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 |
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一) ――追忆三峡电站1号机C修的日日夜夜 序 2004年初,三峡机组,或者更确切的来讲,是三峡首批发电的六台机组,迎来了她的第一次计划检修。而VGS生产的三峡电站1号机,为这次引人注目的世界最大发电机组的首次检修拉开了帷幕! 与此同时,长江电力检修厂的相关部门也在紧锣密鼓地为这次意义不同寻常的检修积极筹备。之所以说是不同寻常,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是多少年来检修人梦寐以求的三峡梦;二是,这次检修是检修人第一次与外国公司合作的项目(与VGS联营体合作)。前者,很容易理解,因为三峡是中国人的世纪之梦,是每个水电人的不解情缘,检修人也不例外。而后者则是这次检修任务的实际,因为与外国人打交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对方是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联营体。尽管项目本身的两项主要工作“推力金属瓦修刮进油边”和“接力器漏油处理”对于检修人来说不是问题,毕竟葛洲坝电站原来也是采用的金属推力瓦,虽然目前绝大部分机组已经将其更换为塑料瓦,但至今还有3台机组使用金属推力瓦,许多师傅都是刮瓦的好手,而漏油处理则是检修人的家常便饭。可是要知道世界上决定事情的往往不是事情的本身! 检修厂机械检修部有幸成为这一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早在2003年底他们就抽调精兵强将,利用繁忙的葛洲坝机组冬修之余,设计专用吊具、小型运输器具,准备工具、材料,画图、加工,修刮瓦练习……一项一项,忙碌而有序。 时间悄然间步入了2004,无声无息的奔向1号机C修的工期,也慢慢把检修人的三峡梦一点点的带进了现实……(未完待续) 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二) ――追忆三峡电站1号机C修的日日夜夜 2004年1月8日。 清晨,两辆江西五十铃中型卡车满载着各式各样的工具、材料、专用吊具、滑车等,同时也满载着检修人的兴奋和激动,奔赴三峡。 这是一个为正式工作做准备的工作日。主要工作是将两车的物资转移进三峡厂房。由于检修厂在三峡电站厂房内没有材料和工具仓库,如果检修过程中缺了什么,到时临时去找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大到专用的2米多高,3米多长的专用脚手架,小到一颗小螺丝钉,都象过门媳妇的嫁妆一样全。看着车上各种各样的东西,不得不佩服大家事先想的周到。可是,伴随而来的是这么多的东西放在哪里?在三峡厂房内检修厂仅有一间10余平米的小房间,水轮机、发电机、调速器三个分部的工具、物资等大大小小上干件东西不到一个上午便把它堆的人都难于立足。而恰恰就是这间厕所旁的小房间,检修人要以之为“基地”来完成三峡1号机组的C修,他们不仅要和他们的工具材料一起进出,还要在里面“办公”,在里面休息,换衣服,吃加班工作餐,当然,那里还是个不错的抽抽烟、解解乏且不受监视系统管辖的安全场所,毕竟偌大的三峡大坝,这,是十余名肩负着期待和嘱托的检修突击队唯一的避风港! 可这又怎么样呢?检修人的骨子里流淌着不畏艰难的血液,检修人心中有着不因外界环境而变的信念!他们每个人都知道来三峡不是来享福的,享福?他们也不会来!在他们面前的只有困难和挑战,而答案只有一个――征服。而这,就是检修的气质!(未完待续) 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三) ――追忆三峡电站1号机C修的日日夜夜 2004年1月9日。 这是一个所有检修人应该记住的日子,因为它是检修人正式圆梦三峡的日子。 早上,第三车物资器具又从葛洲坝运到了三峡电站的门口。一部分人仍然在卸车,而大多数人已经开始奔走于发电机风洞、水车室、小休息室三点了。 发电机风洞外,用于搭设抽推理瓦的脚手架的几十张上百米的木板正按照尺寸被认真的一块块裁开,然后又被小心的抬进风洞内。之所以要小心,是因为三峡机组发电机风洞内管路复杂而众多,尤其是娇贵的定子纯水系统管路,又总是位于“交通要道”上,尽管临时用的脚手架都被设计成便于拆卸的,但还是给搬运造成了很多的麻烦。12个1米长2米宽共计几百斤的钢架,30几根同样是几百斤的连接钢管,还有木板等,伴随着大家体力一点点的消耗,一件件的安全搬进风洞,然后,组装。 调速器需要排油,而排油用的油泵有几百公斤,七八个年轻小伙子抬起来都吃力,更不要谈要把它抬下两层楼,到水车室了。经过协商,大家果断的把那大块头分解以减少其主体的重量。