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有你相伴

  集团公司培训中心 张玲

  说来你不信,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但在2003年之前却没进过三峡坝区。能有幸与三峡结缘,还得从那次刻骨铭心的“下岗”经历说起。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20多年前由学校统一分配的,在市内一家中型国有企业从事技术改造工作。本以为自己会像父辈那样,一直在工厂里干到退休。

  谁知2003年,工厂被一家江苏的上市公司收购了,当年9月我被通知“下岗”。

  没了工作!委屈、伤心、焦虑、迷茫 ……一夜之间,我发现自己头上有了第一根白头发。当时,《三峡晚报》正刊登着一家私营餐饮企业招聘文秘的消息,我就饥不择食地赶去应聘。经过初选,我幸运地被通知面试。最终的结果是,我的一篇命题作文打动了董事长,顺利进入试用期。但试用不到1个月,我再次“下岗”!

  临走的时候,董事长知心地说了一句话,“你这人很勤恳,但不太适合我们这里。我不想耽误你,你应该找一个适合你的单位。”这番话点燃了我心中的自信!两个星期后,经过笔试、面试、再笔试,我成功应聘到中国三峡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工作。

  金秋十月,能在三峡找到事儿做,我激动不已!虽然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培训中心给我的最初印象,正如我在笔试中写到的那样,“这是一家严格、正规的教学基地,而且拥有安静、幽雅的环境,我心里真有些向往,真愿意马上在这里找到一个发挥所长、展现自我的舞台。”

  刚上班时,我老怕出错,偏偏交给领导审阅的第一篇文稿就出现错别字。我当时紧张得直冒汗,好在领导并没有批评我,只是让赶紧改好。事后,我是又喜又急,喜的是自己碰到了一位工作认真、为人随和的领导-----中心副主任何辉启;急的是自己要胜任新岗位,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

  了解公司发展,参与中心管理,学习文秘知识,掌握办公技能……我不断地制订学习计划,利用一切资源充实自己。何主任也为我提供了不少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记得当时还专门请人为我修改文稿,让我去听公司组织的《公文写作》,推荐我参加新闻中心举办的采风活动等等。除了文秘工作外,他还有意让我参与中心的各项管理活动,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点拨我、指导我。尽管何主任后来调到成都工作,但他对我的帮助和信任,让我一辈子忘不了。

  不仅何主任,身边还有好多同事都给过我感动和温暖。上班第一天带我熟悉各部门的陈志如今已是陈主管。那会儿,他20多岁,很健谈,我们在一个办公室,他负责人事和网络。刚开始,他给我介绍一些中心的基本情况,讲些佚事趣闻。时间长后,我们也会讨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互相给一些建议和帮助。

  和陈志共事,会让人感到轻松、甚至感动。记得有一次,中心准备承接一个省级培训班。领导安排我们俩编制培训接待方案,我负责文字,他负责配图。因为第二天要交差,我们俩一直忙到深夜一点多钟;我的文字内容基本完成,就等他的一张示意图了,可他还在电脑前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我怎么催都不行。他那份追求精美的水平还真让我惊讶!

  现在已变成“胖妈妈”的李海林是客房部的一名服务员,她是第一个在宿舍主动跟我打招呼的同事。很友好地“嗨”了一声,就开始了我们的谈话。当听到我说,“你们都好小哟!” 她马上嘴角一扬,两眼一眯,“呵呵,我比她们都大!”

  那一刻至今还印在我脑海里。后来,我发现客房的姑娘们都很阳光,正如她们常说的,“只要心情好,多做点儿,反正也累不坏。”

  听听,多么朴实的一句话!

  和这样一群人相处,我慢慢有了归属感。忙碌充实的工作,和蔼可亲的领导、质朴热情的同事……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吗?既然重新得到,就该好好珍惜。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心尽力,要对得住自己拿的这份工资。

  2005年春节上班后,何主任给了我一个电话,说是对方可能会有培训班,看能不能放在培训中心来举办。起初,我试着打过几次电话,对方不是说“出差忙”,就是回答“再说吧”。但从几次的电话中,我还是了解到,确实有这么个机构,每年都会不定期地在全国各地办班。于是,我就开始定期联系对方,主动了解办班计划、办班要求,不停地宣传“三峡培训品牌”,并让对方感受到我的热情和执着。

  大半年过后,我终于得到了他给我的一个电话,那是他工作人员的电话,办班有了实质性进展!事后我才知道,那人是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秘书长。在随后的合同谈判中,我作为中心代表,在尽可能满足对方合理要求的同时,力争中心效益最大化。因为我知道,市场化办班是需要“双赢”的!

  记得当时,我们双方为了取费标准问题,在电话中多次唇枪舌战,不断地请示各自的领导。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几个回合的艰难谈判,我们于当年底握手拥抱,首次合作。

  在随后的几年,对方已经成为中心的重要客户,而且这种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到现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好像也没做什么,只是用了一份“心”!

  的确,每天的工作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平凡的,可能有时会复杂点儿,有时会简单点儿;有时候会很顺利,有时候也会遇到点儿挫折。但无论你做什么,都必须用心。

  姚彬,一位精明能干如兄长般的领导,现在是培训中心的运营总监,人称“姚总”。他为人机智、风趣,特别能活跃气氛,我跟他搭档工作了七八年。

  姚总最让我佩服的一点,就是与人打交道的本领。而我这人,从小到大就特理性,做事追求完美,说话不够圆滑。这要放在工作上,办事认真投入、执行力强;可要放在人际交往上,有时会让身边的人受不了。因为各人站的角度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肯定会不同。

  在来培训中心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这一点,反倒以直爽为荣,认为那是一种真诚;刚到培训中心时,我满腔热忱,好像做什么都很顺手;但走上管理岗位后,我渐渐感到有点儿力不从心,好像没人懂我?有一阵子,我特郁闷,甚至开始消极起来。

  姚总看出了我的苦恼。他经常找我谈心,用他的大智慧来开导我。记得他常说,管理就是“管”人,只要不违背原则,要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想法;用人要扬其长、容其短;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投其所好……

  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直爽的办事风格、说话方式对自己来说,是率性真诚;但换一个人,就不一定舒心可口。

  慢慢地,我开始反省自己。那段时间,我在书中找答案,接触到不少之前从未深思的字眼,比如性格、心态、职业化等等;我还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向他们学习为人之道, 并不断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巩固。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豁达了许多,与人相处不再是一件难事。

  日子悠悠过去。在培训中心工作的10年里,我目睹了三峡工程的建设,目睹了集团公司的发展,更是感受到培训中心的点滴变化。回首往事,我庆幸来到三峡,有缘结识一群可敬、可亲、可爱的“三峡人”!尽管我只是培训中心的一名普通员工,但能在三峡快乐地工作,真可谓是一种缘分。

  借此,我想感谢身边每一个人,那些帮助过我,甚至伤害过我或被我伤害的人,因为有你们一路同行,我才会一路感受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