲料技术,使苗种培育不再依赖活饵料,大大提高了培育苗种的数量和放流鱼种的规格。

  2000年至2003年,中华鲟活体无创伤采卵技术获得成功。该项技术的应用使产后亲鱼得以保活,并通过康复后再放回长江。

  第三阶段:2007年至2013年,全人工繁殖的成功。

  2007年中国三峡集团正式立项开展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2009年10月,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成功孵化出子二代鱼苗1.8万尾。该项研究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华鲟物种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随后的几年中,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连续3次获得成功,分别获得受精卵5万、10万、21万、30万粒,繁殖规模逐步达到野生亲鱼繁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