尽管如此,六个小伙子还是歇了两歇才把它抬进水车室。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每个人在简单的消灭了一个盒饭之后,两点不到,便又进入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经过一上午的努力之后,下午,不管是水车室还是发电机风洞内,已经拉开了检修的战场。可是不顺利伴随着大家逐渐高涨的干劲也悄悄的来了。正当发电机分部的员工打算打开推力轴承油槽窗的时候,处于职业习惯,小心的他们开始仅仅打开了一个小缝,便发现油已经象线一样往外流,丰富的经验告诉他们槽内的油还没有完全排完。于是联系三峡电厂进行排油,由于油泵已经被抬到水车室,正在排接力器的油,显然不可能再抬回来。办法只有一个,人用桶从排油管接油。 3:30,一桶,两桶,三桶,两……4:30,五十一,五十二……5:30,九十九,一百。十余升的大桶,一抬就是一百来桶。 晚上7点,发电机分部的员工又来到了风洞,清除油槽内的油,为第二天的检修作准备。1号机的油槽又低又小,而且又只有三个进入门,清除工作必须在油槽里面进行。仅穿一条短裤的发电机人在油槽里检修员工就像一条条小泥鳅,从油槽的一个门口游到另外一个门口。 21点多,大家头顶着星辰,身上裹着三峡发电机价格不菲的美孚润滑油,结束了第一天的工作。 第一天的工作计划就被意想不到的情况耽误了。这时大家好像还并不在意,每个人都认为这一下午的时间可以在后面赶回来。可是谁都不知道,不顺利的阴影已经笼罩在了1号机的检修现场。 (未完待续) 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四) ――追忆三峡电站1号机C修的日日夜夜 2004年1月10日。 八点半,检修人又披挂上阵了。今天各个分部仍然按照自己事先的计划工作。水车室里的调试分部好像有条不紊,德国专家看上去也不错,有求必应,工作也尽职尽责。楼上的发电机风洞内,也秩序井然,加拿大的代表、VGS的专家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好像还满意,并且时不时还和周围的人聊上几句。初次交道的双方关系还算融洽。 正式检修的第二天,风洞内还是为刮瓦做着准备工作,而这一工作似乎有些麻烦。三峡机组的推力轴承有28块推力瓦,每块瓦上都有测温电阻(惯称RTD)和高压减载装置的高压油管,还有给每块瓦提供压力油的圆环管路的连接部件,大小螺栓和接头一百多个,而为了把瓦从推力轴承中抽出来进行修刮,这些都是必须拆除的!进行这项工作,每个人至少要带三把扳手,而困难的是检修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人要侧卧在油槽里面,用腹部和颈部的肌肉来保持自己工作时的平衡,拆一个螺帽要休息几次,一会下来,人便腰酸背痛,满身是汗,而做为支点的脖子俨然已经如旧弹簧一般。 就在油槽里一个螺丝一个螺丝被汗珠洗礼的时候,油槽外发现了问题。本来事先准备同时工作的三个窗口,有两个被窗口外的电缆线管挡住,致使用来抽瓦的专用瓦架无法使用。电缆线管如果在再高些,或者是再低一点,都不会产生这种情况,显然这是设计上的缺陷。 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意味这什么――仅仅使用一个窗口抽出28块推力瓦,不用说修刮,能在7天内把所有的瓦原样回装就不错了。此刻,风洞内所有的的内行都开始考虑工期了,当然,也包括老外! 午饭后一只烟燃完, 13点半,检修人员来到了发电机风洞。 变化不能延误计划。经过简单准备,在没有障碍的窗口,第一块推力瓦被抽出来了。伴随着前来参观和检查的络绎不绝的人流,还有一刀一刀细心的修刮,下午的时间很快的过去了。第一块瓦也在下班之前修刮完了,外方专家的检查之后,微微一笑,说了句“VERY GOOD”(很好)。 尽管,老外对只有0.05毫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直径)的偏差(这是技术上允许的)非常满意,但是所有的人想的都是一个问题――明天的计划。 这一天晚上,没有加班。满载着一颗颗忡忡的忧心的班车驶回了宜昌驻地。 (未完待续) 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五) ――追忆三峡电站1号机C修的日日夜夜 2004年1月11日。 清晨7点半,班车准时向三峡进发。8点半,大家又进入到了发电机风洞。 三峡VGS机组推力轴承设计有基础环,即所有推力瓦放置于一个大的圆形托盘上,托盘可以转动(就象石磨碾子一样),推力瓦依次转到面对油槽设置的三个窗口后,就可以从窗口抽出来。为了不使其在机组运行时转动,固定圆形托盘的有18个拳头大小的定位销。而上午的任务便是对付这18个“拳头”。 一上午时间,很容易的拆除了这18个定位销。 