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云

  

  黄桂云,2014年最美三峡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入选中国好人榜。

  长江三峡地区是国家地质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种基因库”。这里生长着大量特有珍稀植物,记录着三峡地区亿万年来的地理、气候和生物信息。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是三峡工程论证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峡集团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在精心组织三峡工程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抢救和保护三峡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黄桂云从最初参与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调研,到担任三峡苗圃研究中心主任,与这项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长为三峡珍稀植物研究的“领头雁”,成长为三峡珍稀植物的“保护神”。

  在参与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调研的大半年时间里,黄桂云几乎踏遍了三峡库区5.5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她忍受着野外工作蚊虫叮咬的痛楚、毒蛇出没的恐惧,在荆棘丛生的深山峡谷中穿梭,睡的是帐篷、啃的是干粮、喝的是泉水,风吹日晒,皮肤裂了、脸晒黑了,她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有一次,她脚底一滑,差点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摔下去,那“惊魂一刻”让同伴们至今都记忆犹新。腿脚手臂被荆棘划伤了,她扯把草药,用嘴巴一嚼,敷在伤口上,用布条一缠就接着干活,俨然是一个“女汉子”。通过他们一班人的努力,蔬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中华蚊母……等三峡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从悬崖陡壁或溪沟荒滩中移栽到三峡苗圃中心,并在这个新家过上了好日子。

  对疏花水柏枝的迁地保护,黄桂云很是费了一番脑筋,先是在坝下江滩进行了多次移栽,都没能成活;后来精心模拟它的生长环境,在苗圃植物园水滨找了最接近它原生态的地方,好不容易才栽活了它。黄桂云通过向土专家请教,刻苦钻研,采用扦插方法培育了500余株种苗,成活率达85%以上,填补了疏花水柏枝无性繁殖的技术空白,也为开发库区消落带植物提供了研究样本。

  为了掌握荷叶铁线蕨的繁育技术,黄桂云赴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找刘宏涛教授拜师学艺。黄桂云向刘教授详细介绍了库区珍稀植物抢救保护成果,刘教授听到三峡珍稀濒危植物没有因蓄水而灭绝,十分欣慰。在刘教授的精心指导下,荷叶铁线蕨孢子繁殖技术获得了成功,为荷叶铁线蕨的种群繁育和永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2008年,黄桂云在三峡库区巴东、巫山等地野外考察时,发现海拔1000多米的滑坡山体上,不仅生长着巴东木莲、三峡槭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还生长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树种,她又惊又喜又担忧,若是这些珍稀植物的生长地一旦发生滑坡,那就非常痛惜了。她专程去北京找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请教如何保护这些珍稀植物和名贵树种。专家说,珍稀植物之所以稀少,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对生长环境特别挑剔,引种移栽是保护它们的通常做法。但是三峡坝区地表都是花岗岩风化砂,栽种一般的树木都很难成活,想在这样低海拔的季风区引种移栽珙桐和红豆杉那样“娇贵”树种,简直就是“爬天梯”一般的神话。

  无路难,开路更难。黄桂云不服输,也不甘心。她为了深入了解红豆杉、珙桐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环境,在引种之前,爬到它们野生地的树林里搭起了帐篷,住了一个多月,每天观察记录它们生长的光、热、水、气以及土壤条件指标数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黄桂云就更有把握了。在移栽树种的时,她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特意从它们的“老家”运来一车原土,把周围那些灌木、野草、藤蔓都一起“移民”,陪着它“唠嗑”。为了保证珍稀植物在新家中能够成活,苗圃中心为珙桐树搭建了几十米高的遮荫网,安装迷雾系统,营造适宜生长的小环境。为了增强红豆杉表土的透气性,黄桂云想到医院抢救病人时常使用呼吸机,也为它安上了带透气孔的PVC管,让它自由呼吸透气、成活生长。在黄桂云心目中,这些珍稀植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陪伴成长。苦心人,天不负。引种的第二年,珙桐就开出了满树像白鸽一样美丽的花朵,红豆杉结出了粒粒饱满的相思红豆,这是对她多年来默默守护珍稀植物最丰厚的褒奖。通过采取几年的驯化技术措施,基本上使它们适应了低海拔地区生长。

  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苗圃中心要向珍稀植物研究保护领域的最前沿进军。现在最前沿的植物繁育技术就是实验室组培,通过对植物的花、叶、茎、芽等组织细胞进行“克隆”,可以获得成千上万的植株,实现植物批量繁殖,无疑也是珍稀植物研究和种群繁衍的利器。

  黄桂云初始学历不高,换上白大褂进实验室搞科研也是“大姑娘上娇——头一回”。搞组培实验既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拔尖人才,但她没有气馁,咬咬牙自己带头上,把别人休闲娱乐的功夫统统用在钻研业务上,孜孜不倦地啃书本、上网络、做实验,忍着头闷、恶心等不良反应,在高度密闭的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大半天。她虚心向专家请教,不断向实践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逐渐掌握了组培核心技术,成为了实验室的“排头兵”。

  2009年,在“宜昌百合增殖繁育”组培实验过程中,先后遇到了外植体污染、胚体褐化等技术难题,进行了上万次的试验,看着黑乎乎、软绵绵的试验品,她伤心过、彷徨过,灭菌万般严格还搞不成功,是不是方向搞错了?她冥思苦想,借鉴育儿教学抓早期的思路,选取生长一两年的小鳞茎进行诱导,终于在试管中获得了小鳞茎胚芽。然而,试管里的胚芽需要每2小时观察一次,她丝毫不敢懈怠,夜里定了闹钟起来观察,连续工作了50多个小时,疲惫不堪的她晕倒在实验室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经过五年多的努力,“百合试管小鳞茎诱导方法”终于获得成功,于201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如今,通过实验室组培,苗圃中心已成功培育出了香果树、枫香、一品红等一大批经济价值、科研价值都很高的花卉苗木。

  在黄桂云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三峡苗圃中心已经成功引种了224个品种共13000多株特有珍稀植物,初步建成了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成为三峡的“绿色名片”。201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学及生态学专家沈国舫在参观三峡苗圃中心后感慨:“三峡苗圃中心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库区生物的多样性,确保了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的永续利用。”

  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研究保护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任重而道远,黄桂云和她的团队深知自己平凡工作的意义。他们表示:将继续发扬克难攻坚精神、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天更蓝、地更绿,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