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三峡人
本网讯(吴豪强)连绵起伏的大、小凉山,是彝族人赖以生生不息的怀抱。但这里气候恶劣、交通闭塞,也让彝族人羁留于此、困顿于此。千百年来,凉山彝族人把生命种在大山里,与贫困抗争,向命运呐喊,但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束缚。很多人说,贫困的凉山就是中国的“非洲”。
为了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冲锋号和动员令。凉山州是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是四川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2016年以来,三峡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聚焦四川凉山彝区,累计捐赠2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四川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确保项目资金有效使用和精准落实,三峡集团抽调6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驻点凉山,他们扎根在凉山大地,与当地扶贫干部同吃、同住、同行、同劳动,这群靓丽的身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唐巍:“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越西县大花乡大花村是凉山州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村民居住的房屋大多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像样的家具……。2017年开始,越西县利用三峡集团支持的1300余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开始在大花乡另选新址,修路建房,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实施,建设三峡新村。
三峡集团援建的越西县大花三峡新村。 摄影:张青
“扶贫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逐步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唐巍说。
这位从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办公室抽调到凉山州扶贫开发局社扶科挂职并担任凉山州帮扶工作组组长的年轻人,文静帅气,话语不多。自2015年开始,唐巍便开始从事川滇两省扶贫管理工作,并于2018年,主动请缨到凉山彝区扶贫一线牵头开展帮扶工作。
格衣扎且子一家是越西县大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一家有7口人,其中3人身患残疾——父亲偏瘫多年,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也有重病,而他自己从小因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格衣扎且子每天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豆花,供孩子上学和补贴家用。唐巍长期关注和跟踪格衣扎且子一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尽其所能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多次勉励其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2017年底,格衣扎且子一家同其他村民一起住进了三峡集团帮扶新建的安全住房,生活面貌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巍(右)现场检查扶贫工作。
在唐巍的扶贫工作日志里,有数千个“格衣扎且子”正在摆脱贫困,过上了致富奔康的好日子。
“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不想理他。”唐巍的妻子彭艺双说。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唐巍正在下乡途中,接到电话,他立马朝家里赶,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孩子出生6个多小时后他才赶到医院,抱着襁褓中的小宝宝,想到妻子一个人进产房时的种种委屈,他瞬间“泪崩”。然而,凉山州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泪崩”之后,他依然带着新的牵挂奔赴扶贫一线,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扶贫工作中。
唐巍(左二)现场检查扶贫工作。
为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四川省从扶贫、政法、教育、财政、农林、商务、卫计、旅游等多个系统派出了5700多名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员深入凉山扶贫一线。唐巍说,他只是其中很平凡的一员,让贫困群众告别过去的穷困生活、过上好日子,是他投入扶贫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冯怀春:“家乡富了、美了,我心里更高兴”
凉山是冯怀春的家乡。
派冯怀春到凉山州驻点扶贫,对他来说,虽是意料之外的事,却是他非常愿意做的事。
2018年7月,冯怀春暂时离开三峡新能源公司的怀抱,如愿来到凉山州扶贫开发局挂职扶贫。
冯怀春(右三)检查会理县外北乡岩峰村使用三峡资金修建通村道路情况。
冯怀春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到凉山州喜德县当兵的军人,参加过追剿残余土匪,后转业到凉山州昭觉县土产公司工作。冯怀春的脑海里还经常浮现父亲与当地彝族人一起喝“转转酒”的情形:打开一瓶酒,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一人一口轮流喝,直到喝完酒为止。
会东县上花山村为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距离会东县城约110公里,整个村处于高山腰上,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上花山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严重缺水,村里规划采取自流供水方式从高山上接引山泉水解决全村饮水、农田灌溉等困难,但需新建水池若干。由于缺乏资金,长期不能实施。
“只有把村民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才能找到精准帮扶的路子。”冯怀春说。
冯怀春和当地干部多次到上花山村实地调研,上门倾听村民的意见,经过多方努力,上花山村新建饮水项目落了地,新建了饮水管道9公里、饮水池15口,几百年来“饮水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清洌甘甜的山泉水流到新建的饮水池里,村民们说:“水真甜”。
冯怀春(左一)检查会理江普乡船房村三峡援建贫困户的住房功能改造情况。
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现在的上花山村还种上了500亩左右的桃树、芒果树,已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像潘洪涛这样的贫困户都能受益。
2018年9月20日,冯怀春再次来到上花山村调研,刚一进村,贫困户潘洪涛就迎上来对冯怀春说:“感谢你们的帮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啰!”
