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日实现175米蓄水目标 让三峡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
 
 

□  本网记者  黄华  向阳

编者按:
    经国务院批准,2008年和2009年,三峡工程进行了两次175米试验性蓄水。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两次试验性蓄水均未能实现175米蓄水目标,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今年,三峡工程将进行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在今年的蓄水过程中,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又将如何应对?本报从本期起特开设“175蓄水大家谈”专栏,邀请有关领导、专家答疑解惑。
    本期刊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的专访文章。陆佑楣院士长期从事水电建设与管理工作,曾担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主持了三峡工程建设。他认为,三峡工程应尽早实现175米蓄水目标,尽快过渡到正常运行期,这样才能让三峡工程的全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峡工程自2008年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有读者问:三峡工程建成后,为什么要进行试验性蓄水,而不是直接蓄到175米?2008年和2009年的蓄水,为什么没能蓄到175米?2008年已经蓄到172米,从172米到175米,这3米水位对于三峡工程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
    记者:陆总,您好!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为什么没有从156米水位直接蓄到175米,而是先进行试验性蓄水?
    陆佑楣: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最终定为175米,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经过多年论证形成的结论。三峡工程最终采用的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分期蓄水,就是初期先按156米水位运用,视泥沙情况再逐步抬高到175米。
    论证的时候,专家们最担心的是泥沙淤积问题,所以提出,水库水位蓄到156米以后,先等一等,看看水库泥沙的运动状态和淤积情况,再做决定。
    根据观测,三峡工程从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由于上游修建电站拦蓄了一部分泥沙,加上上游开展植被保护、水土保持较好减少了泥沙入库数量,进入库区的泥沙逐年减少,比原来预计的要好得多。
根据这几年的泥沙情况,在2007年经过研究后提出,水库水位可以在156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往上蓄,在抬高水位的过程中,继续观测。也只有继续往上蓄,才知道会不会出现问题。所以,从2008年起,三峡工程开始实施试验性蓄水。
    记者:175米蓄水,对于三峡工程来说,意味着什么?
    陆佑楣:175米是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水位,是三峡工程充分发挥全部功能的重要标志。三峡工程按照它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的预期目标,发挥出最大效益,是工程建设者最大的期盼。这不仅是对工程本身负责,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有些人担心蓄水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他们有这样的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蓄水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初步设计时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从前两次试验性蓄水实践看,没有发现超出预期的问题。
    记者:2008年和2009年的试验性蓄水,最终都没能蓄到175米,是蓄水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陆佑楣:水库蓄水牵涉方方面面,既要考虑防洪安全,又要考虑上游库岸稳定和下游航运的需求,枢纽本身还要经受高水头的考验。国家提出试验性蓄水,是符合科学原则的。
2008年蓄水过程中,水库上游出现了一些滑坡,为慎重起见,水库水位达到172米时暂停了继续上升水位。其实,世界上任何水库蓄水,都会遇到类似现象,库岸再造是水库蓄水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要避免出现灾害。
    2009年是长江罕见的枯水年,因为水库下游遭遇旱情,为了缓解下游旱情,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给下游补水。蓄水后期,长江来水偏枯,基本是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所以没能蓄到175米。
    现在回顾起来,还是水库起蓄的时间太晚,应该提前蓄水。三峡水库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是很大的,在长江汛期不一定死盯着145米的汛限水位,有了准确的预报,通过科学调度,可以在汛期多蓄一点水,可以充分发挥水库的作用,充分有效地运用水资源。今年什么时候起蓄,可以根据气象水情和退水曲线预测,把握好起蓄的时间,大胆提前蓄水,不然拖到后面又蓄不上去。
    记者:2008年已经蓄到172米,距离175米也就差3米水位,这3米水位能有多大作用?
    陆佑楣:有了这3米,就可以将三峡工程的全部功能发挥到最大。从172米到175米,可以新增约30亿立方米的库容,如果充分利用这一部分高水位的水体,可以多得大约10亿千瓦时电量,相当于节约了34万吨标准煤,效益是巨大的。随着水头提高,三峡电站全部机组可以实现满发,年发电量将达到设计值。相比156米水位,全年发电量可以增加100多亿千瓦时。
    近期,很多地区持续高温,用电负荷屡创新高。三峡工程多发的电能,可以缓解受电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同样,冬季天冷的时候,用电量也会增加。三峡水库只有蓄水到175米,在冬季枯水季节,才有足够的水量保证多发电,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记者:蓄到175米,同样也意味着防洪功能将大大提升吗?
    陆佑楣: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是221.5亿立方米,这个库容是按照175米水位计算的。蓄到175米,三峡水库的调蓄能力达到设计值,遇到较大洪水,通过三峡水库的调蓄,将很大程度上减轻中下游的防洪压力。
    三峡水库蓄到175米以后,可以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千年一遇洪水,配合荆江分蓄洪工程,也可以避免中下游发生毁灭性灾害。前段时间,两湖水系汛情严重,三峡工程通过控制下泄流量,减轻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记者:有读者担心,蓄水期间,会不会引发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会不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陆佑楣:最近一段时间,我和郑守仁院士苦思冥想,今年的三峡蓄水还会有什么问题?我们担心的一种可能,就是库区发生大规模塌岸。
    库岸情况应充分予以重视,但是,相比下游的防洪,塌岸的影响面要小。一旦下游突然决堤,是几十万人的问题。对于库区可能发生的滑坡,国家已经建立了严密的监测系统,采取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群防群测等方式,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前不久,你们报纸刊发消息,说蓄水六年来,地质灾害零伤亡,这说明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是卓有成效的。
    再说,水库蓄水过程中,出现滑坡、塌岸也是正常现象,经过几年的水位上涨和消落,库岸会趋于稳定。从长远看,蓄水到175米后,上游航道加深扩宽,长江航运条件进一步改善,黄金水道才会名副其实。而且,蓄到175米后,在枯水期可以增加下泄流量,满足下游航运的需要。
    水库水位蓄到175米以后,对大坝枢纽、电站厂房和库岸都要加强监测。只有蓄到了175米,才能知道是否会出现新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取得经验。
    记者:今年将进行第三次试验性蓄水,您对此有什么期望?
    陆佑楣:今年5月,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召开会议,研究三峡工程2010年度汛和试验性蓄水方案,会议要求今年力争蓄水到175米。我非常赞同!
    我希望三峡工程能尽早蓄水到175米。一方面,工程的质量、机组的运行需要经历高水位的检验,我曾对媒体讲过,希望来一场大洪水,及早考验工程是否有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及早解决;另一方面,三峡工程转入175米正常水位运行,能完全发挥它的全部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洪抗旱、发电、航运、补水等综合效益,造福人民。

制作维护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