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宝:你有笑脸,我有成就
本网讯(杨洪程)“看到你们家摘掉贫困帽子,我感到非常高兴。你有笑脸,我有成就。有句话说得好,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 邹春宝拉着村民余剑锋的手说。
“太感谢你们了。能过上这样安逸的日子,想都没有想到。现在,村的公路硬化了,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居房、用上自来水,收入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就医就学有保障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余剑锋高兴地说。
5月12日上午, 三峡集团维西挂职干部邹春宝第六次来到普米族聚居山村皆菊村拖洛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余剑锋家,两人相见就像故友重逢,谈过去、讲现在、话未来。
“忧愁着你的忧愁”
“云南迪庆维西县,我来了,我已做好准备,我将用坚定的步伐和谦卑的姿态迎接你的检阅。”2018年6月22日,邹春宝肩负三峡集团的殷殷重托,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奔赴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三江并流”腹地——维西!
“那天的所见所闻让我刻骨铭心。”邹春宝紧接着谈起了第一次到皆菊村拖洛村民小组难忘经历。
那天,也就是邹春宝到维西挂职的第56天。为尽快掌握村情和贫情,邹春宝一大早就来到攀天阁乡皆菊村拖洛村民小组,路是泥巴路,狭窄且坑坑洼洼,连续降雨,道路坎坷难行。站在村口的小山包上,映入邹春宝眼帘是一座座阻绝视野的高山,高高的山脊上和山间褶皱的坡地上零零落落地散布破旧的木楞房,迎面扑来的秋风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封闭与贫瘠。
到村委会和田间了解“数实”对比情况
冒着雨,踏着泥泞,邹春宝钻进了余剑锋家低矮潮湿的木楞子房:木楞房前是用木板围栏而成的牲畜圈。用于生活的木楞房一共两格,一格的中间有一个火塘,火塘上有一个铁三角,上面是一口小铁锅,锅里煮着“一锅煮”——玉米粒加干白菜,上面飘着很少的油星。余剑锋夫妻俩围在“一锅煮”前面,准备吃午饭,神色木然。木楞子的另一格是卧室,一家人就挤在这里,被褥很旧,有些发黑了,床上很随意地丢着几件破旧的脏衣服。
像余剑锋家一样,拖洛群众在困境中苦熬: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畜混居严重,环境卫生“脏乱差”尤为突出,没有主导产业,加之地处高寒山区,光热不足,过着“靠天吃饭”“土地里刨食儿”的贫困日子。
这一天,邹春宝走访了21个贫困户,听到最多的就是“没有来钱路子,没有钱供娃娃上大学,没有钱改善居住条件,没有钱娶媳妇。”
汽车颠簸着把邹春宝带离拖洛,但带不走邹春宝那颗忧虑的心。夜深了,邹春宝翻开日记本,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写道:“这份视觉上的冲击令我震惊,看着贫困户那世代居住的四壁漏风的木楞房、火塘边聊以充当床铺的破旧不堪的棉被,还有他们木然的表情时,我的心为之疼痛。”
忧愁着你的忧愁,痛苦着你的痛苦。邹春宝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余剑锋在内的皆菊村贫困群众“找病根、开药方,拔穷根”,改变包括拖洛村民小组在内的皆菊村贫困面貌!
在当天的日记中,邹春宝写道:“这样艰难的路,我第一次走过,这样贫困的状况,我第一次见过。皆菊村是维西县贫困山村一个缩影。在维西县这个以直过民族为主的广袤大地上,还生活着很多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他们祖祖辈辈付出了太多艰辛的努力,但始终无法改变贫困的面貌,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再加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导致贫困户的生活陷入窘境。帮助普米族在内的直过民族摆脱贫困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叩开脱贫致富的“钥匙”在哪里?邹春宝住进村里,跟村“两委”、社干部交心谈心,共谋包括拖洛村民小组在内的较少民族聚居村攀天阁皆菊村脱贫大计。于是,以通组路改造、硬化、改善居住条件、发展扶贫产业、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的皆菊村帮扶方案出炉了,帮扶举措一个钉子一个眼落地了,“想都不敢想”的奇迹发生了!
“幸福着你的幸福”
5月4日,“五一”小长假,三峡集团派驻维西的扶贫干部带着集团领导的嘱托来到攀天阁乡皆菊村、拖枝大村等地开展普米族普米族脱贫成效巩固提升项目调查研究工作。
走进群众实地调研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邹春宝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来来来,屋里坐,请喝上一杯茶。”当天上午,邹春宝来到皆菊村共麻组和丽军家,和丽军夫妻俩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家人一样热情招待邹春宝。“请代我向三峡集团的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捎句话,我们共麻群众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三峡集团!”