中午,依旧是在三峡电厂门口,上演检修人与盒饭的故事。 113点半,依然是发电机风洞。此时,麻烦又准时来了。按照外方的技术要求,在拆除定位销之后,将推力轴承的基础环顶起,它下面垫上3个外方提供的专用滑轮,然后用几根臂膀长的铁棒由人力拉动铁棒使基础环转动。可是事实是,五六个壮小小伙子用力拉,都纹丝不动。毕竟他们上次看到那基础环转动时是几个月前的安装期间,而那时,由于基础环上面的瓦都没有安装,因此它转的快的足得象个电扇,而这次――显然,28块个重达300斤的推力瓦,加上瓦下面近三干个不大不小的抗重弹簧以及托瓦和基础环本身,总共加起来上10吨的大“碾子”几个小伙子能转动才怪。这下,外方专家也挠头了。于是之,他们找这原因,找那原因,但最后,他们还是同意检修人的建议:用葫芦拉。好家伙,两个葫芦的拉力足象两头小毛驴儿,而真正拉磨的没有毛驴,只有葫芦和检修人的臂膀! “1,2,1,2”基础环在大家齐声、有力的口号声中被葫芦拉动了,但是力量比较大,每个葫芦两个人拉,总共四个人,不一会四个人就汗如雨下了。但是而如果汗水能够扫除绊脚石的话,大家都愿意多流汗,可是麻烦就是麻烦:由于外围管路设计上的小问题,“碾子”在转的时候,总会和有的管子接头“撞车”,所以,其它人便要进入到油槽内部窝着身子治理“交通”。三峡的发电机组为了防止发电机结露,在风洞内装有加热系统,当温度低于20℃摄氏度时,它便自动启动加热,于是乎,“宜人”的温度让油槽内的“交警”们即使什么都不作,便已经满头大汗了,而那些拉葫芦的人呢?可想而知! “1,2,1,2,1,2……”基础环一点一点的盘动,检修人的汗水一滴一滴的洒落…… 第二块瓦从轴承体抽出来了,修刮好之后又被安装,于是又是“1,2,1,2”,第三块出来了。 晚上,老外看着这情况,忍耐不住了。第一次争吵发生了,他们认为这样的工作效率太低了――可是,没有原因的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然,他也没有理由对检修人表示不满,因为所有影响工作进度的事情都是由厂家设计上的缺陷所致:油槽窗口外线缆管路的布置不合理、基础环盘车设计有问题等,这些不仅影响了工期计划,更给检修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工作量。在我方翻译的据理力争后,他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今天完成了3块,所有修刮以及相关工作要在14号之前完成,而且还有高压油试验。”然而,他听到的答案是坚定的回答:“Of course ,we know.Everything will be finished in time.Don’t worry about it.Believe us please!”(当然,我们知道(工期)。所有的工作将被按时完成,不要担心。请相信我们!)听了这些,老外不说话了,留下了他怀疑的眼神,扬长而去。 顶着星辰的车子里,大家无话,虽然每个人都在考虑紧迫的工期,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认为会失败而归! (未完待续) 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六) ――追忆三峡电站1号机C修的日日夜夜 2004年1月12日。 今天是第五天,算上今天,还有三天的时间。已经完成了5块瓦的修刮,还有23块。 因为昨天晚上没有回宜昌,因此早上大家来的得很早。由于前几天的步骤是:转动轴承基础环,抽瓦,修刮,然后再把该瓦装入。由于每块瓦修刮要半小时左右,这样一来,其它人便要等待,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于是他们果断改变战术,一次抽出两块瓦修刮,然后有可能的话,回装后出来的那块瓦,然后再转,再抽出两块修刮如此类推。果然奏效,但是问题又来了,由于设计原因,发电机风洞内的地面上到处都是错综复杂的管路,而抽出来的瓦如果不回装就必然要暂时放在地面上,等到轴承基础环又一次转到该瓦的原来位置时才能回装。车到山前必有路,检修人总是有些巧妙的小办法――他们把瓦按照回装时的顺序一块一块的碓起来,并四处筹集羊毛毡子放在它们中间以保护柔软而娇贵的瓦面。一时间,本来就狭小的风洞内,“瓦山”、工具、材料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当然还有人,共同融成了一个检修的“展览会”! 正当检修人改变“作战”方案后大踏步的前进时,三峡电厂的厂长也赶来助阵了,为了能使速度更快,他亲自带着几个人经过检查后,把另外的一个油槽窗口外的电缆管尽可能的降低,使其具备抽瓦的空间。大家看到这种情景,干劲更高了,何况多了一个窗口就意味着能抽出更多的瓦进行修刮。 