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库区发生滑坡、崩岸等地质灾害的情况是怎样的? 陈厚群:国务院规定,三峡库区的地震地质灾害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我只能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谈一些个人认识。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蓄水水位在135米~139米时,发生了千将坪的滑坡(滑坡体2400万方)。其后,水库保持156米水位的期间比较长,这段时期有过248处滑坡,这些滑坡规模都不大,没有造成什么大的灾害。从2008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两年,新发现的险情是132起,崩塌总量2亿方,塌岸97段长3.3公里。其中,2008年11月重庆的龚家方崩滑体最大,有21万方,当时紧急转移群众近2000人,没有人员伤亡。这是蓄水期间库区地质灾害的总的情况。总的来说,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在近坝址的库岸中,只有野猫面滑坡体可能对三峡枢纽运行有较大影响。自2005年来长期监测表明,试验性蓄水期水位变化对其影响很小。2008年秭归4.1级地震的震中距该滑坡体仅几公里,但地震前后位移监测结果也未见变化。2009年试验性蓄水期,重庆三峡库区新增地质灾(险)情40处,无人员伤亡,库岸总体态势稳定。巴东县新增地质灾(险)情4处,也无人员伤亡。还有一些滑坡体有变形及变形加大现象。2008年出现的龚家方崩坍仍有零星落石,正重点监测中。以上这些是我个人收集的资料,更详细确切的情况,您可向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指挥部有关方面了解。 记者:蓄水以后库区发生的这些地震、滑坡、崩岸完全是因三峡蓄水造成的吗?三峡库区的地质环境是怎样的,请作一介绍和分析。 陈厚群: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我不是从事地质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只能就我所了解的谈一点初浅认识: 一,库区滑坡是个自然现象。自古以来,三峡库区就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据报导,有史记载的最早记录是公元1030年,明朝1542年更是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滑坡灾害,造成长江断航80多年。从1982年到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期间,三峡库区发生的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有40多起。形成三峡这个深切的河谷,有其很长和很复杂的地质历史发展背景,有一段库岸历来就是地质灾害频发区。但是整体来讲,据我了解,三峡库岸还是稳定的,90%以上是稳定的。这另外的10%就是不蓄水,也会滑坡的。蓄水以前,著名的滑坡体有:鸡扒子(82年滑坡1500万方)、新滩(85年滑坡2000万方);蓄水(开始于2003年6月)以后,2003年7月,发生了体积达2400万方的千将坪大滑坡。这些地方的库岸本来就是薄弱点。将这些有薄弱点的江段加起来,约共有16公里。但库区全长600多公里,两岸加起来1300公里,16公里还不到2%。所以,三峡库岸整体来讲还是稳定的; 二,蓄水以后,库岸有个再调整的过程,称作库岸再造。任何水库,无论国内国外,都有一个库岸再造的过程,这是正常的。不可能说大水库蓄水以后,没有任何地质灾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 三,距坝址16公里以内的近坝区不存在大型的滑坡体; 四,就算上面这些滑坡体全都滑到库里,这些滑坡体加起来也就十几亿立方米,而三峡水库的库容是393亿立方米,只占百分之几,所以也不会影响水库的寿命。 记者:在制度层面上,你觉得我们国家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综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陈厚群:我觉得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已经花了很大力气。但是,这个问题毕竟比较复杂,所以我希望,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中要强化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的内容。比如现在汛末后,规定水位每天上升不能超过0.6米。0.6米这个数牵涉到水库运行的调度,调度目的是,既希望三峡水库尽量把洪水资源利用起来,发挥三峡工程设计中的最大综合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万一上游来了较大洪水,又要能及时安全地放得下去。应该说三峡枢纽泄洪条件是没有问题的,每天0.6米也好,每天0.7米也好,什么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限制,就需要加强研究针对三峡水库水位的消落,对库岸稳定性影响的论证;还有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方式、在水库地震易发区滑坡体的抗震性能等问题,也需进行更深化的研究。 第二,做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控制迁移城镇的规模。对迁移的城镇,一定事先要充分做好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迁移到那个地方,结果那个地方也不稳,影响就太大了。另外,城镇迁移之后一定要控制城镇规模,防止无序的经济发展模式,扩大规模以后,有可能发现有些地方没有经过仔细勘测,又滑动了,那后果就严重了。规模一扩大,危险性就相应增加了。因为地盘有限,毕竟在江边嘛!更不能借迁移扩大规模,把资金用在了扩大城镇规模上,地质灾害的治理就要受到影响。 第三,进一步加强监测分析研究。我们现在有多种手段和方法,可以很好地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国土资源部已经建立了信息系统,有288个专业监测台站,加上群测群防,这些信息资料的及时整理分析,对地质灾害防治,是一定可以充分发挥很大作用的。 第四,国土资源部负责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理解,国务院赋予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负责三峡工程运行期的质量检查任务中,应该也含库区库岸的安全,因为它影响到水库调度运行。试验性蓄水期,两次都没有能蓄到175米水位,地质灾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我个人希望,国土资源部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能与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间建立一个信息沟通的渠道和制度,比如地质灾害和水库地震情况定期简报交换、重要情况的相互通告、必要时的联席会议等,以便相互间配合,把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得更好。因为我觉得三峡集团公司、专家组也都非常关心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对整个水库库岸的安全也有责任,万一出了问题,总是与三峡水库有关的嘛!可又不掌握第一手资料,所以我个人觉得加强沟通非常必要,应该有个正规的渠道,有一定的制度机制保证。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我认为,至少到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的相当时段内,建立一个长效、综合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