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华:驻村书记的4个绰号
本网讯(金文霞)驻村书记何许人也?三峡集团湖北能源派驻精准扶贫、脱贫帮扶村——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高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赵建华。
驻村6个年头,在清江隔河岩库区,一个总面积 17.82平方千米、生活着492户2015 人的土家族边远高山村庄,村民们更愿意用4个绰号代替“赵书记”这个“官名”。
山寨“弥勒佛”
“坚决不行!”赵书记板起脸。2015年底驻村不久, 面临一笔“巨款”——湖北能源每年向高桥村投入的50万元帮扶资金,有村民提议将这笔钱平均分给贫困户,算下来一户两千多元。平常赵书记可不似这般金刚怒目。一米七四敦厚的身材,圆嘟嘟的脸上 总是笑眯眯,一口地道长阳方言,一副热心快肠,一尊活灵活现“弥勒佛”。
贫困户严昌军腿部残疾,靠一只小铁皮渔舟在清江库区捕点“水货” 养家。赵书记入户时发现他家房前屋后的李子、桃子和尚未成熟的柚子挂 满枝头,满坡“山货”无人采摘。看到的收入不能变现,赵书记心焦,立即在朋友圈发出呼吁,近20人将其所有鲜果,捕捞的鱼虾收了个干干净净, 变成现金。
贫困户王兴山,高桥村5组最边远高山上的村民,儿子在中国地质大 学上学,靠他养羊、养猪、就近打工供读,因为身体不好,曾突发疾病倒 在家中,3天后才被上山砍柴的村民发现。赵书记了解情况后,主动把他纳入资助对象,直至大学毕业,2018年他儿子考取本校研究生,不属促进会 助学对象,赵书记又与村班子商量,从村光伏发电收入中解决一定生活补助,同时将他调入集中安置房,安排到村劳动服务公司打工,年收入15000元左右。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滞留外地村民急需援助,48岁的七组村民 龚明桂,本就罹患癌症,又在湖南打工工地意外受伤,一个月来不能走路, 无法回乡,他爱人李美元心急却无招,小年夜将电话打给赵建华,赵建华连 夜帮忙联系当地劳动仲裁部门,解决就地治疗;54岁的贫困户四组村民邓连 东被困武昌火车站近一个月,被志愿者发现,网上公开视频,在武汉工作的 侄儿听说是高桥村的,赶紧通知三爹赵建华,赵建华迅速与村、镇联系,并 请侄儿帮忙求助武汉朋友解救,被送至社区托管,又觅得一份工作。
不过,对人总是笑眯眯的赵书记与村民有个约定,来找他,一定要面 带微笑。他认为微笑是最起码的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哭哭啼啼地来, 开开心心而返的;也有打打闹闹地来,平平和和而归的。
才富“搬运工”
“村干部真厉害!”2018年9月26日,一位罗马尼亚客人用蹩脚中文大赞高桥村28岁村官郑松格。当时,郑松格正随同镇领导接待国际贸易客人。郑松格是高桥村人,原本在菲律宾工作,为何突然返乡?只因收到一 份《乡亲邀你回村参加美丽高桥建设》倡议书。这正是赵建华的杰作迎新也送旧,赵书记是人才“搬运工”。连续3年,村班子成员陆续有人考上公务员,也有人调走。老而乏力的高桥村两委班子渐渐活起来。
搬来人才的目的是搬来财富。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可选准一个适宜村情民意、又能为民增收、充实村级集体收入的产业谈何容易?赵书记到处取经问道。他了解到省直一个扶贫工作队在长阳磨市救师担保8万元低息贷款。
赵建华察看瓜蒌种植基地(金文霞 摄)
赵建华走访村民刘志锦的茶厂(金文霞 摄)
口村推行瓜蒌种植,已成功种植800多亩。能不能在高桥村试种?赵建华带领 村班子赴湖北省最大的瓜蒌种植基地利 川学习观摩。最终湖北能源投资20万元, 引进风险不大、技术含量不高、适宜高 桥生态环境的瓜蒌种植技术入村,成立 长阳金蒂源合作社,负责该产业的规范 管理。2019 年春种秋收,村民就近务工 种植瓜蒌增收9万元,土地租赁收入1万元,让34个贫困户受益。
除了瓜蒌,湖北能源还和国家电网 合作建立了光伏扶贫项目。眼见 4000 亩 茶园管理不善、效益不佳,赵书记与村 班子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帮助村里引入 专业公司,合建“绿山窝茶叶专业合作 社”,精心培育的“致富带头人”刘志锦 拓展茶厂规模,没有资金渠道,他与村 两委班子商量,以村名义向农村信用社
