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峡集团挥写治水新篇章
陈建萍
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几乎就是一部治水、用水的历史。
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与之共生的中国三峡集团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立志成为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的梦想让三峡公司又步入了新的战场。
在三峡成功并网发电十周年之际,8月7日至10日,中宣部、国资委组织26家主流媒体奔赴世界排名前五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工地,深入采访中国三峡集团在长江干流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的情况。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综合功能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的水电项目,历经70年勘测、设计、论证和17年建设,除升船机外所有工程于2010年完工,开始全面发挥防洪、抗旱、供水、发电、航运、生态、旅游、渔业等功能,运行效果好于预期。”中国三峡集团总经理陈飞面对采访团自信满满,他随手举出几个数字,“2012年三峡枢纽经受了130年来有水文记录的第三大洪峰考验,确保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年发电量近1000亿千瓦时,每天发电量约为全国的1/30;2011年货运量超过1亿吨,提前19年达到2030年设计通过能力;2010年,国务院明确三峡水库新增抗旱功能,2011年累计为中下游补水220亿立方米。”更让陈飞欣慰的是,“向家坝水电站去年投产,溪洛渡水电站今年投产,2014年两大水电站投产将全面完成。金沙江上游的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已经获得开工路条,确保在2019年开始逐步投产,届时,三峡集团将有五个世界排名前十的水电站。20年前赋予三峡集团‘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任务,可以说基本完成,这是一件非常光荣和自豪的事。”
■水电建设 领跑全球
距离四川省宜宾市3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7月15日刚刚实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的世界第三大水电站――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十年前的建设初期,这段路需要花两天时间,而为了确保采访团的安全,原定7月份的行程也几经推迟,因为那时正是滚石滑坡等险情频发的高峰期。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碍水电建设大军的豪情与智慧,十年的劈山挖洞,原本咆哮的金沙江被高达610米的双曲拱坝拦腰截断,波平如镜的水库蕴藏了丰富的势能,溪洛渡水电站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与下游梯级开发最末的向家坝水电站联合装机容量超过了2000万千瓦,相当于在金沙江上又建了一座三峡电站。
当采访团行走在仍然施工的大坝顶端时,看不到多少工人,只有机械手在持续作业。“别以为大坝仅仅就是一堆钢筋和混凝土的结合体,其实大坝从建设到运行都是有生命的!而智能大坝系统赋予了大坝判断和反应的生命能力。”中国三峡集团溪洛渡工程建设部主任洪文浩的介绍让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坝的本报记者很是惊讶。原来,大坝所有的浇筑数据都存入计算机档案,一切行为变得可追溯,整个大坝在建设过程中都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在“数字大坝”的基础上,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开展仿真分析,预先研判大坝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可实现大坝工作的“无人值守”,如同给大坝装上了一个聪明的头脑。在水电施工领域,建立“数字大坝”系统的还是凤毛麟角,建立“智能大坝”系统研究的,目前在世界上仅有溪洛渡大坝一座。
作为继三峡工程后又一座千万千瓦级巨型水电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创造的另一个人间奇迹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洞室群工程,记者看到,9个每个如同室内溜冰场大小的巨型机组的机坑依次排开,从基坑底部到厂房顶部高达75米,足有25层楼高。还有众多可双向开行汽车的导流洞如同迷宫般让人叹为观止,新来员工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手绘地图的考试,避免迷路,巨量的土石方开挖相当于三个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石方量。
站在77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上,记者感觉不到什么震动,据称,立着的硬币放在上面不会倒下,这些拥有先进经济技术指标的发电机组全部是国产货。这一斐然成就源于三峡工程的推动。据介绍,三峡工程开工前,70万千瓦的机组全世界只有21台;当时,我国能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的水电机组是32万千瓦。为了加快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国产化的步伐,三峡集团积极贯彻国家方针政策,通过组织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设计制造能力,以东电和哈电为代表的国内企业用7年时间,顺利完成了从三峡工程左岸机组分包商到右岸机组独立承包商的重大角色转变,标志着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实现了30年的大跨越,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在实现发电机组国产化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先后取得了100多项技术专利。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机电工程局局长张成平告诉记者,“向家坝水电站已经使用了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8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三峡集团现在正在做百万千瓦级机组招标文件的最后审稿,将争取尽快启动项目招标。”
中国水电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追赶世界到领跑全球的转变,如同高铁一样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国三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沙先华介绍,目前集团公司主要开展清洁能源投资和工程承包业务,已经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水电开发项目,“有时是我们选择客户,而不是客户选择我们,对方看中的就是我们创造了三峡品牌!”
