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民主程序 国家意志 ●5月21日上午,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正式宣布:三峡二期工程形象面貌达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闸试通航要求,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枢纽运行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水利部部长、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组长汪恕诚说,本次验收范围内工程项目的形象面貌满足枢纽工程验收工作大纲的要求,验收项目的基础工程、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及安全监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制造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施工以及安装过程中出现过的质量缺陷和事故,经处理后工程质量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明渠截流前验收的尾工项目和遗留问题已经完成,其鉴定书提及的18条建议已得到逐项落实,蓄水前应完成的剩余项目可以按时完成。各项检查项目及运行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满足蓄水至135米水位的要求,三峡工程施工期度汛方案已经落实,整个工程处于受控状态。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下移民工程已经通过国家验收。为此,枢纽工程验收组认为,三峡二期工程蓄水135米水位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在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
●5月27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别听取了三个验收组关于三峡二期移民工程验收工作情况、枢纽工程蓄水前和船闸试通航前验收工作情况、输变电工程进展及验收工作情况的汇报。验收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各验收小组的验收结论及按期蓄水、试通航的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培炎宣布:三峡工程可以按期蓄水和试通航。这一结论将提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最后由三峡建委下达蓄水、试通航令。
●5月29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和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要以对人民、对国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确保如期完成三峡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 会议批准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的验收意见,同意枢纽工程今年6月1日下闸蓄水,6月16日五级船闸试通航,8月首批机组并网发电。 百年梦想,十年奋战,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即将下闸蓄水,实现永久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 发电的目标。这是三峡工程历史性的转折,标志着这个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凝聚着华夏儿女顽强不屈精神的跨世纪工程进入了收获期。
(一) 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李鸿章书》中,阐述了“平水患、兴水利”的思想,建议利用水力发电。 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称“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出勘测队在三峡进行为期约两个月的勘查和测量,编写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拟定了葛洲坝、黄陵庙两处低坝方案。这是我国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第一次勘测和设计工作。 1944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 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正式签订合约,由该局代为进行三峡大坝的设计;中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参加设计工作。 1947年5月,面临崩溃的国民政府,中止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的实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术人员。美国垦务局工程师福斯脱在写给中国同事的信中说:“伟大如三峡计划,中国自不能久置不问,相信于不久之将来,定有兴工之一日。”三峡勘测处主任张昌龄在办理结束工作时也说:“我不希望仅是一个梦――理想的天国,总有一天会在地上实现。”
(二) 1949年,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视。 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三年后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 1953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局党组向西南局财委的报告中提出,将来三峡水库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请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关单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设厂或建较重要的工程。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4年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 豆赜谥谓?苹??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 1955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江委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8年3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 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葛洲坝坝址。 1958年6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第一次科研会议在武汉召开,82个相关单位的268人参加,会后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的报告》。 1958年8月,周恩来主持了北戴河的长江三峡会议,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峡初设要点报告。1959年5月,在武昌对《三峡初设要点报告》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讨论,一致通过选用三斗坪坝址,大坝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设计。 1960年4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广州召开经济协作会,讨论了在“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准备1961年三峡工程开工的问题。由于暂时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影响,三峡建设步伐得到调整。8月,苏联政府撤回了有关专家。 1970年,中央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一方面解决华中用电供应问题,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准备。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了亲笔批示:“赞成兴建此坝。”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报告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议,建议中央尽早决策。 1980年,邓小平从重庆乘船考察长江及三斗坪坝址。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 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准备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看准了就? 戮鲂模?灰??。 ? 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 1984年底,重庆市对三峡工程实施低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仅止于涪陵、忠县间180公里的河段内,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队仍然不能直抵重庆。 