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东电的三峡梦 |
贺建华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注定是人类史诗般的治江创举,不仅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世人所关注和骄傲,同时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 伟人们的三峡梦,那是改天换地、造福百姓的伟大的梦。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第一个提出了开发长江三峡水利资源的宏伟构想,称“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开国领袖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篇,使兴建三峡工程成了国人的畅想曲;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只要经济技术问题能解决,三峡就应该上”。 我和东电的三峡梦,就是能够参与这一伟大工程。自1958年建厂以来,专注于发电设备研制的东电,始终践行着“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历史使命,矢志自行研制三峡机组并在三峡工程这一世界级舞台上一展身手。我本人作为从事水轮发电机设计的技术人员,深知“三峡”的分量,对于能够参与三峡项目更是无限的渴望和憧憬。 1994年12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视察东电,为东电挥笔题词:“求实图强,把三峡机组造好”,这一刻,东电被寄予了为三峡工程造出高质量的发电设备的历史责任和厚望。1994年12月14日,承载着中华民族近一个世纪梦想的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所有的梦想正在绽放,需要我们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 ... 对标+差距+奋进——三峡左岸机组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门的打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国内企业无论是产品品种、业绩或是关键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高端产品和关键技术为跨国公司所垄断。 1994年三峡开工前,东电独立设计制造最大容量机组只有320MW ,而国外首台700MW机组已于1978年在大古力电站投运。种种业绩和指标表明,东电此时与跨国公司存在近30年的差距。当时,单机容量400MW以上的机组,东电只能充当为别人打工分包的“配角”;水力开发手段落后,每年只能开发 2-3个水平不高的模型转轮,效率差达2%以上;发电机绝缘水平相对落后;水电设备生产能力年产仅100万千瓦左右。 如何实现三峡机组的自主国产化,叶公好龙的结果只是一场白日梦。为了既确保三峡工程的质量达到一流,又不失时机地提升民族工业制造水平,国家及三峡总公司决定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求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三峡机组国产化创造条件。消化吸收再创新被认为是符合东电这一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1997年9月,东电与国外联营体达成分包制造和技术转让合同,并正式参与到三峡工程。 为了造好三峡左岸机组,东电提出了一系列举措。首先,加速关键装备的技术改造,新建550吨级厂房,提升500-800MW级大型水电的制造能力;其次,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能力,先后安排出国29批次参加技术转让培训;同时,借机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正是这7年的分包历程,东电依靠引进技术生产出的左岸机组国产化率已升至85%,为独立承包右岸机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主创新,从追赶到超越——三峡右岸机组 2008年12月,三峡右岸电站工程提前一年竣工投产,由东电承担的国产化自主研制三峡右岸4台机组的任务圆满完成。 自2004年3月东电通过竞标获得三峡右岸4台70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制造合同之始,东电将三峡左岸机组整体设计与开发引进、生产制造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和充分的总结,对核心技术进行再创新,在三峡发电设备国产化自主研制中取得了近十项重大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东电率先推出了自主开发的稳定性较左岸更为优秀、国际领先的右岸转轮,尤其是在提高水轮机水力稳定性、消除一直困扰国内外水力发电行业的“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东电巨型水轮机的水力开发一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解决了左岸进口机组发电机方案电磁振动问题,成功改造了左岸进口机组,新设计的发电机振摆达到优良标准,使左岸厂房噪音降低5分贝;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子线棒真空压力浸渍技术(简称VPI),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具备了全面优于左岸的重载推力轴承技术,提高了机组推力轴承运行的可靠性;转轮焊接技术、数控叶片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应用了主轴窄间隙焊及精密加工技术,线棒的水接头焊接及热固化工艺取得重大突破,制造安装技术得以全面提升。 通过三峡右岸机组研制,东电完全具备了自主研发和设计制造70万千瓦级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核心技术和能力,并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三峡地下电站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水轮发电机单机容量不断提高,相应的电机热负荷也大幅度增加,冷却方式成为制约大容量发电机可靠性最关键的因素。发电机蒸发冷却技术巧妙地利用水轮发电机立式结构,实现了以电机损耗产生的弃热作为动力的低压无泵自循环冷却,其不仅具备水冷技术良好的冷却性能,又具有接近空冷机组的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的特点。如果蒸发冷却技术应用于类似三峡这样的特大型发电机组上,可大大提高机组的运行可靠性。 2005年3月,东电联合中科院启动了三峡700MW蒸发冷却发电机组的研制工作。先后攻克了冷却介质、焊接工艺、冷却结构、回收装置等关键技术,全面实现了“定子绕组常温自循环蒸发冷却”。2012年7月,三峡地下电站27#、28#机组两台蒸发冷却机组顺利投入使用,两台机组各项运行指标明显好于其它机组,标志着东电将“蒸发冷却”这一中国人独有的技术,成功应用于巨型水电机组上,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为国内1000MW级水电机组研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蒸发冷却技术的成功开发,再一次树立了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榜样。 情系三峡与四川 2008年“5.12”特大地震期间,地处地震重灾区德阳的东电人不畏艰险,众志成城,一面全力支援兄弟企业东汽抗震救灾,一面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高效生产,争创工人先锋号”竞赛活动中,于5月16日迅速恢复生产,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按时制造完成三峡右岸的最后一台转轮,为三峡右岸实现提前一年全面发电添加了动力。 东电在承制三峡机组过程中,与三峡总公司、葛洲坝机电公司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信任、相互依赖。2006年,在三峡最需要帮助的紧急时刻,东电倾尽全力帮助恢复了左岸机组发电机短路事故,大大缩短了外商需要的恢复周期,减小影响赢得了效益。此外,我们帮助解决了其他厂商的30#发电机定子线棒绝缘盒质量问题,保障了工程周期。 二十多年过去了,东电伴随三峡工程建设迅速成长起来,不仅水、火、核、气风五电并举,在水电领域更是独领风骚,先后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一批又一批优质的水力发电设备,包括小湾、瀑布沟、金安桥、锦屏、仙游、溪洛渡、杰瑞等国内外大中型水电站提供机组,水电产品年生产能力已达到600万千瓦。 截止2013年6月末,东电已累计生产水轮发电机组667组,累计总容量6646.96万千瓦,超过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占世界水电总装机容量的十六分之一,已成为世界知名的主要水力发电设备供应商。 (作者贺建华为东方电气东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3年9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