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丨“水冰”蓝的三峡情缘
本网讯(喻清卿 尹良润)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场馆,如同一个个蓝色水泡堆砌而成的“水立方”已经成为北京地标性建筑之一。2022年冬奥会期间,“水立方”又将变身成为“冰立方”,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的冰壶场馆。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世界级水上运动竞技场和中国另外一个闻名于世的工程——三峡工程还有一段特殊情缘。
“水立方”——三峡人的新挑战
筹划奥运场馆建设之初,北京市政府指定北京国资公司负责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设。作为标志性项目的水立方建设受到中央和北京市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建设管理要求高。长于国资管理、投融资运作的北京国资公司,急需在国内寻求一支既有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又具有国内一流管理水平的单位具体组织项目建设管理。
彼时,接到邀请的中国三峡总公司(三峡集团)正值即将实现三峡工程首批机组发电,双线五级船闸通航,开启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的关键时期,随即组建了三峡总公司奥运游泳中心项目建设管理部(以下简称“三峡奥运项目部”),以建设三峡工程的成功管理经验支援北京奥运、回报社会。
2003年1月,三峡总公司调集精兵强将,一批来自三峡大坝建设一线的年轻管理技术队伍,肩负重托,意气风发地来到北京,投入到水立方建设中。
“使命感特别强。”三峡集团原副总经理樊启祥,作为时任三峡奥运项目负责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和三峡工程一样,奥运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我们三峡人对奥运工程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然而,从三峡到奥运,从宜昌到北京,环境与角色迥然不同。
从三峡工地来到北京,除了使命感,伴随的还有一份“忐忑”,水立方钢结构体系,为全世界第一次使用,结构方案能否成立,国内国外专家都捏着一把汗:膜结构气枕是全世界面积最大、建筑功能最全面、施工技术最复杂,国内外无经验可借鉴。作为一支水利建设管理队伍,三峡奥运项目部并没有参与工民建工程的“丰富”经验,对北京的建筑市场、政府项目管理的一般程序、奥运会场馆的标准要求更是一无所知,技术难题叠加经验的欠缺,这个“活儿”不好干。
2006年8月1日首个气枕安装
角色的转换,也给三峡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之前的水利工程中,三峡总公司是以业主身份组织建设,到了水立方,三峡总公司要以“项目管理”方的角色全过程、全方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并对业主负责。当时“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探索中的模式,对其责、权、利尚无法律或规范界定。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构建管理框架,如何将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与现场管理相契合,如何将三峡模式与水立方模式相结合,机制上存在难点,管理上面临挑战。
三峡标准下的“水立方”建设
挑战与困难是考验,也是检验。
伴随项目的推进,大家认识到万事开头难,在这种管理模式和建设环境下,任何一支队伍处于这种角色,都会经历不适,经历挑战和磨难,只有在干中学,学中干,工程才有可能顺利向前推进。“大家集体荣誉感都很强,面对困难,自觉把三峡工程那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带到工作中,沉下心来从头开始学习。”作为时任三峡奥运项目部负责人的三峡集团原副总经理孙志禹回忆道。
除了组织员工“啃书本”、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外,项目部还组织大家赴国内著名运动场馆和建设单位调研,学习先进建设管理经验。“我们完全是通过学习理解吸收,完善了自己对体育场馆建设管理的理解,从而做出国家游泳中心项目管理规划。”时任三峡奥运项目部工程部负责人陈俊波说。
“参加水立方建设,三峡工程建设管理的经验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在项目建设组织过程中,我们对三峡工程、大水电的一些做法坚决进行了传承。”时任三峡奥运项目部副经理的王武斌说。
在工程设计阶段,结合三峡建设经验,打破工民建传统做法,将科研设计和施工方案同步研究,为项目后续施工创造了便利;在基础设计施工中,在工民建行业中开创性地应用了三峡工程已成熟使用的旋喷桩工艺,大大节省投资,提高了工效;在招标文件编制时,结合三峡工程土建与机电多次交面、建设与运行“无缝交接”的理念,对有关界面责任划分、暂估价招标等都做了详尽约定,设计方都忍不住赞叹,“没见过考虑这么细致的招标文件”;采纳了三峡混凝土质量驻站延伸管理的办法后,水立方混凝土质量控制水平大大提高;借鉴三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同步”的理念,强化绿色建设,实施绿色奥运工程……
水立方的三峡人正是在传承三峡经验的基础上,将科研、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各方有效地组织起来,推动项目建设稳步向前,其建设进度一直居于奥运场馆前列。
三峡人的“北漂”生活
从2003年12月24日到2008年1月28日,1000多个日日夜夜,三峡人见证了水立方这个传奇从无到有的过程。
2006年7月30日形象
正如每一个光鲜工程的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风雨,三峡团队也经历了水立方工程建设的低谷和艰难期,体验了一把“北漂”生活的酸甜苦辣。
