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记忆
| 选址三斗坪

盛夏六月,飞跨长江两岸的三峡大坝,正灵活“吐纳”汛期来水。峡江上下,波澜壮阔。

昔日,这片三斗坪老街所在地,也曾因为一所学校的存在,而书写出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1938年初,根据抗日战争发展趋势,中共中央长江局民运部长董必武,指示数名中共党员到三斗坪,恢复百年峡江公学的办学,随后,在峡江公学秘密成立中共峡江公学党小组,隶属中共湖北省委。

国家危难之际,峡江公学党小组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分成歌咏、演讲、墙报等小组,教唱救亡曲,演出救亡剧,举办时事座谈会、识字班,动员各界人士和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抗日……

谁也不曾想,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日后会成为蜚声海内外、享誉五大洲的三峡名镇、世界名镇。 新中国成立后,为选择确定三峡大坝坝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考察过三斗坪镇。经过长期论证,最后选定三斗坪上的中堡岛,为三峡大坝坝址。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大会在三斗坪举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开工典礼大会上宣布: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大会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

崛起于西陵峡三斗坪江心小岛——中堡岛上的三峡工程,如今已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

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防洪,是其首要任务。受惠于三峡工程,长江流域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体系。

从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以来,截至2020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61次,拦洪总量超过1800多亿立方米;2010年、2012年、2020年入库最大洪峰均超过70000立方米每秒,经过水库拦蓄,削减洪峰约40%,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2020年8月22日 三峡大坝泄洪场景

摄影:黄正平

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是完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坐拥32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以及2台5万千瓦电源机组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是我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是世界水电制高点,也是中国发展的新地标。

截至2021年6月23日,三峡电站累计生产优质清洁电能超过1434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超过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1亿吨,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在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在优化能源结构,助推“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实现,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自古川江不夜航”到“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蓄水,改善了宜昌至重庆间的川江航道通航条件,改写了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流的水运发展史。截至2021年6月,三峡船闸累计过闸货运量超过16亿吨,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三峡升船机,是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升船机,试通航以来,一直保持着安全平稳的运行状态,发挥了快速通道的作用。

今日川江可夜航

摄影:黄一木

数据显示,三峡库区船舶单位千瓦拖带能力,由建库前的1.5吨,提高到了目前的4至7吨,油耗明显下降。重庆地区水运直接从业人员达15万人,其中近8万人来自三峡库区,水运业及其关联产业吸纳了库区200多万劳动力。

三峡水库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库,可发挥保障供水安全、改善下游枯水季水质、优化水资源配置等作用。每年枯水期,三峡水库可为下游补水200多亿立方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三峡水库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超过2200天,补水总量2900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10个鄱阳湖的蓄水量,改善了中下游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条件。

三峡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在库坝区开展水污染防治、天然林保护、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打造三峡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通过整治,三峡库区干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迁建城镇绿化面积大幅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减少,陆生动物及水生生物,特别是中华鲟、疏花水柏枝等珍稀特有物种得到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20多年过去,中堡岛上创造“典范”的奋斗足迹已深埋地下,西陵峡坚硬岩体上高耸的钢筋混凝土已沉入江底,曾经泥点飞溅的三峡大坝上,如今已没有千军万马搞建设的壮观场面。

但这座走过百年风雨沧桑,凝聚着华夏儿女顽强不屈精神的世纪工程,早已为一个崭新的时代,量身定做了精神标尺。(作者:朱静霞)

中国三峡出版传媒公司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