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凉山彝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项目案例
摘 要:自2021年起,三峡集团与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合作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峡集团会同有关单位逐渐探索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凉山模式”。项目实现了学会普通话和养成好习惯的目标,帮助近10万名彝族学前儿童扫除语言障碍,为其成长成才贡献三峡力量。
关键词:学前学普 凉山模式 七大成效 推广普及
一、案例背景
四川凉山州是金沙江下游水电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涉及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电站,共搬迁安置移民8万余人。这里既是水库移民重点区域,又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问题仍较突出。为破解其根源性问题,帮助3至6岁彝族学前儿童在入学前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2018年7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简称学前学普)率先在凉山彝区试点先行。2020年9月,“学前学普”行动实现大小凉山20个县市区所有学前儿童全覆盖。
2021年,“学前学普”行动结束试点转入正式实施阶段,三峡集团立足库区实际,将凉山教育帮扶与“学前学普”行动有机结合,经与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沟通协商,决定自2021年起与促进会合作,在四川凉山彝区共同实施“学前学普”行动项目,帮助近10万名彝族学前儿童扫除语言障碍,为其成长成才贡献三峡力量。
二、实施举措
“学前学普”行动旨在帮助四川凉山州和乐山市小凉山彝族聚居区3—6岁学前儿童在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其中,学会普通话的基本要求是“听懂、会说、敢说、会用”,养成好习惯的基本要求是“讲卫生、懂礼貌、爱学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峡集团会同地方政府和促进会,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建设机构队伍、建立工作机制、做好相关配套保障、开展研究评估、开发教辅材料、强化培训和督导等举措,探索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凉山模式”。
图1 幼儿教师为彝族儿童开展普通话教学
(一)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有关部门发文后,凉山州、乐山市相继出台有关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三峡集团会同促进会迅速根据相关方针对项目制定相关制度,确保试点顺利开展。
(二)建设机构队伍。国家有关部门、四川省、凉山州乐山市及其各区(县)市、促进会、三峡集团多级联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试点组织管理和实施等机构,充实和培训师资队伍,聘用技术保障单位提供培训、教学、评估等技术方案,并加强督导。
图2 幼儿教师为彝族儿童开展普通话教学
(三)建立工作机制。三峡集团会同促进会健全工作协调沟通、项目效果跟踪等工作机制,保障各级沟通顺畅有序、效果评估科学及时、资金依法合规使用。
(四)做好相关配套保障。凉山州各级政府依托财政加大投入做好幼儿园、幼教点通电、通水、通网络工作,落实村幼辅导员工作补贴,探索有关待遇政策,满足试点要求。
(五)开展研究评估。促进会会同三峡集团,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对项目实施效果开展跟踪评估,并开展有关专项研究。
(六)开发教辅材料。通过专业机构开发、编印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辅材料、童话剧、教学视频集等教学资源,供辅导员、督导和儿童使用。
(七)强化培训和督导。促进会会同三峡集团,通过系统培训幼教点辅导员和采用督导模式保证教育质量。基于充分的教学资源对辅导员和督导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实现幼教点的全覆盖;严格管理辅导员,要求持有或在规定时间内获得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技术保障单位细化量化服务内容和标准,建立督导体系,形成模块化、标准化、可复制化的督导体系;邀请教育专家下沉式对口帮扶,组建督导团队,进行走访督导,监督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落实。
三、取得成效
(一)普通话水平明显提升。“学前学普”行动有效解决了凉山彝区学前儿童普通话学习问题,实现了具有正常学习能力3—6岁凉山彝区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
(二)良好行为习惯普遍养成。“学前学普”行动目标不仅在于学好普通话,还包括养成好习惯。“学前学普”行动培养了儿童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形成并强化了饭前洗手、勤刷牙洗脸、不随地大小便的健康意识。
(三)后续小学成绩显著提高。儿童在学龄前学会普通话,减少或避免了在小学阶段由于语言问题导致的学习障碍、厌学情绪及辍学风险,更有利于适应校园生活和实现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
(四)家庭成员普通话水平提升。项目惠及的儿童掌握普通话后,还进一步促进其家庭成员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如通过“小手拉大手”教家长学普通话,以及通过“小手拉小小手”即教弟弟妹妹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开始学习普通话。
(五)推动凉山彝区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学前学普”行动通过推动师资水平及教育质量提升,改善幼儿园(幼教点)硬件设施等,全面推动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更加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师资水平明显提升。
(六)推动凉山彝区移风易俗。学普儿童学会了普通话,养成了好习惯,懂得了感恩情,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学普用普,养成讲卫生等良好习惯。
(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强化。“学前学普”、同文同语、共学共进,不仅让少数民族儿童具备更好的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还让其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过程中形成国家与中华民族的观念,对国家与民族的认识更加全面,形成并逐渐巩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思想基础。
四、工作展望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将其作为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作为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来抓。“学前学普”行动的“凉山模式”对于在其他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