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跨世纪工程呐喊 |
——《中国三峡工程报》创办回忆 离退休办公室退休人员,原《中国 三峡工程报》首任总编 杨辟如 我们以欣喜的心情,迎来了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成立20周年,我们为有幸参加伟大的三峡工程建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也为有机会参加《中国三峡工程报》的创办而感到欣慰和荣幸!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为了给三峡工程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社会舆论环境,创办一份旨在宣传三峡工程、服务三峡工程的报纸——《中国三峡工程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报纸从创办开始,便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时任国务院总理兼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李鹏同志,亲自为《中国三峡工程报》题写了报名,所以,可以说《中国三峡工程报》是得天独厚,应运而生,并乘三峡工程建设蓬勃展开的东风,迅速发展长成起来的。 但是,当时中国三峡总公司,作为一个新组建的公司,特别在总公司正式成立前夕,机构,人员正在筹建的时候,要创办一份能够全国公开发行的大报,一切从头做起,白手起家,一无人员,二无经验,三无设备,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所以,《中国三峡工程报》创办先后经历了酝酿筹备、报纸试刊、正式创刊、逐步发展成熟的奋斗历程。 《中国三峡工程报》的酝酿筹备阶段,是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第七届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之后逐步展开的。在酝酿筹备阶段,总公司筹建处和葛洲坝电厂的领导很关心和重视,筹建处宣传处和电厂报社的同志们,对报纸的名称、宗旨、机构、人员、出报时间等等,进行了大量具体工作。 在酝酿筹备阶段主要的工作是: 1、明确报纸的宗旨,确定报纸的规模。《中国三峡工程报》的宗旨是:宣传三峡工程,服务三峡工程。及时报导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情况,让世界了解三峡工程,让三峡工程走向世界,为三峡工程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社会舆论环境。关于报纸规模,在酝酿过程中,曾提出过“办小报”,还是“办大报”两种方案。经过反复调查论证,最后统一认识,一致认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再办个小报已不适时宜,特别是与宏伟的三峡工程太不相称,宁可少出一点报也要办个大报。实践证明,下这个决心是非常正确的。 2、申办《中国三峡工程报》刊号。报纸申办刊号就像企业开张要先申办营业执照一样重要。在筹备工作具备一定条件之后,于1993年3月4日,总公司筹建处以“三峡筹办(93)第48号”文件,向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报送了《关于申请<中国三峡工程报>国内统一刊号的报告》。省局接到我们的报告后,有关领导同志认真听取了我们汇报,详细了解我们的筹备情况,积极帮助我们做工作,省局迅速为我们向国家新闻出版署作了报告。1993年4月10日,新闻出版署以“新出报(1993)330号”文件,对省局的报告作了批复“同意创办《中国三峡工程报》”,据此,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很快给我们办理了有关注册登记手续,《中国三峡工程报》国内统一刊号:“CN42-0097”。在当时,国内报刊如林,竞争激烈,而且全国正在大力压缩报刊的情况下,国家新闻出版署特批给我们报纸刊号(不占湖北指标),上级新闻主管部门能如此迅速为我们报纸办了刊号,实属难能可贵! 3、建立机构,筹组采编队伍 为了切实抓紧抓好《中国三峡工程报》试刊的各项准备工作,1993年1月16日,总公司筹建处发了“三峡筹办(93)第11号”文件,成立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中国三峡工程报》筹备领导小组,由程山、候广忠、刘洪泰、杨辟如、汤光友五同志组成。程山任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候广忠任副组长。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筹备工作的各项事宜。办公室地址:总公司宣传处。杨辟如兼任办公室主任,汤光友兼任副主任。1993年2月27日,总公司筹建处又发了“三峡筹办字(93)第46号”文件,成立“《中国三峡工程报》社”,全面负责报纸的业务工作。 采编队伍的筹组是个难题,当时总公司机构正在筹建,一下子要求配齐采编人员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采取变通办法。最初采编人员由宣传处人员、电厂报社部分同志,招聘社会上离退休老报人三部分组成,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作为采编队伍骨干力量。一张对开大报,一次性用稿好几十篇,字数约五万字左右,仅靠当时的力量,显然是十分紧张的。