1986年3月,邓小平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时表示: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报告推荐的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坝址。 1990年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三) 1993年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李鹏总理兼任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下设三个机构:办公室、移民开发局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1993年7月26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 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规定:国家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5年,三峡库区一期水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 1996年6月1日,葛洲坝电厂正式移交中国三峡总公司。 1996年11月下旬,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系统工程启动。 1997年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10亿元人民币三峡债券发行计划,这是三峡总公司第一次采取国内发行债券的形式用以筹措三峡工程建设资金。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1997年9月中旬,三峡水库淹没区一线水位移民搬迁基本结束。 1997年10月1日,亚洲载重量最大的公路大桥――三峡工程覃家沱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三峡工程对外交通建设全部完成。 1997年10月6日,人工开挖的3.5公里长、可供大型船队航行的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0月14日,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通过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验收报告。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施大江截流,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出席截流仪式。大江截流成功标志着为期5年的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三峡工程转入二期工程建设。 1997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考察了三峡。他指出:“三峡工程建设已取得的成就证明,把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同市场机制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焕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1998年1月13日-17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市及库区移民工作,要求把移民放在大事之首,抓住机遇,埋头苦干。 1998年4月21日,三峡永久船闸一期开挖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2.6%。 1998年5月1日,临时船闸通航。临时船闸是三峡工程投入运行的第一个包括土建、机电设备工程设计、制造、施工与运行调度的综合性项目。 1998年5月5日,被称为二期工程“生命线”的二期围堰防渗墙实现单墙封闭,不仅为二期围堰安全度汛创造了条件,也为实现二期基坑抽水目标赢得了工期。 1998年7月,三峡坝区遭遇577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坝址水域来水量达到187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三峡工程经受住洪水考验,工程主要项目正常施工。 1998年10月8日 , 三峡永久船闸上游引航道靠船墩浇下第一方混凝土,这标志着世界最大的船闸已由开挖阶段转入混凝土浇筑阶段。 1998年10月28日,三峡库区秭归新县城举行落成庆典,提前5年完成了县城整体搬迁任务。 1998年12月28日-30日,国务院总理朱?基对三峡工程库、坝区进行了考察,并谆谆告诫全体三峡建设者,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质量责任重于泰山。 1999年10月3日,永久船闸主体开挖工程圆满结束。 1999年12月31日,三峡工程全年完成混凝土浇筑458.52万立方米,远远超过巴西伊泰普创下的年浇筑混凝土320万立方米的记录。 2000年1月24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厂房首台机组基础环在一号机安装就位,标志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施工由土建施工为主转入土建与机组埋件安装并举阶段。 2000年7月17日,150户639名重庆市云阳县农村移民外迁到上海市崇明县落户。这是由政府组织的首批外迁移民。 2001年1月5日,“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正式通过审查。 2001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朱?基主持国务院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修订草案)》。《条例》结合一期移民工作实践,对移民迁建和管理的一些政策和原则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条例》自2001年3月1日起实施。 2001年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局承担的《中国三峡移民人权保障实证研究》在北京正式启动。 2002年1月13日,经过9年建设,三峡工程大坝已经达到2003年蓄水发电所需的坝高,三峡大坝迎水面高程已经全线达到140米海拔高程以上,大坝高度已具备挡水要求。 2002年3月17日,三峡工程首台发电机组转轮吊装成功。转轮的顺利安装为三峡工程在2003年实现首批机组发电创造了条件。 2002年5月1日,三峡工程成功地实施了对上游围堰的爆破。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围堰完成了历史使命,滚滚长江水直接进入三峡大坝基坑。 2002年9月1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开始进行有水调试。永久船闸按年单向5000万吨和通过万吨级船队要求设计。过往永久船闸的船舶包括万吨级船队,每次过闸的时间大约需要2小时35分钟。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计划,船闸将于2003年6月通航。 2002年10月21日,三峡大坝最关键的泄洪坝段已经全部建成,全线达到海拔185米大坝设计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意枢纽工程验收组关于在2002年11月份实施导流明渠截流的意见。 2002年10月26日,全长1.6公里的三峡左岸大坝全线封顶,整段大坝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设计坝顶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基总理主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11次会议,同意国务院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的意见,决定在11月6日进行导流明渠截流合龙。 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出席了截流仪式。 2002年11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在三峡工地成功吊装,标志着三峡首台机组大件安装基本完成,从此进入总装阶段。 2002年12月16日,三峡工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开始浇筑。三期围堰设计总浇筑量为110万立方米,将与下游土石围堰一起保护右岸大坝、电站厂房及右岸非溢流坝段施工,是实现三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的关键性工程。 2003年4月11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停止通航运行,长江三峡水域拟实行为期67天的断航,至6月16日恢复通航。与此同时,翻坝转运工作全面启动。 2003年4月16日,三峡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全线到顶,比合同工期提前55天达到140米设计高程。 2003年4月22日,三峡工程左岸临时船闸改建冲沙闸工程开工。 2003年4月27日,三峡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三峡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下移民迁建及库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达到三峡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 2003年5月21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正式宣布,三峡二期工程达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试通航要求。同意三峡工程6月1日下闸蓄水,并可以在2003年6月份实施永久船闸试通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