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毋忘告逝翁

三峡梦,是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的一个缩影。但对于三峡工程百年历史而言,任何人只是参与了其中的一个阶段。
        因为三峡工程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广泛而深远影响,三峡工程从提出构想,进行勘察设计,反复论证,到开工建设,经历了70多年的审慎思考;因为三峡工程规模巨大,从中堡岛第一声开工礼炮响起,到三峡电站全厂34台机组机组全部投产,又走过了近20年的建设历程。
        现在,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离开了我们。曾经,我作为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有机会采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三峡工程首批机组发电10年的纪念日,说一说采访背后的故事,以纪念那些曾经为三峡工程作出贡献的前辈们。
        王家柱  难忘第一次采访经历
        1993年到2000年间,我做中国三峡工程报工程新闻版和工程科技版编辑,当时任中国三峡总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家柱是我采访较多的公司领导。
        王家柱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干起,40年来一直在第一线从事长江开发治理的工程技术实践工作,参加三峡工程设计研究已逾30多年。三峡工程开工后,他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第一任技术把关人。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采访王总时的情景。当时中国三峡总公司的办公楼在宜昌市东山大道80号。走进王总简陋的办公室里,只见地上、茶几上、办公桌上堆满了三峡工程的资料。隔着一叠又一叠的材料,我几乎看不到王总的表情。王总简洁地回答完我之前提交的采访提纲上的问题后,没有再说什么,而当时入行不久的我,有些紧张,加上对工程了解不多,一时找不到更多的话题来提问,于是,采访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我心想这次采访可能不能按要求交稿了。回去后梳理记录,才感觉到王总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逻辑性非常强,每一句话都不重复,语言简洁明了,没费多少功夫整理,就完成了一篇合格的新闻稿。
        以后,又有多次采访机会,有关三峡工程再复杂的问题,总能得到深入浅出的解答。让我惊讶的是,王总脱口而出的数据,从没有过差错,而且往往都是最新统计成果。
        2003年9月,三峡工程首台机组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后不久,王总因病去世,享年64岁。王总坐在一堆堆文件材料的办公桌后面接受采访的情景,成为我记忆中的温馨画面。
        这一年,三峡工程按期实现了二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
        林一山:壮心不已,情牵西北干旱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采访到二位与三峡工程有着密切关系的前辈,林一山和李伯宁老人。
        那是1997年2月,中国三峡总公司首次发行三峡债券,计划在北京举行承销签字仪式,我被安排采访这次活动。到京的第二天,2月19日,传来邓小平同志去世的不幸消息,仪式改期举行,于是我便利用在京等待的时间,联系采访事宜。
        说起新中国长江治理历史,说起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林一山”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因为长江治理问题,从1953年到1958年的5年时间里,毛泽东主席曾6次召见林一山。因为林一山对长江的了如指掌,毛主席曾称赞他是“红色专家”“长江王”。 林一山成为新中国负责领导三峡工程研究工作的第一人,
        林一山的家很好找,就在北京和平门地铁站不远,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内。记忆中林老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家具不多,没有多余的陈设,显得房间有些空旷,仿佛这里是林老离职后的又一处办公室。
        采访在四合院的主厅进行。房间最为醒目的装饰是墙上挂着的几幅黑白照片,其中一幅就是在三峡工程展览馆见过多次,让我记忆深刻的照片:1953年2月,长江舰上林一山陪同毛主席视察长江。毛主席就是在这次视察时提出了修建三峡工程的设想。对着照片,我告诉林老,三峡工程将实现截流目标,林老高兴地说:“三峡工程要是早开工了,现在全国就不缺电了。”谈到三峡工程和长江治理的关系,林老说:“长江的治理工作,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百年两百年能干完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三峡工程只是把长江最困难的事情解决了。”
        当我问到林老对“长江王”这个称号的看法,林一山老人却不太认同。他说,他不仅研究长江治水的问题,还研究黄河等其它河流的水利,他正在写一部关于西部调水的书,谈起他神奇的西部大调水设想,林老兴致很高,他说,解决了西北干旱问题,能让2亿亩农田牧场得到灌溉,那将会让西部多少百姓受益啊!面对现实,他又有些遗憾地说:“要是年轻,要是眼睛好,他要把西北干旱的问题解决好。”
        采访结束后,视力很弱的长江王,从书架上准确地抽出《林一山治水文集》一书送给我。
        2007年12月30日,林一山同志因病去世的消息,享年97岁。这一年,三峡大坝全线到顶,三峡工程左右岸26台70万千瓦机组已有21台全部并网运行,三峡工程初期效益全面发挥。

李伯宁:兴趣广泛的水利专家

       因为三峡工程的原因,三峡省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经历筹建而又最终撤销的省份,李伯宁是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1984年10月水利部副部长李伯宁被任命为三峡省筹备组组长。李伯宁离职前的最后十年从此时与三峡工程联系在一起。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对三峡工程的论证,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同步展开。就在这一年,从三峡省筹备组组长党组书记任上卸下来的李伯宁就任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主持了三峡百万移民的8年试点工作。
        采访李伯宁是 在1997年2月中旬,当时的北京还是春寒料峭,但李老所住的四合院却鸟语花香,精心打理的植物盆栽,散发出浓浓春意,院子里传来一阵阵动听的鸟鸣。时年79岁的李伯宁,气色很好,他说,中国三峡工程报是他必读的。关于三峡工程,他谈得最多的是移民安置。在三峡移民八年试点期间,年近70岁的李老爬山涉水,深入三峡库区进行广泛调查,了解移民基本情况。李伯宁对三峡库区充满感情,他认为,因为受三峡工程论证影响,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是这一地区贫困的原因之一,三峡工程蓄水后,这里有丰富的农业矿产资源,有国家的优惠政策,还有发达的旅游业,三峡库区将成为一块宝地。
        采访结束时,我提出拍摄的要求,李伯宁热情邀请他的夫人李志同一同合影,还特别介绍李夫人当年是女游击队员,并签名送我一本刚出版不久的《我的水利梦》。听说我是学中文专业的,又请他夫人李志同签上名,送我一本和别人合著的长篇抗日小说《血染梨花红》,还送给我了电视连续剧《水困古城》录相带,鼓励我多写,一定要记录下三峡工程辉煌的建设历程。
        由于采访前准备不充分,当时我真不知道作为水利专家的李伯宁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利文协主席,而且儿童文学、小说、报告文学、编剧等多种文学形式都有建树,李伯宁还任过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
        2010年12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这一年,三峡工程成功蓄水至175米高程,防洪、抗旱、供水航运、发电等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在苦难中萌发的三峡梦,中国人整整做了一个世纪。新世纪,三峡梦从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在中国三峡集团成立20周年的特别的日子里,谨以此纪念那些离我们先去的三峡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代的三峡人,继承先辈的遗愿,将长江不老作为我们新的崇高使命而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