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
【十年辉煌】创新助力三峡工程 引领水电开发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2日

  六月的三峡,静谧而神秘,孕育的无限力量等待着一次长龙奔腾的考验。你是否还记得千百年前这条巨龙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你可能会说:“时间太久远了,留在记忆中的只有那依稀可见的斑驳水位线。”可是,长江两岸的人民记得,峡江边的纤夫记得,更立西江石壁的主席记得。洪水的肆虐,崖石上的嵌痕,无不诉说着这条名不副实的“黄金水道”。
    但如今,高峡出平湖的美丽画卷已铺呈在我们眼前,矗立在西陵峡坚硬岩体上的三峡大坝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三峡建设者已走过20年的艰辛历程,三峡枢纽也已成功运行10周年,这座大坝带给人们的是安稳、是感动、是希望。
    这是一座民生大坝,但更是一座科技大坝。枢纽运行的10周年,科技创新贯穿了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它不仅解决了三峡工程自身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也促进三峡工程攀上了世界水利水电建设的高峰。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拥有100多项“世界之最”。自1993年开工以来,三峡工程每年都有新技术、新工艺、新专利等创新成果诞生。可以说,创新成就了三峡工程,更延续了三峡工程。
    水电装备制造“给力”新时代
    时光机调换到三峡工程论证期间,当时国外已有56台单机容量5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机组在运行,其中,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机组有21台。反观国内,既没有这样的设备,技术实力最强的哈尔滨电机厂、东方电机厂等少数企业的设计制造能力也仅停留在30万至40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的水平。我们无论在机组的设计经验、加工能力,还是制造装备等方面,都与国外厂家存在较大差距。
    而三峡工程设计安装32台70万千瓦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机组尺寸和容量大,水头变幅宽,设计和制造难度都居世界之最。在理想和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呢?
    智慧的三峡建设者在三峡工程机电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国产化目标,推动了我国水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了重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三峡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现在的三峡,完全是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集装箱:研制出了目前世界单机容量最大、采用全空冷技术的840MVA水轮发电机组,攻克了巨型机组电磁振动技术难题,形成了推力轴承技术、定子绕组主绝缘技术和结构刚强度分析技术。
   就目前,记者获悉由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和中国三峡集团联合研发制造的ZHN10-24/Y25000-160型发电机断路器成套装置,已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产品技术鉴定,该产品的研制成功,足以使我国开关制造业成功步入大型发电机组用大容量保护断路器的制造领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并使我国跻身于国际少数该类高端设备生产国家之列。
    “多彩的世界日新月异,伟大的事业前无古人。”三峡工程给了广大的建设者一个博大的机会去发挥聪明才智,水电装备制造的腾飞已让世人看到了创新的力量。运行在继续,创新就不能停止,我们的目标是抵挡住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的洪水,只有创新不断前行才能不辱人民赋予的职责。
    船闸管理全新亮相
    三峡双线连续五级船闸,是目前世界上已建船闸中连续级数最多、总水头和级间输水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规模巨大、技术复杂、运行管理要求高。自2003年6月18日实现通航以来,这个“巨无霸”已走过了十年的征程,却仍旧固若金汤、护卫一艘艘通往远方的船只。
    据介绍,为充分发挥枢纽工程的航运效益,运行以来枢纽管理局先后采取多种技术创新措施,大大提高船闸的通过能力。
    “按原初步设计方案,船闸在156米水位时,需采用一闸首事故检修叠梁门挡水按五级方式运行,但通过能力预计只有双线运行时的40%。”枢纽运行部的许传洲说,“可是经过科学研究,通过采用阀门间歇开启的运行方式,有效改善船闸输水系统的性能和阀门工作条件,船闸在156米水位条件下就能安全采用后四级运行,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船闸完建期单线船闸的通过能力。” 不仅如此,枢纽管理局还通过在一闸首上游和六闸首下游增设靠泊设施、研制船闸快速需要的各类工装器具和修补材料、在检修过程中增加临时大流量排水泵排水和采用事故门节间充水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得船闸的运行效率,从通航初期的日均运行17.5闸次增加到了2011年日均28.3闸次,日运行最高闸次数也由运行初期的20个提高到日35个闸次。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现在米有了,而且是很好的“胭脂米”,最后成果就得看巧妇对米的操作水平了。三峡的枢纽也是很好地运用到了这点,通过管理创新,制订了国内首部大型船闸运行与管理手册,创造性地提出了“大修小修化、小修日常化”的检修指导思想,成果也是相当的显著,今年3月份仅用短短20天就安全优质地完成了南线五级船闸的检修任务,与同期实施的葛洲坝一号单级船闸检修用时55天相比,极大减轻了船闸检修对船舶过坝通航的影响,有力促进了沿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检修厂“苦练内功”,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授权
    为长久地管理、运行好三峡电站――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给大型水电机组提供优质的检修服务,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长江电力检修厂始终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维护着三峡电站的机组群。
    据长江电力检修厂机械检修部辅机分部介绍,为加强机组检修的时效性和创新性,辅机分部制定了《辅机分部科技创新方案》、《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他们还按照自主申报、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的步骤积极推进创新创效活动,针对设备频发故障、工作中的难点和弱点展开研究,在生产实践中诞生了一批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
    例如,三峡机组拐臂转运专用工具的使用将32套拐臂拆卸、安装工期成功缩短了20%。新型密封条在葛洲坝机组导叶立面上的运用,成功地解决了葛洲坝机组在开停机时出现的蠕动问题。“水电站集水井浮油收集装置”、“水电机组冷却水流量控制装置”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电站由于长时间运行,部分设备设施不可避免会出现设计缺陷、老化、可靠性降低等问题,为了将这些问题预先处理,扼杀在摇篮里,检修厂的广大员工通过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检修经验相结合,提出了一批设备缺陷处理和技术改造建议,并逐步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三峡电站蜗壳门改造、三峡机组过流部件防腐材料研究等课题的成果都已应用于日常的检修工作中。
    十年砥砺,十年辉煌。三峡工程是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十年的运行中,三峡人遵循科学规律、因势利导、自主创新,使得三峡工程各项综合功能全面发挥,力保了长江安澜,且在过去的2012年年发电量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为贡献清洁能源又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潘家铮曾说过:“螃蟹也得有人先吃,为什么非得到人家做了后,我们才做呢?”是的,三峡枢纽的运行需要更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及不断引领水电开发的创新型队伍。
    持续创新,三峡故事一定更精彩。(作者:严艺)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200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 技术支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主办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鄂ICP备05010695号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使用和链接本站内容,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