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军:奔走在庙河村的“活百科”

  本网讯(陈宇杨)从三峡坝区驱车往西北方向行驶大约两小时,便来到秭归县茅坪镇西北部移民库区村——庙河村,这是三峡集团脱贫帮扶的一个对口支援点。2019年1月,经三峡集团选派,长江电力梯调中心华小军成为了这个村的“驻村书记”,从此他和村民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庙河村▲

  初到庙河村时,“荒凉”是他对庙河村的第一印象。进村的盘山路尘土飞扬,不时还会遇上山体滑坡,土路连接着错落散布在山上的各户,雨天里更是行走不便,村子里没有覆盖4G网络,电也不稳定。刚进村没几天,他就因当地饮食不卫生而拉肚子,但更多的困难还在后面……

  生活上的困难可以适应,而最大的阻力还是村民的不信任。也难怪,一个听不懂当地方言,又只干过水文技术的外地人,咋让大家伙儿相信跟着他能致富嘛。

  为了打开村民的心路,他想到了多跑腿这个笨办法,一次不行跑十次,总会有所收获。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华小军奔走在各家各户摸清情况。村民陈宗由和妻子两人住山顶上,山路崎岖,没有车道。华小军每次入户走访他家,泥泞的山路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有次半夜,陈宗由的妻子突发高血压,身体水肿、麻木无力、神志模糊,华小军得知后立马和工作队的几个同志迅速爬上山顶,深一脚浅一脚地把她背下来,开车送去秭归县人民医院。汗流浃背的华小军在医院的过道上焦急地踱来踱去,直至确认无恙,才长舒一口气。

  很多时候,华小军都是在这样来回的奔波中度过,为了节约时间,饭经常是回到宿舍匆匆对付一口。有时碰到不好做工作的,还会十几次、几十次上门。用心换心,自然也和老乡的距离拉近了,村民们也渐渐认可了他。但是想脱贫还得有产业,华小军和工作队员又琢磨起来。

  ▲华小军查看庙河村玉米生长情况▲

  原来村里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茶叶,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一年到头的收成并不佳。华小军了解发现,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其实更适合推广村里现在个别户种植的九月红和伦晚两种柑橘。想通过大规模种植柑橘,增加柑橘产量和农户收入,这就意味着需要购买大量的柑橘苗,这笔费用村民们都不愿支出,怎么办?通过华小军的奔走协调,在三峡集团大力支持下,免费为全村121家农户采购发放九月红和伦晚两种柑橘树苗14000多棵。

  树苗运来的当天,华小军和工作队员一起肩挑背扛地把树苗送到农户家中,但没想到的是,多数村民已经习惯“望天收”的种植模式,面对收到的柑橘苗连声抱怨道“耐不活(做不了)”、“类朗个儿搞呢?(这怎么办呢)”,不愿意、不配合的情绪在村民中比比皆是。

  ▲华小军为村民分发柑橘苗▲

  扶贫先扶志,村民们觉得种植柑橘自个干不来,华小军就自己先零基础学起,自己学成了“土专家”,再传授给村民。“我们先从技术人员那里把这些技术争取学得越多越好,等学通弄明白以后,再传给大家,就像火种一样,一个个再散开。”

  于是,华小军又开始频繁地奔走于贫困户的家中,挨家挨户地、手把手地带着大伙一块种苗。村民们渐渐的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看着长势喜人的果树,不出意外,每年人均可增收3000元,大家都觉得生活有奔头了。但兴奋之余,也有人提出:“华书记,我们这个路相当难走,连摩托车都过不了,没人收就只能烂在地里。”

  华小军听罢,及时向秭归县和三峡集团汇报。很快,在三峡集团的支援下,庙河村至最近的屈原集镇原先3.5米的路全硬化拓宽至4.5米。泥泞小路没了,道路也拓宽了,运输柑橘卡车能开进来了,原先需要2个小时的车程缩短到只需要20分钟。

  

  ▲庙河村道路修缮前后变化▲

  秋天到了,村里以前栽种的九月红和伦晚该采摘了,几位批发商空降般地出现在村民面前。原来,华小军在昼夜不停地通过朋友圈和电商服务站,替他们联系着买家,发布广告,帮忙促销了7600斤,接近总产量的三成,一年的辛苦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村民都乐开了花。

  时间一长,村里但凡有什么问题,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同事王小平说:“比如说今天突然下暴雨了,不来水了,哪个水管坏了,想着第一个事情就是找华书记。家里有什么小矛盾,有些孩子读书的,也会来向他咨询一下学习的方法。村民都称他为‘活百科’。”

  ▲土坯房改造成的砖瓦房▲

       华小军为庙河村所做的点点滴滴,村民们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华小军说,有的村民跑到他这里,不会表达,就硬塞给他自家的几个鸡蛋、一点糯米,或者一小壶酒,这都是他们搞喜事时最珍贵的礼物,这让华小军心里感觉很温暖。

  一年任期结束那天,很多人都赶来给他送行,75岁的独居老婆婆杜开英拉着华小军的手,不忍放开,伤心地一直哭。有一位党员哭得直到被送回家都没停。

  在庙河村的这年,华小军先后被评为秭归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北省驻村工作优秀第一书记。华小军说他比起获得个人荣誉,村民集体脱贫致富更令他骄傲自豪。他和这个村子的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即使离开了这里,心也会留下。等来年九月红丰收的那天,他会再来这里,像往常一样和庙河村民拉着家常,讨论着如何将生活过得更美好。

  “在庙河村的365个日夜,与村民朝夕相处,我早已把庙河村当成了第二个家,把村里的每一个人当成了自己的家人。”说到这,华小军停顿了一下,“其实,对我姑娘我觉得缺失挺大的,挺遗憾的。”来驻村的时候,上小学四年级的姑娘才刚来宜昌半年,妻子在成都工作,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却没陪在孩子身边。“但闺女很懂事,很为我骄傲,因为我告诉她,我虽然不能陪伴她,但是爸爸是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也过上和她一样幸福的生活。

  ▲华小军与女儿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