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记忆
| 赵一曼烈士

赵一曼,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黄埔历史上招收的唯一一期女学员中的一员。1927年,22岁的她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8年回国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将不满3岁的儿子托付给亲戚,走进了抗日斗争的前线。穿一身粗布红衣,挎一把驳壳枪,骑一匹白马,冒着枪林弹雨,赵一曼冲锋在战场的最前沿。

赵一曼被俘后,敌人对她施以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她投降招供。但赵一曼始终宁死不屈,未透漏半句党的秘密。1936年8月2日,赵一曼高唱着《红旗歌》英勇就义,年仅31岁。

赵一曼烈士纪念碑

滨江抒怀铭壮志,红色精神代代传。

在宜宾市和云南省水富市交界的金沙江峡谷出口处,装机容量640万千瓦、世界排名第十一的巨型水电工程——向家坝水电站正在安全运行着,源源不断地输出绿色电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力。

向家坝电站建成前,每逢金沙江流域主汛期,两岸城市街道时常有被洪水淹没的风险。向家坝电站投产以后,充分发挥防洪作用,有力保障了金沙江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缆江平台工程建设全景

摄影:刘华

自投产发电以来,向家坝水电站已稳定运行了9年,连续9年超额完成发电任务,累计发电量超2500亿千瓦时,可替代7828万吨标准煤,减少2.07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贡献。

向家坝电站

摄影:高峰

向家坝电站通航建筑物——向家坝升船机,拓展了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促进了向家坝库区腹地经济发展,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18年5月26日试通航以来,向家坝升船机累计运行7600余厢次,通过船舶7700余艘次,载货量超300万吨。

秉承“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水电开发理念,三峡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企地共建。截至目前,向家坝电厂累计实施履行18个社会责任项目,投入资金1050万元,促进坝区周边区域教育、交通、医疗和基础设施的大力提升。(作者:宋仁彪 刘建波)

中国三峡出版传媒公司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