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建设情况提纲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省市、部委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三峡建设者12年的艰苦奋战,三峡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2003年,三峡工程顺利实现了水库135米蓄水、首批机组发电和双线五级船闸通航三大目标。今年9月16日,左岸电站14台机组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全面投产。三峡工程初步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的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建设进展

  1992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批准兴建三峡工程。1993年,三峡工程开始施工准备,1994年正式宣布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和二期工程建设开始。2003年,三峡工程圆满完成了二期工程三大目标,从2004年起全面转入三期工程建设阶段。

  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三建委第十四次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把三峡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全面争创一流。围绕2006年汛后蓄水至156米这一控制性目标,我们调整了三期工程建设计划,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了施工进度,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右岸大坝平均高程已经超过150米,预计年底可以全线超过高程158米,为明年6月份大坝全线到顶、水库初期蓄水奠定了基础。右岸电站厂房82米尾水平台已经形成,右岸电站机组埋件安装全面展开。120施工栈桥于7月份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贯通,为右岸大坝和厂房混凝土浇筑、大型金结机电设备吊装提供了施工平台,并形成了快捷、方便的施工通道。汛前完成了2个导流底孔封堵生产性试验,将单个底孔封堵的直线工期由设计的6个月缩短到3.7个月,10月份开始按照国务院三建委批准的方案开始封堵6个导流底孔,明年汛后再封堵剩余的导流底孔。右岸地下电站的主厂房、引水洞、尾水洞开挖工程正在全面展开。电源电站1、2号机组的蜗壳完成安装,年底主厂房由土建施工向机组安装交面。

  在左岸电站机组安装中,坚持“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管理模式。2005年9月16日,三峡左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即9号机组在完成安装调试后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左岸电站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全面投产。最后投产的14号机组和9号机组是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机组,其中14号机组是以哈电为主制造的,在安装调试中刷新了三项新纪录:从转子吊装到位到机组充水调试仅用34天,从充水调试到机组进入72小时试运行仅用7天,机组三次正常甩负荷试验仅用18分钟。三峡左岸14号、9号机组的成功投产、平稳运行和三峡右岸机组的国产化,标志着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并开展自主创新,我国已经具备自主设计、制造、安装70万千瓦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并带动国内机电装备制造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峡工程投资控制采用“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办法。截至2005年9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80亿元。其中:枢纽工程静态投资完成422亿元,占枢纽工程概算500.9亿元的84.25%;库区移民完成静态投资370亿元,占库区移民概算400亿元的92.50%;价差216亿元;贷款利息145亿元;库区移民概算外补偿费27亿元。三峡工程静态、动态投资均控制在国家批准的初设概算及预计的投资范围内。从工程量及投资完成匹配情况分析,枢纽工程实物工程量完成比重总体上大于投资完成比重,表明投资控制较好。

  在工程建设中,坚持“双零”(零质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目标管理,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争创 “一流的工程、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在质量管理上,努力塑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把一流的工程质量上升为全体三峡建设者自觉的行动和追求。在认真总结二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了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开展了“消灭顽症、誓创一流”劳动竞赛活动,推广了工序明白卡制度,做到关注细节,持续改进,实现了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国务院质量专家组经过深入检查后认为,三期工程质量得到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控制,质量优良,特别是右岸大坝没有发现一条裂缝,左岸机组安装水平一台比一台高,与二期工程相比,三期工程质量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安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加强了对民工“四统一”管理,即统一用工、统一食宿、统一劳保、统一培训,增强了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大了安全检查和监督力度,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制订了各类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了演习,提高了应对突发性安全事故的能力;全面推行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工作,安全生产实现了根本性的三个转变,即事后查处向事前防治和源头控制转变,从集中整治向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管理和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人治向法治、依靠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安全管理行为转变。三期工程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受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现场文明施工趋于规范。只要我们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持良好的势头,三期工程可以全面实现一流。

  枢纽及水库运行情况

  三峡工程自2003年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后,枢纽的综合效益开始初步显现,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已经全部投产,装机容量达到98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机组投产后运行稳定,机组的等效可用系数、年利用小时数、安全运行指标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05年9月底,三峡电站已经累计发电835亿千瓦时,其中因机组提前增发的电量约为300多亿千瓦时。2004年,三峡工程完成发电量391亿千瓦时,实现收入82亿元;预计今年完成发电量500亿千瓦时,实现收入125亿元,三峡工程已步入资金平衡年。三峡机组的提前投产和安全稳发,有效地缓解了华中、华东、广东等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并促进了全国电力联网和南北互供、西电东送输电大格局的形成,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库蓄水后库区的航运条件大大改善,有效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川江航运事业的迅猛发展,长江已经成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三峡船闸自通航以来,通航能力稳步提高,满足了快速增长的航运需求。2004年,通过三峡船闸的货运量达到了3431万吨,翻坝转运通过的货运量878万吨,合计4309万吨,大大超过了以往年份葛洲坝船闸货运总量1800万吨的最高历史水平。2004年7月8日,三峡船闸通过了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船闸验收委员会组织的正式通航验收。

  目前三峡工程处于围堰挡水发电期,不承担常规防洪任务,但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可采取预泄、超蓄手段,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提前发挥工程的防洪效益。2004年9月8日,三峡坝址遭遇蓄水以来的最大洪水,最大流量达到60500立方米/秒。通过精确预报洪水,实施科学水库调度,在确保枢纽安全度汛、机组安全发电的前提下,三峡工程首次发挥拦洪错峰作用,成功将5亿立方米洪水拦截在三峡水库内,减轻了下游荆江河段的行洪压力。