所以,后来报社先后从总公司各部门、三峡工程建设各参战单位都约请了报纸的通讯员或特约记者;从社会上、从新闻界又约请部分兼职特约记者和特约撰稿人;从三峡库区各省、市、县宣传部门,移民部门约请了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作为辅助力量。 1993年4月28日,《中国三峡工程报》试刊,这是对我们这支新筹组的采编队伍的考试,也是为今后正式创刊练兵。报纸成功试刊了,我们当然是高兴的,但这张报纸能不能为上级领导、公司领导、公司职工接受和认可,能不能为新闻界和广大读者接受和认可,我们还是心存疑虑的。幸好,第一炮打响了,公司领导和职工给我们热情的鼓励和肯定。另外,由于我们在版面安排上,吸收了国内许多知名报纸和改革开放地区报纸的优点,采用了大报头,大标题,大照片,气势宏大,令人耳目一新,在新闻界也备受好评。我们报纸试刊五个月,《中国三峡工程报》就被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破格推荐参加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力的全国报刊成就展览,省新闻出版局给我们报纸的评价是“起点高,气魄大,版面新,内容丰富,文图并茂,生动活泼,备受读者称道”。 在报纸发行上,我们的做法也是开放、大胆的。我们从试刊一开始,每期印数5万份,我们除了在本公司、本市和三峡坝区发放宣传之外,每期都邮发全国九大系统——全国党政系统、全国宣传系统、全面新闻系统、全国水电系统、三峡库区移民系统、全国各界与三峡工程有关单位和个人、全国部分涉外单位、全国目前已有订户、本报在全国的作者、记者、通讯员等。所以,《中国三峡工程报》从试刊开始就利用其新闻的特性和渠道,在宣传三峡工程、报导三峡工程动态,为三峡工程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上,发挥了先行作用。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中国三峡工程报》也同时正式创刊。经过近5个月试刊锻炼,报社同志对出好创刊号充满信心。9月27日,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大会隆重召开,当天晚上,报社从领导、记者、编辑到司机、灯不熄、人不寐,连续奋战,第二天早上6点钟,就高速度,高质量地把反映成立大会盛况的创刊号送到领导和各宾馆的来宾手中,受到大家的热烈赞扬。 随着中国三峡总公司正式成立和三峡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中国三峡工程报》也如沐春风,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新机遇,报纸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93年、1994年《中国三峡工程报》参加湖北省企业报协会好新闻评选的稿件、版面,连续两年均获得满堂红,其中获一等奖3件,二等6件。1994年,在湖北省新闻评选中,本报选送的“总理来到移民家”一稿,获全省唯一的一个“现场短新闻”一等奖。正式创刊后不久,国家新闻出版署即批准同意《中国三峡工程报》向国外发行。1994年7月《中国三峡工程报》又被推荐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书报刊成就展览,获得海外读者的好评。 为了更好地使三峡工程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三峡工程,1995年《中国三峡工程报》又与海外知名度很高的香港《文汇报》联合,每月合办一期宣传三峡工程专版《三峡之光》(在该报第三版),随同《文汇报》向全世界发行。该专版以海外人士为读者对象,全面介绍三峡工程的规模,效益和当前的施工情况,以及设计、技术、管理、招标投标、国际合作等方面情况。时任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和国家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分别为专版题写了版名。《三峡之光》专版成为在海外宣传三峡工程的重要窗口。 《中国三峡工程报》创办成功,首先要感谢中央和湖北省领导及有关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感谢三峡总公司筹建处领导、葛洲坝电厂领导和中国三峡总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筹办报纸团队同志们,胸怀“为我中华,志设三峡”的豪情和不怕艰难,敢于拼搏,齐心协力,团结奋战的精神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报纸创办初期,最大的难题是采编人员严重不足,所以主要业务骨干都是记者,编辑,校对一肩挑,工作经常连轴转,经常忙得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报纸印刷,如果有换稿或胶片问题而通宵熬夜,那是家常便饭。报社交通工具缺乏,经常靠两条腿去采访。办公条件也很差,开始报社就是原来宣传处一间大办公室,后来争取到一套旧的三室一厅的家属房,所有的编辑、记者都挤在里面一起办公……虽然条件艰苦,但人人斗志旺盛。报社许多同志每当回忆当年这段峥嵘岁月,心中都充满自豪和快慰。 随着三峡集团公司和三峡工程建设的发展,现在《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情况比创办初期好多了,报社人员基本配齐,有了自己的照排系统,办公条件有了极大改善。随着集团公司改革的深入,组建了长江三峡集团传媒有限公司,《中国三峡工程报》又迎来一个发展的新机遇。我作为原报社的一名老兵,一名退休的报社老同仁,听到《中国三峡工程报》前进的脚步声,总是由衷的感到高兴。我诚挚地祝愿《中国三峡工程报》在改革的大潮中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