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
【十年辉煌】三峡通航:从传统管理迈向现代服务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17日

    滚滚长江,携浩瀚风云,出三峡,奔大海,开拓出一条跌宕蜿蜒的“黄金水道”。上起川江庙河,下至宜昌中水门,短短59公里的三峡河段,矗立着两座世界级大坝和一条滩险峡谷,众多的世界之最,令其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三峡无小事。这里是政治敏感度高、安全风险度高、社会关注度高、民生关联度高的特殊通航水域,其畅通与安全时刻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
    在这方澎湃激荡的水域,年轻的三峡通航人与广大三峡建设者一起,用他们的探索、创新、智慧和胆略,书写了新的奇迹:通航安全有序,三峡与葛洲坝两坝船闸运行效率最大化,特别是自2003年6月三峡船闸开通运行以来,年货物通过量逐年攀升,2011年与葛洲坝船闸一道双双突破亿吨大关,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标志着长江航运事业迈向一个新高度。这既是三峡工程航运效益的具体体现,也是三峡工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印证,为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等重点物资运输,促进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的探索,是三峡通航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服务转型的实践,是“畅行三峡?一路阳光”的三峡通航品牌效益的耕耘,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块沉甸甸的奖牌,无疑是对他们多年来坚持“一心服务船方、一切为了通航”的最好赞誉。
    综合行政管理
    保障船舶过闸高效有序
    三峡河段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是长江航运大动脉的咽喉要津,是国家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连接带。
    “三峡通航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59公里三峡河段,它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以下简称三峡局)局长计玉健认为,必须跳出长江看三峡,三峡通航要始终置身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环境、大形势之下,充分审视、考量、谋划,驱动自身的发展。
    在计玉健看来,三峡通航之所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得益于交通运输部和长江航务管理局(以下简称长航局)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更得益于三峡通航的综合行政管理体制。“三峡通航具有的‘四高’特征和复杂的通航环境决定了该河段的安全、海事、调度、航道、通信等行政管理必须综合统一,才能使安全和效率相得益彰。”他说。
    调度过闸船舶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船方过闸前申报计划,通航指挥中心按“先到先过,兼顾效率”原则编排过闸计划,锚地管理指令船舶集泊待闸,海事进行安全检查,航道管理随水位变化调整航标,两坝船闸无缝运行船舶过闸,通信部门保障信息及时畅通,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各个环节整体联动,才能保持高效、有序。
    三峡通航管理开创性地实施了综合行政管理模式,集海事、航道、通信、锚地等行政管理职能于一体。三峡局的组建和运行,有效整合了航运行政管理资源,加强了与枢纽管理单位和水库调度部门的密切联系,开创了区间河段通航行政管理一种新的有效模式。
    凭借这一体制,三峡局注重全员、全域、全程的资源整合和相互协作,使三峡通航日常管理、应急反应、规划建设等能实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实现无缝衔接,减少了相关单位各自独立导致的协调难度大、反应不及时、配合不顺畅等问题,与枢纽管理单位中国三峡集团和水库调度部门密切合作。不断提高的船闸通过能力和平安有序的通航环境,验证了这种综合行政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在船舶应急救援、军交物质抢运、应对大风大雾突发恶劣天气时,这种机制更是凸显魅力。
    得益于这一机制,三峡通航人以发展现代通航为己任,历经十年的探索,三峡至葛洲坝河段通航管理与技术在国内独领风骚,在国际独树一帜,其行业影响力和引领力日益扩大。
    智能通航
    畅行三峡 一路阳光
    “一切为了通航,一心服务船方”,这是三峡通航人秉持的信念。为了方便船方,让船舶安全及时快捷过闸,他们进行着从传统行政管理迈向现代服务的不懈探索。
    为保证三峡双线船闸与相距仅38公里的葛洲坝船闸匹配运行,三峡局成功开发两坝船闸联合调度系统,并多次实现升级,建立起两坝“无缝调度”的通航管理模式。同时,与枢纽管理单位密切合作,采取优化排档图、缩短进闸距离、提前通知待闸船舶进闸顺序和排档位置、加强船舶移泊监护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船闸运行效率,三峡船闸双线日均运行闸次数由最初的24个,提高到现在的32个。