  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大坝及主要建筑物的变形、渗流等各项指标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枢纽运行安全正常。三峡库区记录地震次数有所增多,但大于2级的地震极少,对三峡库区及大坝均无危害性影响。

  蓄水前后水库水质无明显变化。根据2004年三峡库区水质监测数据统计分析:重庆奉节断面至坝前庙河断面年度水质均为Ⅲ类;三峡工程近岸水域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悬浮物浓度进一步有所降低,其余参数含量水平相对稳定或变化不大。2004年2~4月期间,香溪河、凤凰山库湾等局部水域曾出现“水华”现象。国务院对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问题非常重视,委托中国工程院开展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战略咨询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团于今年4月份进行了实地调研,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落实相关措施,加强长江上游水污染的防治。长江干流漂浮物的清理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三峡总公司分别和重庆市、秭归县签订了2004~2005年长江干流清漂委托合同,并租用拖轮对近坝区的漂浮物进行清理,同时抓紧清漂船的制造。但清漂任务依然比较艰巨,漂浮物的综合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蓄水后泥沙淤积情况好于预期。2003年和2004年的入库水量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但2003年输沙量减少约53%,2004年输沙量减少约63%;2003年6月~2004年12月,三峡入库的悬移质泥沙3.74亿吨,出库泥沙1.48亿吨,水库排沙比达到40%,高于设计计算的33%。入库泥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长江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和上游建坝等因素的影响,随着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的建成,长江上游来沙量还会进一步减少。泥沙问题是影响三峡工程分期蓄水方案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泥沙淤积情况好于预期并逐步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加快三峡船闸一、二闸首的改建,建议2007年汛后将库水位抬升至高程172米,以提前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三期工程的重大安排

  三期工程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右岸大坝和厂房混凝土浇筑、右岸12台套水轮发电机组和升船机制造安装等。主要控制性目标为:

  ――2005年底大坝全线到达高程158米;

  ――2006年6月份大坝全线到达设计高程185米并具备挡水条件,爆破拆除三期RCC围堰;

  ――2006年汛后水库蓄水至高程156米;

  ――2006年10月份双线五级船闸一、二闸首开始改建;

  ――2007年底土建工程全部完成;

  ――2007年和2008年各投产6台机组;

  ――2009年除升船机外,所有工程完建。

  关于金沙江水电开发

  根据国资委对主业范围的认定,三峡总公司研究确定了公司战略定位:即以大型水电开发和运营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发展思路是以开发长江为使命,以长江流域为主线,以水为基本资源,以电为主导产品,以大型水电开发与运营为主,适当发展风电等其它清洁能源;发展目标是把三峡总公司建设成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在发挥长江流域综合效益中起主导作用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金沙江水电开发是支撑总公司未来20年发展的重心,下面把金沙江下游四个电站的开发情况汇报如下: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全长2326km,天然落差3280m,是我国规划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最大水电基地。国家授权三峡总公司开发金沙江下游河段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四座电站。四座电站的总装机容量3900万千瓦,年总发电量1800亿千瓦时,总库容42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亿立方米。三峡总公司紧紧围绕“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战略使命,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原则,积极推进金沙江下游河段水力资源的开发。

  金沙江前期工作按照“统筹规划、近期与远期结合、梯级合理衔接、持续滚动开发”的原则推进。目前溪洛渡电站完成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珍稀鱼类保护区调整和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经济、水库移民的评估工作,项目核准需待水库移民补偿投资核定并与云南、四川两省签订移民包干协议后,力争11月份完成。向家坝电站可研报告的枢纽部分、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水土保持专题审查完成,为加快项目核准进程,正在交叉进行项目审查、评估和核准工作,相继开展了枢纽工程、环境影响和水库移民等专题的评估,以尽早办理项目核准手续。

  溪洛渡和向家坝施工区移民工作在艰难中逐步推进。2004年4月,溪洛渡施工区移民基本完成搬迁;2004年9月,向家坝左岸施工区移民基本完成搬迁;2005年9月份,向家坝右岸施工区移民基本完成搬迁,对施工区均实行了封闭管理。两个电站的库区移民工作也即将启动。目前金沙江水电工程移民补偿标准定得偏高,可能会影响三峡工程,需要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溪洛渡水电站筹建工程于2003年2月开始启动,目前对外交通主要项目按照工期进展顺利,工程物资设备供应与交通保障系统逐步完善,场内交通、施工营地和水电通讯陆续移交使用,导流洞开挖基本完成,计划2005年底正式开工,2007年底实现截流,2013年首批机组发电,2017年工程竣工。向家坝水电站筹建工程于2004年3月开始启动,场内“三通一平”等工程相继开工,左岸一期围堰防渗墙施工已经完成,原计划2005年底正式开工,2008年底实现截流,2012年首批机组发电,2015年工程竣工。但与金沙江一期工程配套的输电方案还没有研究确定,考虑到西电东送距离远,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复杂,工程建设周期长,要加快输电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做到输电工程和电站工程建设同步,以满足2012年向家坝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后的输电要求。

  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前期工作按计划推进。乌东德水电站在年内完成正常蓄水位论证和预可研工作。白鹤滩水电站已完成预可研报告,年底完成选坝工作后,正式上报预可研和选坝专题报告。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前期工程准备。(完)
版权所有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刊用本网站资料。若经授权刊用,请注明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