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有度,三峡如人

  冯国栋

  9月一天下午,我在北京采访,天气热像蒸笼。这时手机响了,是三峡集团新闻中心一位老朋友。他邀我参加“我与三峡”征文。这个电话,让我的心绪从“蒸笼”中解脱,仿佛又回到了心旷神怡的三峡之畔。

  2010年至2012年,我有幸以记者身份,扎根在建设中的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是座百年工程。从孙中山首提,到毛泽东“高峡平湖”梦,再到全国人大投票表决,三峡工程从论证到开建,经历了近百年。我只是有幸见证三峡工程的一小段历史。经历虽短,却是我人生一笔宝贵财富。

  如何描述这座举世瞩目的工程?不同人眼中,定有不同答案。如果你到过三峡,一定会被它的雄伟壮观所震撼。在我眼中,三峡工程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混凝土建筑,更是一个符号、一种文化。它代表了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品格。

  每凡我站在三峡大坝上,心中总是生起一股敬意。巨龙般飞腾的水柱,映衬出火柴盒大小的厂房,和蚂蚁一样的人。在自然面前,人类虽然渺小。正是因为不惧自然、敢于挑战的精神,人类才能终究驾驭万物,趋利避害。

  三峡工程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10年,三峡工程迎来每秒7.2万立方米的罕见洪峰,这也是三峡建成后的首次大考。困扰中华民族千余年的长江水患,能否因三峡工程得到化解?面对洪水,三峡工程不负众望交出满意答卷,成功拦蓄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得以保全。

  我陪伴了三峡工程近3年。第一年看三峡,我看到的是雄伟壮观;第二年再看三峡,我看到的是三峡文化;第三年又看三峡,我开始读懂三峡工程带给我的人生启迪:

  偌大的三峡水库,起起落落,周而复始。每年汛期末尾,趁着来水丰裕,三峡工程开始积蓄水量,等到来年枯水期时,再慢慢释放蓄水,为亟需的下游补水。

  得失有度。三峡工程不正是人生写照吗?人生总有丰裕的“汛期”。“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学业进步,事业成功,家庭和睦,爱情甜蜜,官运亨通,财富聚集,这些都是人生得意之处。

  “得意”不难,难在不“忘形”。一些人享受着改革发展红利,生活富裕起来,却忘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些人因城中村拆迁一夜暴富,开始大手笔铺张浪费;一些人参加娱乐节目一夜走红,飘飘然忘乎所以,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自我……

  乐极生悲。得意忘形后,往往陷入失意。得意时挥霍得太多,失意时就愈狼狈。大起大落,需要一颗平常心。只有那些有准备的人,才能从容应对人生的“枯水期”。

  三峡如人生。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得意者,也不会有长久的失意者。做一个平和的人,得意时谦虚低调,失意时心胸开阔,在大起大落中寻找一种平静和永恒。

  得失有度,才能走得更远、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