    “三峡河段59公里水域,设置了7个雷达站和60个CCTV,船舶只要进入该区域,其一举一动尽在监控中。”三峡通航指挥中心副主任史富存告诉记者,他们根据辖区特点确定了重点水域、重点时段、重点船舶,并进行严格的监管。三峡―葛洲坝船舶监管系统(VTS)优化整合两坝船闸联合调度系统,在三峡河段织就起一张安全保护网,可自动通过实时的信息采集掌握船舶动态,判断交通态势,及时发现船舶险情并提早纠正违章船舶行为;还可通过获取准确的船舶信息,便于三峡通航管理人员组织实施船舶调度计划,保障辖区通航畅通。三峡通航管理实现了远程申报、动态计划、统一调度、实时监控,船舶过坝调度和船闸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调度效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以前报闸靠人,等待3天是常事。现在鼠标一点,就能轻松实现过闸申报。”如今,长江船舶在航行途中的任何地点,24小时均可通过GPS系统直接操作过闸申报,TSS系统根据船舶动态适时控制,每4小时滚动发布过闸计划。目前,三峡河段95%以上的过闸船舶都使用了GPS系统,过闸更加方便快捷。GPS还实现了功能扩展,可准确及时地把海事、航道、水情、气象等信息发送到船方,让过闸船舶及时了解通航信息。
    智能化通航不仅大大减少船舶待闸时间和无谓消耗,月增加1―2个航次,为船方创造了无形效益,更减少了长时间抵靠锚泊的不安全因素;系统间的人机对话、机机对话,杜绝报闸的人为因素,从根本上实现了“阳光通航”。
    数字航道 服务为先
    引领发展
    三峡-葛洲坝河段航道极为特殊,两座世界级水利枢纽将59公里河段分隔成三段落差达130多米、具有明显不同特点的航道。三峡坝上航道水深增加以及水位每年都在145―175米间大幅涨落变动,对航道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来设置的普通浮标现成为深水浮标,航标定位及设置更加困难,而且水位涨落导致航道岸形发生较大变化,使航标调整工作量、航道维护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同时,两坝间河段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影响航道安全畅通,已成为坝上航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而两坝间38公里航道,河道弯曲,流态紊乱,洪水期尤为明显,受水库调峰影响,水位变化较为频繁。这些无疑给河段航道管理和通航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继中国三峡集团实施葛洲坝大江河势改造工程,大大提高葛洲坝一号船闸汛期通航时间之后,在交通运输部和长航局的支持下,2010年,三峡局首先把两坝间的碍航河段――乐天溪礁石碍航河段及水田角、喜滩、大沙坝、石牌、偏脑“四滩一湾”碍航河段作为航道整治的突破口,对两坝间航道进行了全方位的养护治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乐天溪河段的碍航礁石已被清除,航道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针对三峡成库后水深增加以及每年水位大幅涨落带来的航标管理困难等新情况,三峡局建立了完备的三峡水库蓄降水航道维护管理制度,还启动了坝上航标大型化改造,把原来设置的普通浮标变更为深水浮标,并加强水情跟踪,及时调整航标位置。与此同时,三峡局还同步展开了大风大雾等恶劣气况应对决策的相关研究,妥善制订了一套具体的应对措施,保障辖区航道的畅通。
    为了配合两坝船闸的通航调度,提高通航效率,三峡和葛洲坝均建有内河通航水域唯一的待闸专用锚地,在枢纽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三峡局增设了待闸锚地区域,并对锚地功能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划分,如油品锚地、危化品锚地、集装箱锚地、编解队锚地等,从根本上解决了船舶在河段航道内待闸的问题。
    “数字航道”建设更是倾注了三峡通航人服务为民、勇于创新的心血。
    以往,船舶航行三峡,主要通过纸质航道图查看航道情况,由于纸质航道图制作、更新、发布周期长,航行船舶无法及时了解航道变化。而今,“数字航道”可让航行船舶方便快捷地获知三峡航道、航标的实时变化情况。
    针对辖区航道的特点,由于国际通用的电子海图不能自动随水位变化而反映航道边线变化,三峡通航人另辟蹊径,研发出实时水深航道图,实现了全程航道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该系统一经问世就受到了船方的赞誉,更是被长江航道局所借鉴沿用,并在全线加以研发推广。据了解,安装这套“数字航道”系统,可帮助船舶优化配载,合理组织交通运输。目前,该系统已免费提供给船舶试用。
    三峡“数字航道”融合了三峡局已有的调度系统、VTS系统、雷达系统等多个系统。其中的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实现了对航标的远程监控,坐在监控室就能对数百公里外的航标位置、航标灯的工作状态进行监管,一旦出现异常就会立即自动报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航标维护周期长、成本高的状况。数字航道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则能为社会公众和管理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综合的航道信息服务。