就在检修人油槽里油槽外、这个窗口那个窗口地满头大汉地奔波时,股份公司和检修厂的领导们悄悄的来到了检修现场,而当干劲十足的大家发现时更是兴奋不已,领导地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忘记了汗水和疲惫! …… 盒饭之后,仍旧是中午113点半。 也许是来三峡后,今天是最使大家高兴和快乐的,心情一好,工作速度自然加快。风洞内的不时传来众人拉葫芦整齐的“川江号子”,轴承转动的同时一块又一块瓦也被修刮完毕,检查合格,风洞内的地板上摆好的修刮好但还等待回装的瓦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今天真的很顺利,尽管晚上仍旧是干到1022点,所有的人对此次检修的希望和更强的信心已经代替了前几天一直充满在每个人眼睛里的忧虑、烦躁。可是,在外行人眼里看到工作进展的如此顺利高兴的同时,检修人自己是如何也乐不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前面还有更大的困难等着。而10几个小时之后的第二天,事实也真的证明了他们的预测……(未完待续) 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七) ――追忆三峡电站1号机C修的日日夜夜 2004年1月13日。 清晨,风洞早早的就被忙里忙外的检修人挤满了,当然还有“老外”。 自从这场特别的战役打响之后,好象镜头一直集中在风洞内部,而在风洞的下面的水车室好像被我们忽略了。其实不然,水车室内依然也是“战火弥漫”――不绝于耳的磨光机马达声伴随着飞溅的金属花连同人们滴洒的汗珠共同融合成三峡检修的交响。但是其这一切都是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着,当然也是很繁忙和艰苦,可是此时,他们的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相比之下,自然情节曲折的便更吸引观众的眼球了。 目光回到风洞。今天也许是最按部就班的一天,因为时下的工作是继续扩大昨天的战果。抽瓦,修刮,检查,回装,整个流程就象一个由人组成的自动化的检修生产线。 下午315点,来了两个消息,一个好的,一个坏的。好的是所有的瓦已经按照外方的要求修刮、回装完毕;坏的则是检修人早就料想到的――所有的18个定位销全部错位(即转动的基础环上的18个孔和基础上的18个孔没有一个对正)。 时间不等人,大家没有被这意料到的“意外”击倒,而是迅速对其作出了反击。事先准备好的千斤顶、木头方等工具很快便被筑成了新一轮战事的工事。 晚饭之后,在那间很小的休息室里面,出现了大家最意想不到的“意外”――一起来的5个临时工突然提出:“不干了”,要走!而当大家冷静下来后,问清楚他们的原因才知道,原来是他们觉得这工作实在是太累了,坚持不下去了!可是谁又能逃避呢?在经过细心的交流之后,临时工兄弟们又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身边,毕竟他们也有细致的内心,他们也看到了检修的老师傅满头大汗忘我的工作,看到检修的小伙子们又当翻译又忙技术,最重要的通过彼此的交流他们看到了自己在这个三峡检修小团队的不可或缺的位置。在这项艰巨而又特殊的项目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多余的,大家彼此间是平等的,即使是那些不懂技术只能出把子力气的民工兄弟,因为每个人都吃的是一样的盒饭,每个人都住一样条件的宿舍,更为难得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组首次检修的参与者,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谱写着三峡新的篇章! 晚上,也许是检修的场面太火热了吸引了他们,也许是时间太紧迫了他们想让大家少走弯路,两位外国专家也加入了战斗,不管怎样,在场的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在工期内保质完成检修任务!于是,在三峡1号机的风洞内,上演了一出中外人员共同主演的检修大戏。 这里让我们再看看这18个定位销和与之配合的销孔。在实际尺寸上,定位销的外直径比销孔的内直径只小0.10mm,即十分之一毫米,形象点儿,大概就一、两根头发丝那么大的间隙。要使可以转动的基础环的销孔再原封不动的对回原来轴承基础上的孔,然后,再按照上面说的数据要求把销子放进孔内,其难度可想而知。任何一点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数小时的返工。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不知不觉间时钟已经转到了1月14日,也就是工期的最后一天……(未完待续) 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八) ――追忆三峡电站1号机C修的日日夜夜 2004年1月14日。 