■移民开怀 江河不老
“水电开发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移民,二是环境,原本可以不是问题,如果站的角度不同,就成了问题。”陈飞面对记者毫不讳言自己的观点。
陈飞介绍,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集团公司就提出了“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四个一理念。在金沙江水电开发过程中,集团公司又提出了“长期合作、融入当地、平衡兼顾、互利共赢”的指导方针,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立足于长远,以诚相待,必须坚持将水电开发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平衡兼顾左右岸的利益、上下游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和地方的双赢。
在向家坝库区邵女坪移民安置点,记者看到的是上百幢具有川南民居特色风格的三层小楼,借助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邵女坪也从农业镇变身精品旅游社区,“兴旅游、抓种养、强劳务”的经济发展思路让口袋充实,市政基础设施的大幅提升使生活舒适,享受着青山绿水的人们每天都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几乎跑遍了全国大小水电站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不免抱怨,“移民工作好坏的关键是地方各级政府。相比于水利移民和铁路移民,水电移民的要价是最高的,目前水电站的投资比例中,移民资金占到7成。移民资金是受水电站的经济承受能力制约的,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敞开花钱,要多少有多少。”
陈飞表示,移民安置涉及千家万户,最重要的是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做好移民工作就是要在这两个大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由地方政府和项目法人密切配合,实事求是进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能脱离电站建设实际一味强调移民问题,也不能不顾移民工作实际一味强调电站建设,必须密切配合、分工负责、协调推进。
漫步在溪洛渡水电站工区,看不出什么临时的迹象,每一寸土地都铺上了绿草,每一段距离都种上了绿树,还有高标准的篮球场、网球场、游泳馆等体育设施,洪文浩告诉记者,“施工区是临时的,但把环境破坏后却是永久不可逆的,我们是用建设小城镇的环保理念建设水电站工区,不仅可以使施工区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也可使施工区在施工完毕后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溪洛渡在全国开了先河。”据介绍,溪洛渡施工区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座垃圾填埋场――溪洛渡沟垃圾填埋场,十年来所有的生活垃圾全部填埋在这里;施工区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强大的污(废)水处理管网系统,四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两座生产废水处理厂每天运转,处理过的水被用于砂石生产和植被绿化,没有一吨超标污水排进金沙江;所有的洞渣被直接送进骨料场,最后凝固成了大坝的一部分,回收利用率竟高达60%,确保不让一方渣石倒进金沙江;甚至为了保护雷波县的一棵参天古树,电站公路修建还曾绕道。还有一项环保举措让人感动,为了下游鱼苗繁殖河道水温升高1℃,溪洛渡工程采用分层取水方案,为此多投资了近3亿元。“我们把对所开发流域的鱼类保护长期作为重要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不惜巨资建立了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最大限度维护河道原有水生生态环境。”沙先华表示。
远眺溪洛渡水库犹如一潭碧玉,原来以泥沙闻名的金沙江在人类的努力下变得温顺许多,两岸山体植被茂盛,空气纯净得让人忍不住多吸几口。水电站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不仅要靠环保理念的提升,还要有硬措施来保证。据介绍,中国三峡集团组织编制了水电工程招标文件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条款示范文本,意在利用合同的约束力,全面推进工程建设期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此外,像工程要请土建监理一样,任何标段的环保工作也必须专门请环境监理签字,环境监理不签字,即使施工已经完成,也算不达标,这在全国均属首次。
面对水电建设中备受争议的环保话题,陈飞有着独特观点,“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三个层次,一是变水患为水利,河流要可控,这是大生态;二是水电工程建设后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让水资源充分利用,让水环境更加优美;三是水电工程建设中要把对生态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陈飞认为,“如果从大生态的角度看,水电受到的环保指责都将迎刃而解,如果只从局部看,问题不少。”展望未来,陈飞激情满怀,“水电工程建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我们还要将人民幸福、江河不老作为新的追求,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