2019年,村集体收入在全镇26个自然村中名列第二,跻身全县154个自然村第20位。困难“接盘侠”村里日常鸡毛蒜皮的事不少,棘手难办。
“为什么村里经常来那么多人送米送油,怎么没我的份?”有一天上午,住在村委会旁边的三组84岁老汉李良成,撑着拐杖颤颤巍巍爬到赵书记3楼的办公室。他不是贫困户,没有帮扶人,赵书记耐心解释,又个人买了米油给他送去,安抚老人的心。
二组贫困户刘光兰家得到一笔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政府担息1万元贷款, 硬是要挪作修房之用,三番五次找到赵书记签审。赵书记不能违反政策, 但又不得不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就与村班子商量,贷款用于发展养猪和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修缮住房另帮他找到渠道。
2019年,全县脱贫攻坚摘帽 新举措——危房改造,贫困户刘 光明与其父两栋住宅均在此列。 他长期在外打工,村干部常与他 电话联系不上,村、镇做了许多 工作无果。面对这个“老大难”, 赵建华再次当了“接盘侠”。12点15分,正是午饭时间,电话应该在身边,赵建华试探性拨过去,通了!连忙介绍身份,说明意图,电话居然没挂。这个电话 让他对赵书记产生信任,不仅连续接了几个电话,还约定见面时 间。到时赵书记专门开车接他进 村,落实了两栋房子维修,使高桥村危房改造进度在全镇26个村 中排名第二。考虑他仍属建档立卡贫困户,女儿还在上大学,恰 村光伏发电利润分配中有一项在 校大学生帮扶政策,赵书记与村两委班子商量,把他女儿调进资助对象中。
赵建华(中)入户走访乐呵呵(金文霞 摄)
赵建华(中)与村班子成员 在高桥村村委楼前留影(金文霞 摄)
行路难,是 2015年赵建华刚驻村时的切身感受。当他听说土地坪一位 老婆婆自驾铁皮舟收农作物,登舟时,舟离岸人落水,马上提议最先在土 地坪库区援建一座便民公路桥。2016年,湖北能源投资40万元的公路桥建 成,解决了村民多年生产生活出行困难问题。随后,综合整治村原有主公 路13千米。由于驻村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地方政府将国家帮扶政策向高桥村倾斜,硬化村公路28千米,各组、集中居民区均通水泥路……2020 年夏日,将迎来高桥村交通帮扶的“高光时刻”,一座耗资3800万元、241米长的峡洞岩公路桥正式开工。
驻村“苦行僧”
“新车进来变坏车。”与赵建华搭班子的胡兴桂心疼赵书记的车。高桥村属典型高山村,没有一块大于篮球场的天然平地,高差达千米是常态。 进村的山路险峻曲折,从宜昌到村里要走3个多小时。看得见的房舍、江水,行到跟前,却要绕无数圈,没有车,寸步难行。单位实行了车改,工作队没有配置公车。 临入村前才 提到的 一辆30多万的楼兰 被他开进了 村。初来时,村里道路破 败不堪。山高坡陡, 车胎与地面 摩擦时 常冒出浓浓黑烟。
赵建华正在做工作笔记(金文霞 摄)
行路艰辛又充满危险。刚入村不久的一个夜晚,赵建华和队友赶回长阳参加驻村工作队员培训,因道路不 熟,经过一个弯道时右后轮驶出路面,后支架在水泥路沿上发出巨大声响 和颠簸,车轮悬空近20米后返回路面,停车用手机照明灯一看,深不见底,流水声声。待返村路经此处,再看时足有20米深,路沿破坏痕迹犹存。 工作生活条件再艰苦他都能克服,而病痛对于五十多岁的人来说,却是不小考验。2016年8月,赵建华突然尿道结石发作,剧痛不已,由队友护送回宜昌就医,手术住院一周,出院第三天,他就在夫人的指责声中驱 车返村。2017年9月,他陪同光伏发电现场检查,午时的强光和汗水让人 睁不开眼,拍照时左脚腕扭伤,他强忍疼痛硬撑到3天后的周五下午才返 回宜昌,但脚已肿得不能行走,次日是外甥背着他去就医的,3天后刚能行 走就又入村了
驻村6个年头,高桥村早已成为宜昌市首批“贫困村出列、贫困户销 号”村,工作队成为湖北省“工作突出的工作队”,赵书记成为“工作突出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