今天午夜24点要完成所有检修任务,使机组具备开机条件! 凌晨12零点半。此刻,为了上午的其他收尾工作,一半的人员作为一组回去休息了,留下的和两位VGS的专家一同完成今夜必须完成的所有18个定位销的安装。当然在留下的人中有的已经开始了其它必须的恢复工作――总之一切可以压缩的时间都已经被压缩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也都已经被开发了,剩下的靠天吗?显然不,还是要靠自己! 凌晨2点。 “噗通”的一声,一颗销子掉进了销孔里,这时所有挂着血丝的眼睛都反射出了希望的光芒,不容易啊,因为在平静了几个小时之后,在一声声“哈欠”伴着一下下千斤顶推拉杆的往复,在一次次测量、校对、调整之后,这微小的声响好似让检修人听到了最后冲锋的嘹亮军号,大家疲惫的身体在午夜之后又振作起来了。接下来,在和外方专家的紧密配合下,一颗颗定位销被一一驯服……当大家走出三峡电站的大门,东方已经升起了启明星。 早上8:30,另外一组人员早早来到了现场,进行收尾,同时准备作运行之前的检查性试验。一上午的时间与迫在眉睫的工期相比,显得是异常短暂。 下午,麻烦又来了。在轴承油槽盖密封条的更换和轴承高压油管路试验两个项目的方法上,检修人与外方发生了较大的分歧。前者我方建议更换油槽盖的密封条,可是外方专家认为,没有必要;而后者,外方专家认为用普通的手动加压泵作试验,可是检修和三峡电厂的技术人员都认为此压力不能达到试验的要求,必须用工作压力来进行。于是,在即将结束的工作前,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外方专家、检修人和三峡电厂的领导、技术人员一起,在风洞里开了现场的技术研讨会! 一个多小时后,结果有了:前者,按照外方要求,后者,按照我方方法。于是,一周来难得休息的检修人又忙碌了起来… 终于在晚饭之前,所有的工作终于结束了,所有的人都如释重负。工作人员也都逐步离开现场。可是,麻烦又来了。当三峡电厂的运行人员开始为晚上的开机作着准备时,突然又发现三个推力轴承油槽盖中的两个开始漏油了。其实,多年来的丰富的经验告诉检修人,任何小的疏忽和放松,都有可能导致返工。这次,检修人再次建议:更换油槽盖的密封条。接下来,快速的返工,代替了双方的争执,因为大家都知道,时间不等人…此时,已经晚上10:22了。 午夜,经过7天7夜战斗的三峡1号机组,好像病愈的小伙子又精气十足的转动了起来。 … 握手,、道别,、星辰,、疲惫,无语的沉默,汽车的马达声,归家的高速路…(未完待续) 世界上最大发电机组首次检修纪实(九) ――追忆三峡电站1号机C修的日日夜夜 跋 转眼之间,三峡机组――这世界上最大的发电机组的首次检修,这在当时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已经圆满结束。检修人顽强的拼劲加上过硬的检修水准,为他们赢得了外方的“大拇指”,更赢得了三峡电站首次检修剩下的5台三峡机组绝大多数的检修任务的中外合作项目合同。同时,他们出色的完成表现,也为世界最大发电机组的检修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时下,长江又进入到了主汛期,三峡电站首批投产的、经过检修人精心“诊疗”的六台机组又开始飞速的不停地旋转,它们正将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转化为不竭的强大电流,正凸现着三峡工程巨大的经济效益,正为国家今年的“迎峰度夏”作出自己的巨大贡献! 而此时,我们的检修人呢?他们为了下一阶段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检修,又开始了默默无 闻的积累,又开始了悄无声息的筹备!他们给别人留下的总是那穿着油渍、污渍工作服的形象,总是机组设备大小部件和繁忙的检修人共同组成的交响曲,但是,我想,他们留下更多的应该是没有缺陷的、健康的、稳定的机组,留下更多的应该是没有任何修饰的朴实、坚毅、无畏、征服的检修精神! 这里,笔者想起了2003年长江电力股份公司改制关键时期,参加检修厂员工竟岗、竟聘时,一位老师傅讲的一句朴实的话:“我干了一辈子的检修,我和我身边的水轮发电机组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是啊,我们身边飞速转动的每台机组对于检修人来说,就有如一副庞大而秀美的拼图,机组的每个部件、每颗螺钉就好比这图画的每个小拼板,而当耗时、用心把她他组接完成之后,她他整体的魅力自然来自于对任何一个、哪怕是很微小个体的时间和情感的无私倾注与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