    如今,在枢纽管理单位的支持下,三峡局正依托数字航道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加快建设三峡坝区通航综合信息系统工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性服务,与船方共享、互通通航信息,以一流的科技信息化引领现代三峡通航。
    应急处置
    “三零”打造平安河段
    三峡河段通航条件复杂、气象环境特殊、过往船舶密集、船闸满负荷运行,特别是近些年来,船舶通过量及货运量大幅上扬,船舶遇险状况时有发生,对三峡通航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交通运输部和长航局的支持下,三峡局投资6000多万元成立三峡水上应急救助中心,全面负责三峡河段水上交通事故险情的应急处置。配备了各种型号的收油机和大批消油剂、围油栏、吸油毡,以及结合辖区水域环境特点定制的长江干线上首艘多功能专业溢油回收船。三峡水上应急救助中心的建立,能够快速调集防污设备处置船舶溢油事故,是库区第一家具备控制清除100吨船舶溢油能力的应急救助基地,大大提高了库区船舶溢油防污染应急处置能力。
    为检验并提高三峡库区船舶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去年底,坝上水域首次举行了三峡库区最大规模的溢油应急演习,有海事、航道、船闸、锚地、通信、消防、港航、航运公司等14个单位和26艘船舶参与,演习取得圆满成功。
    在2012年迎战三峡成库后最大的洪峰中,三峡局组织应急队伍随时待命,日夜监控,19起险情均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成功实施救助,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8起船舶漂流撞击大坝的重大险情被排除,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1.8亿元。此外,三峡局还出色完成了三峡船闸完建期间,三峡135、156、175米试验性蓄水等特殊时段的辖区河段的通航安全管理任务,三峡河段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渡口渡船连续15年安全无事故,以“零人员伤亡、零船舶漂流撞坝、零水域污染”的成功保障,切实打造了平安文明无违章河段。
    参与船闸检修
    探索建立高效机制
    中国三峡集团按照“大修小修化、小修日常化”的检修模式,继去年3月份圆满完成三峡南线船闸为期20天的首次停航岁修后,今年3月又组织北线船闸开展为期20天的停航岁修。三峡局参与了船闸部分项目的检修工作。3月8日,在北线船闸停航检修现场,三峡局自主发明的“同步升降系统”仅用时2小时,就将800多吨重的“天下第一门”轻松顶起,发挥出省时安全的作用。
    船闸检修停航时间越短越好,为此,三峡局与中国三峡集团密切配合,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检修与保养机制。加强日常的保养与维护,实行点检、例检与定检三结合,降低故障停航几率;制定严苛的通航指标,实施严格的故障碍航考核;研发专用技术、专业装备,谋划配备高效的检修设施,提高快速检修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减轻检修停航时间。
    为缩短船闸维修时间,三峡通航人冥思苦想,经反复摸索与实践,实现了停航期与非停航期施工的合理安排,自主研发了“大型人字门同步升降系统”等一大批新成果,将葛洲坝船闸大修停航期从原来的120天缩减到现在的55天。特别是“多点同步升降装置及升降方法”的研发使用,能够在严重偏载和较大变载荷等工况下进行多点同步升降,且同步精度高,是一套应用广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熟技术。2011年11月,该项目斩获第13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成为交通运输部唯一获奖专利。
    在船闸检修期间,三峡局采取了多项措施贴心服务船方,如实施“信步通途”服务,开发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免费发送三峡通航信息;在三峡坝上待闸锚地趸船上开设“三峡水上温情驿站”,免费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安排交通船为三峡坝上锚地待闸船舶提供免费交通服务等。
    近年,三峡局与中国三峡集团协调配合,实现葛洲坝、三峡船闸联合同步检修,大修总体工程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单项工程质量验收一次性合格率100%、重要项目质量优良率达到88%的佳绩,同时还创新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通航管理与船闸检修的新技术、新措施、新方法,为船闸的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200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 技术支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主办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鄂ICP备05010695号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使用和链接本站内容,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