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峡集团援建重庆市城口县案例
摘要:三峡集团帮扶城口县巧用杠杆原理,以标杆性项目建设为支点,着眼于以点带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引领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区自觉改善水土及生态保护条件为目标,探索开展挂坡地水土改善,积极化解“易地扶贫搬迁”后产业发展难题,助力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品牌,反向推动地方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通过援建项目实施,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了群众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取得了较好工作成效。
关键词: 社会责任项目 城口县 生态文明建设
一、案例背景
城口县地处重庆市东北边缘,位于川、陕、渝三省(市)交界处,全县东西长96km,南北宽66km,幅员面积3289km2,辖2街道、10镇、13乡。城口县位于大巴山腹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汉江和嘉陵江流域的“河溪源”和“生态源”,是重庆最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和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地形和土地利用总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由于该区降雨集中,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土层薄且土壤抗蚀力弱,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城口县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域位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区划中的大巴山山地保土生态维护三级区,是丹江口库区及长江上游重点预防区以及重庆市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县之一。水土流失防治对于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和保障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口县为三峡库区移民县,为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做出了牺牲与贡献,同时城口县也是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县,需要群策群力推进县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为助力城口县保护良好生态并树立秦巴山区生态安全发展标杆,三峡集团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协调对接城口帮助解决水土保持问题。结合城口水利及生态发展实际,重点实施了城口县双河乡水土保持及道路改造项目、复兴街道和平社区山洪沟治理项目、周溪乡三元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等项目。三峡集团援建的项目具备较强的示范带动效应,在解决城口水土保持问题的同时,也开展了有益探索,对地方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二、实施举措
(一)立足大巴山坡地水土保持,切实保护大巴山生态环境,积极涵养长江上游水资源
城口处于三峡库区与大西北交界点,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地,也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三峡集团援建城口项目重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大巴山生态保护,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作出贡献。城口县双河乡水土保持项目选址于余坪村。该村位于半山腰一缓坡,为老余坪乡政府所在地,住户较为密集。这种大山上的挂坡地,具有大巴山地区传统农业坡地的典型特征,不成体量,开辟较久,多没有排水沟,也无坚固的堡坎。这些土地一方面较为贫瘠,另一方面耕作比较频繁,加之降雨趋多,经常产生滑坡、泥石流,水土保持影响较大。涵养大巴山水土,必须探索如何改善挂坡地的水土保持环境。项目以余坪村为试点,探索坡地治理办法,实现坡地改梯地100亩,整治有隐患的山河沟2处,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切实解决区域水土保持问题。项目于2022年12月启动,预计2023年夏完工并发挥作用。项目完成后,除涵养水土外,还将改善土地耕种环境,为下一步集约利用打下坚实基础。挂坡地的成果整治,有助于大巴山地区开启挂坡地水土保持整治工程,切实为保护大巴山生态,涵养长江上游水资源发挥重要作用。
(二)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用”,着重帮助大巴山群众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产业发展难题
城口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县。从八五扶贫实施以来,城口陆续出台高山移民、生态移民、水库移民等举措,为集约节约利用水土资源,保护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5年至2020年间的脱贫攻坚战中,城口继续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政策,探索出台了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办法,在山下平坦之地建起了漂亮的移民安置点,并探索了“产业上山、人口下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的发展思路。移民广泛参与森林护林员、防火宣传员、河道守护员等公益事业,对修复、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地扶贫搬迁”涌现出系列问题,比如产业体量不足、结构不优、竞争性不强及交通出入不便等诸多问题。三峡集团帮扶实施的双河乡大树坪村道路改造项目致力于农村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项目主要用于扩建和硬化产业道路3.5公里,同步建设安防、挡墙、排水沟。项目已于2023年3月启动,预计夏季完工。项目建成后,除直接改善店坪村10社40余户180余人的出行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将方便道路沿途400余亩标准梯田的使用,切实为当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在帮扶工作中,三峡集团始终重视帮助脱贫群众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在双河乡余坪村水利帮扶项目中,三峡集团还将整治坡地与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充分结合,助力建设革命教育基地,为革命老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积极探索了水利与农业、文化、旅游组合发展的新路子。
(三)建设标杆项目,积极助力地方获得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等国家级招牌,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城口县制定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等创建工作目标。三峡集团积极策划项目,将援建项目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清单,高质量推进相关工作。三峡集团援建的周溪乡三元村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成为城口县农村供水“四管”示范工程中的标杆以及集约节约用水的典范。援建的复兴街道和平社区山洪沟治理及配套项目,通过疏浚河沟,建设排洪设施,改变了下雨天道路成河的窘境,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更使得河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2022年,城口县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三峡集团援建的水利项目成为城口水利建设亮眼的招牌。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将有力引领城口走实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道路,引领周边区县更加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积极创建国家招牌,实现大巴山区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创建长江上游良好生态条件。
(四)始终践行习近平“十六字”治水方针,以项目引领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着力提升水土保持意识
社会责任项目实施除了改善区域水利条件,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外,更重视向山区群众传达水土保持意识。三峡集团援建的项目始终遵循习近平“十六字”治水方针,始终以水利保护、涵养生态、惠及人民为重点,让群众看到了国家、社会对于水土保持的重视,看到了生态破坏后再修复将付出的沉重代价,看到了良好水利建设成果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三峡集团援建项目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实施,为城口未来水利建设提供了示范,也将发展水利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种在了人民群众心里。企业有担当,人民得实惠。项目激发了城口人民学习三峡集团帮扶情怀,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如今,城口人民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良好生态条件,自觉参与水土资源保护与良好生态环境创建,积极捍卫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成果,争创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
三、取得成效
三峡集团帮扶城口工作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是履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实践,充分诠释了为国担当、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对于引领全社会共同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兴修水利、保持水土具有示范意义。援建项目分别从坡地水土保持、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示范等方面入手,力图在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间找到更多突破口和结合点。项目主旨契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符合城口发展实际,均取得较好效果。项目实施有力推动了城口水利建设,促进城口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并顺利进入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名录。项目产生的实际效应远不止项目本身,它体现了国家、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心,对生态涵养地区保持良好水土的重视,它倡导的水利利民、水利惠农、绿色发展等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它助推创建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等国家荣誉将有力推动城口及周边县市更加深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带动生态保护区域群众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
四、工作展望
三峡集团援建项目一定能够很好发挥效应,成为城口水利建设的示范性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引领、推动城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口生态建设结出更加绚丽的果实。城口及周边生态涵养县市一定能够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生态保护成果,更加重视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让长江上游的生态越来越好。社会各界一定会更加关注秦巴山区生态发展,一定有更多企业参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建设,切实为涵养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