讲到这几年来的变化,和丽军滔滔不绝。和丽军今年50岁了,是皆菊村第二支部书记、共麻社社长。和丽军家当年评为贫困的原因是两个女儿都在上大学,家中没有经济来源。三峡集团帮扶维西给和丽军一家带来新的希望,家里农田转租给永昌公司,有了一份固定收入;夫妻俩在公司务工又有了一份收入。孩子上大学有乡政府、村“两委”的资助和贷学金。
“今年,我跟永昌公司承包了300亩农田,按照公司生产有机老黑谷的标准组织生产,公司每年给我们45万元的承包费。我每亩要用上13个工,每个工100元,支付工钱39万元。”和丽军说,“现在,两个娃娃大学毕业在县城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安逸了。光我一个人安逸不行,我要带更多的群众同奔小康。”
邹春宝跟和丽军谈的正起劲的时候,共麻社最难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和成全来了。他兴冲冲地说:“社长,我今天上午的活路做完了,下午做什么?”
和成全是智障残疾人,也是家里唯一能做活路的人了。他们一家4口人,老父亲常年患病,做不了活路,一个哥哥常年患病,今年3月份去世,还有一个哥哥和成军长期患重病做不了活路。村里人都说:“和成全家脱贫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了,他们家流转给公司3亩地,每年流转土地收入2400元,当生态管护员每年收入9500元,跟着和丽军在公司务工年收入5000多元。这几笔算起来,一家人把“贫困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和成全家了,有了三峡集团的扶持,有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链条,和成全家收入稳定增加了。”皆菊村委会负责人说。
三峡集团帮助建立的冰葡萄基地
去年,在三峡集团的帮扶下,永昌公司在皆菊村流转了1400亩水田,群众土地租赁收入每年800元一亩,在确保直过民族普米族资产资源收益的同时,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光是这一笔,皆菊村群众每年收入112万元;每亩老黑谷用工约25至30个工时,每工时约80元,每年群众务工收入达336万元,受益群众达996户35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9户857人实现脱贫摘帽。
这几天,皆菊村普米族中年妇女熊文玉的脸上绽放出灿烂而幸福的笑容。这个5口人的普米族人家近年来好事不断。
熊文玉说:“在三峡集团的帮助下,我们村的道路、住房等条件都得到改善,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奠定了基础。政府给我们家投资了3万元,我们家拿出8万元,对住房进行了改造,让客人住得更安逸。”
熊文玉接着说:“前几天,我们家刚送走3名来自广东的自驾车游客。他们在我们家住了3天,住的的普米族民居,吃的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老黑谷、本地土鸡、竹笋、木耳等特色食品。白天,他们欣赏攀天阁坝子风光,晚上在火塘边听普米族民间歌手对歌。他们临别时留下1600元钱,还买走了2000多元的老黑谷和天麻。”
在三峡集团的帮助下,皆菊普米族村落的道路、住房等条件都得到改善,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奠定了基础。“世界最高海拔产稻区”、“世界第一品牌老黑谷”、“普米族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乡村旅游业覆盖了所有普米族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
5月15日,邹春宝来到永春乡拖枝大村就后续帮扶工作进行调研。过去,普米族聚居的拖枝大村行路难,村容村貌差的问题很突出。如今,拖枝大村从“丑小鸭”变成了“美天鹅”: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道路两边是用木栅栏围成的小花园、小菜园;具有普米族特征的新房掩映在绿荫中,家家养花,户户干净整洁,让人心情舒畅。
焕然一新的拖枝大村
“现在的日子换到以前想都不敢想。这种安逸的日子,我真想再活30年。”拖枝大村普米族老人和仕珍今年78岁了,身体很健朗,讲起过去,谈起现在,老人有说不完的话。她拉着邹春宝的手说:“这几年,我们拖枝大村群众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是共产党给我们普米人带来的好福气。今天就不要走了,在我们家吃上一顿家常便饭。”
“看到你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们感到很高兴。习近平总书记说,摘掉贫困帽子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一起努力吧,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邹春宝握着普米族老人和仕珍的手说。
“这是场荣耀战役多辛苦都值得”
“五一”长假期间,三峡集团领导到维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问邹春宝:“在维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辛苦吗?”邹春宝回答:“说不辛苦那是违心的话。但我感到这份付出值得!维西如期脱贫摘帽,直过民族普米族全族如期脱贫摘帽。这是维西历史上一块跨越发展的丰碑!我光荣地参加了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战役,非常荣耀!”
“邹春宝离开妻子、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不远万里来到维西,把维西当成故乡,融入群众、植根群众,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落细帮扶措施,让普米族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维西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钱晓君在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上发言时说。
5月17日,邹春宝先后来到保和镇兰永村和永春乡菊香村,看到脱贫路上跟上趟的普米族兄弟,邹春宝的心里暖洋洋的。喜从何来?来自“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承诺化作实践,温暖了普米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