三峡奥运项目部第一批管理骨干刚刚奔赴北京不久,就遇上了“非典”疫情,项目部先是无处就餐,紧接着又被租住的招待所“赶了出来”,面临“流落街头”的窘况。三峡总公司领导了解情况后,及时协调,解决了项目部员工食宿两大问题,一直坚持到疫情结束。
2006年9月29日形象
为了保证项目工期,项目部员工唯恐浪费一分钟时间,紧张的工作稀释了非典带来的恐慌。由于住宿的集中,大家基本实现了流水线作业,一个人做完,另一个人马上接着干,做到了“人停事不停”。
幸运的是,三峡团队中没有一人在非典中病倒。“我们没有受到非典的影响和干扰,更没有提出撤退的想法和要求。自始至终坚守岗位,忘我工作,当时被称为‘另类’的一群人。”时任三峡奥运项目部综合负责人的三峡资本公司纪委书记万启洲说。
如果说非典让三峡人感受到了“北漂”生活的动荡,一场突如其来的“尘卷风”更是让人感受到了惊心动魄。
2006年10月25日形象
2004年8月27日下午,一场“尘卷风”袭击了“水立方”工地,这场风灾让整个水立方工地上刚刚建好的临时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摧毁,整个现场陷入瘫痪状态,三峡项目部临时办公房却屹立不倒,这得益于之前三峡奥运项目部陈俊波和付承平两位同志对建设质量标准的坚持。“尘卷风”来时办公房内正在开会,大家迅速钻到大会议桌下避险。待险情结束,大家第一时间自发组织救援,陆续从废墟中营救出300多名工人,后续赶来救援的306医院的院长对现场的三峡人竖起了大拇指,“你们在救援的黄金半小时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感谢你们!”
砥砺奋进的三峡团队
回望五年的水立方建设时光,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三峡人,都纷纷表达了对这个团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当时,派驻三峡奥运项目部的年轻业务骨干大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一旦常驻北京,繁忙工作的重压之下,基本无暇顾及家庭。面对百年奥运梦想,在组织的召唤下,大家积极服从安排,将能参加奥运工程视为无上光荣,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奔赴北京投入到水立方的建设管理工作之中。水立方建设的年轻工程师有着共同的信念:要运用已有的三峡经验,在未知的领域做出一番成绩;要把三峡精神带到奥运,打造“水立方”精品工程,为三峡争光、为国争光!
三峡奥运项目部刚入驻水立方时,受到了参建各方的质疑,大家认为建三峡大坝与建造场馆模式完全不同,这样一支团队来承担项目管理的职能,肯定不够专业,随着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参建各方对三峡人越来越信任和依赖。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民回忆起当年和三峡团队的合作,忘不了三峡人的好学与勤奋。“他们善学、好学,很短的时间内,对工民建的专业水平就让我们刮目相看。”
时任中建一局水立方项目执行总工的陈蕾,在项目现场最早接触的就是三峡人,三峡人的“较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选择理想的搅拌站和实验室,“他们在北京跑了一两个月,几乎考察了北京所有的搅拌站和实验室。”而说到对成品的考察的认真劲,更是让陈蕾连连感慨,“三峡团队的认真细致,是我的从业经历里未曾遇到过的。”
三峡团队特别敢于担当,是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奇勇对三峡人的印象。水立方的膜结构是其技术难点之一,“当时膜结构生产有几条技术路线可以选择,三峡人用极大的魄力和担当确定了最适合国内实际的方式,为膜结构引入中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奥运工程举世瞩目,尤其水立方又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赠的唯一一个奥运场馆,需要接受外部机构的全过程审计,因此廉洁建设的要求非常高,绝对不能出任何廉政瑕疵。“我们很庆幸选择了三峡团队作为项目管理方,他们非常实在,有时甚至可以用“刻板”来形容,他们没有任何不廉洁的行为。”时任北京国资公司国家游泳中心分公司的工程技术负责人王洪世说。
从质疑到认同,三峡人正是通过“好学、担当、勤勉、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廉洁自律的企业理念,赢得了参建各方的认同与尊重。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水立方”钢结构设计有关的9个系统性科研课题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膜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验收标准,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ETFE膜技术及施工的行业标准……
2008年4月,水立方测试圆满结束后,北京市国资公司向三峡奥运项目部颁发了一项特殊的奖项——“水立方”建设特殊贡献奖。此后,水立方也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从三峡到奥运,这一项项荣誉作证:三峡建设者是经得起检验和考验的。
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水立方被指定作为举办欢迎宴会场所的前夕,北京国资公司再次邀请三峡集团对水立方APEC晚宴演出工程进行安全检查与评估。“他们的党性、品德和能力让我钦佩,未来再有大型活动,我们还会选择携手三峡团队。”杨奇勇说。
上善若水,三峡人与水结缘,在两个不同的水世界中演绎着相同的梦想,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水的传奇”。
本文图片除部分资料图片外,均由张爱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