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江水平
  ——见证三峡工程蓄水 175米游湖有感
 
 

  时香丽

  那山、那水、那人家,  浸润着历史的底蕴,沉淀着日复一日的岁月,如一本优雅的线装书,温婉细腻,沉稳低调,雍容大气,厚重古朴。

  这就是三峡。这就是蓄水175米后的三峡。

  耳边还响着喧天的锣鼓,眼前还飘着五彩的纸带,刚刚告别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至175米庆典活动的一行来自全国各地30多家媒体的近百位朋友,已经登上了驶往三峡库区的维宜号轮船。展现在眼前的,已然是因三峡工程175米蓄水,而成就的碧波浩渺的峡江平湖。

  “三峡蓄水175,群山已失高,峰峦成丘陵,平地卷波涛。”迎风站在船头,不知是谁在吟诵诗句,韵律起伏间,让人身心不由自主地融于自然的山水之中!平湖烟色,水天一线。“危石馋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山峦、农家、丛林,缥缈变幻在薄雾营造的黛色之中,如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意味无穷。人在船上,船在水中,山水之间,让我们无法分辨自我,产生我即山水,山水即我,天人合一的幻觉!

  可惜我不是诗人,除了如痴如醉,竟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装饰这山水,也许她其实不需要任何装饰。天无涯,水无边,天连水,水连天,这就是她的美,质朴无华,大气磅礴。三峡水库面积1045平方公里,有楚天都市报的朋友形象地说,相当于香港的面积。也许这实实在在的比喻,更能彰显这人造奇迹的壮阔与不凡。

  深秋的峡江,江风寒凉,放眼望去,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兴奋。还不十分熟悉的来自各全国地年龄迥异的朋友们,在这山水之间,完全消除了陌生和矜持,共同分享着一段其乐融融又不同凡响的旅行。人们争相摆出各种造型,于山水之间捕捉艺术灵感,如长枪短炮般的各种摄影摄像器材,在狭小的甲板上施展着拳脚,喜庆的气氛被渲染得相当到位,连生活在这里的水鸟都兴奋起来了,追逐着轮船一路同行。然而,对于我们这些亲身经历了三峡工程一路变迁的三峡新闻工作者来说,除了心花怒放的高兴,还有更多无法言语的感慨和激动。

  18年的风雨岁月,终于迎来了这美丽时刻。美梦成真,怎能不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曾经的眼泪和欢笑,曾经的努力和付出,在这一刻都有了回报!

  有学者说,水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也是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在哺育和滋养人类生命的同时,还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正是这些与水有关的智慧型态,丰富和充实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史。

  如此说来,终身能够从事与水有关的事业,也是值得骄傲的。遥望西江石壁,突然之间,心中勃生出几分浩然的自豪感。也许外面的世界更大,山水更美,但我独爱这峡江。这和纯粹的风景无关,而是缘于青春、情感、怀旧等一切与生命血肉相连的感性词汇。相信每一个参与过三峡工程建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眷恋。

  两岸青山,一江碧水。两个小时的游览虽然短暂,但相信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心旷神怡的感官享受,更有对水电工程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制作维护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