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时,三峡工程的抗旱补水功能初显锋芒,得到掌声一片。因此,三峡水库又被称为蓄丰补枯的“水资源银行”。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每秒2.7至3.3万立方米,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保护长江中下游荆江地区1500万人口、2300万亩土地,是世界上防洪效益和补水功能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
每年的冬季到第二年的春季长江流域进入枯水期,为满足长江中下游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中下游河道通航需要,中国三峡集团统筹兼顾发电与通航、供水的关系,对三峡水库进行补水调度,加大水库下泄流量,为下游实施补水,有效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生态供水状况,满足了中下游河道通航条件。
首次补水――确保枯水期长江航道安全
2007年1月12日起,为确保枯水期长江航道通航安全,三峡水库首次动用水库蓄水,对长江宜昌以下航道水位进行补偿调节,以改善长江中游浅水航道通航条件。根据补水方案,三峡水库可以动用155米到144米水位之间的蓄水,总水量约61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当三峡水库水位高于144米时,加大下泄流量控制,使葛洲坝下游庙嘴水位不低于38.5米;当三峡水库水位降至144米后,则按上游实际来水量下泄。
三峡水库首次为下游补水3亿多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浅水航道通航条件。
救援补水――解救搁浅船只
2011年2月12日16时15分,“苏扬油15号” 油轮在葛洲坝下游陈家渡水域发生搁浅事故。“苏扬油15号”载汽油990吨,如不及时解救,可能发生汽油泄漏污染水域甚至爆炸的险情。
接到求救信息后,中国三峡集团紧急下达增水调度令,先后两次增加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下泄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和2000立方米每秒,抬升遇险船舶所在水域水位。13日17时35分,“苏扬油15号”被成功拖拽出浅区脱险。
抗旱补水――有效缓解长江中下游严重旱情
2009年9月以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枯水位,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中国三峡集团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及时调整三峡水库蓄水计划,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有效缓解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湖区水位快速下降趋势,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2010年,国务院明确三峡水库在原定初步设计防洪、发电、通航等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新增抗旱补水功能,它与防洪功能并列排在首位。
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流域持续干旱,在三峡库水位已经接近枯季消落低水位155米且入库流量持续偏小的情况下,三峡水库从满足生态、航运、电网供电为目标的运用方式转为全力抗旱的应急调度方式。三峡水库从5月7日10时的库水位155.35米开始加大下泄流量,至6月10日24时库水位下降至145.82米,抗旱应急补水调度结束,抗旱补水总量54.7亿立方米,平均向下游增加下泄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中国三峡集团利用三峡水库实施抗旱应急补水调度,先后3次加大下泄流量,超常规为中下游补水,尽全力保障中下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并改善了长江中下游及河口水质。实施补水215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多种功能,除发电外,其它都属于社会公益功能。这些公益功能虽然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关系国计民生,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抗旱用水和长江航运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发挥好三峡工程的公益功能,是中国三峡集团首要的社会责任。
三峡工程从2007年首次实施补水以来,累计为下游补水700多亿立方米。(作者:杨晓红)
版权所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200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 技术支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主办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鄂ICP备05010695号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使用和链接本站内容,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