当地驻村干部说,由于偏僻和贫困,潘洪涛的老婆离家出走后没有回来。近几年,在三峡集团的资助下,潘洪涛与当地村民一样,修好了水泥新房,养了猪、羊、鸡,种了玉米、芒果等作物,经济收入有了很大保障,孩子也读书了,生产生活有了很大起色。
会理县船房村、新建村是金沙江畔乌东德库区贫困村,2020年4月24日,冯怀春来到这里调研饮水工程情况,船房村驻村第一书记介绍,这两个村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常年缺水”,距离金沙江边高差达1000米至2000米,从金沙江取水十在困难。好在县扶贫开发局给他们安排了“三峡资金”200余万元,修建了太阳能提灌站从金沙江取水送到村民家中,待工程完工,这两个村彝族村民将喝到干甜的金沙江水。之后冯怀春来到船房村贫困村民家里,看见放着的好几个“大号塑料桶”,问“这是用来做什么的”,村民说“这是家里喝水煮饭用的储水桶!”,冯怀春心里一酸,没有再问“洗澡怎么办?”村民听说是三峡集团捐赠资金帮助他家修缮了房子,还将引来了金沙江水,要留大家吃饭,冯怀春说:“这是党的政策好,希望你家越过越红火!”婉拒了吃饭,只和村民合影留恋。
冯怀春(右一)检查会东县乌东德镇大梨树村“三峡新村”32户贫困户新建住房情况。
在凉山州长大的冯怀春,对凉山的一切都有亲切感。冯怀春每个月都要走进他对口联系的凉山州会理、会东和德昌县的村村寨寨,了解帮扶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他积极参与各县的扶贫规划制订,多次到扶贫现场考察调研,认真撰写扶贫工作论文,仔细核对项目资金的落实与调整,一天到晚都在思考和忙碌。
冯怀春说,挂职扶贫一年多来,在凉山走过的山路,超过了以往40多年的总和。凉山是他的家乡,家乡富了、美了,他心里更高兴。
孔令欢:“扶贫工作的繁琐与艰辛,一般人想不到”
2016年至今,三峡集团帮扶雷波县资金21750万元,建设9个三峡新村,新、改建住房880户、实施产业扶持项目2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8个、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67个、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21个。受益贫困村有57个,受益贫困人口达18227人。
看着这些数字,孔令欢多少有些成就感。
雷波县马处哈三峡新村。 摄影:昝昭
孔令欢是从长江电力溪洛渡电厂抽调到凉山州挂职的扶贫干部,主要负责联系雷波县和美姑县三峡帮扶工作。
孔令欢说,最初报名时,以为扶贫就是下乡进村、写写调研报告之类的事。真正参与扶贫工作后,才知道扶贫工作的繁琐与艰辛:一点基础数据都没有,总是有填不完的表格、有核对不完的数据、有跑不完的山路、有做不完的思想工作,还有数不清的起早摸黑和加班加点。
孔令欢(中)在美姑县尔其乡依惹村查看通组硬化路项目。摄影:阿都阿姬
2018年7月31日,孔令欢与工作组成员一行乘坐“小黄车”前往雷波县渡口乡溜沙坡村实地踏勘(因为车漆是黄色的,他们戏称为“小黄车”)。刚到村里,突然听到有人大呼:“飞石来了,快让开。”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只听到“砰”的一声震响,一块比篮球还大的飞石从山上凌空而下,砸中了“小黄车”。
幸运的是,飞石没砸到人。孔令欢说:“想起这件事,我的心就砰砰地跳。”
孔令欢在美姑县尔其乡依惹村查看安全饮水项目。摄影:阿都阿姬
第二天,孔令欢一行去三峡集团定点帮扶的贫困村瓦古村调研。瓦古村在一座山顶上,上山的路蜿蜒曲折。“当天正下着毛毛细雨,车行到在半山腰的一个回头弯里时,几块拳头大的飞石突然从车窗外划过,有的飞石还砸在车身上。富有经验的驾驶员左冲右突,机敏地避开了各种飞石,安全抵达了目的地。
两天行程遇到两次飞石“袭击”,给孔令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现在说起来很轻松,但当时确实让人害怕。”孔令欢说。这样的事只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小插曲,扶贫工作的繁琐与艰辛,一般人想不到。
孟广林:“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好了,心里才踏实”
金阳县地史村是三峡集团援建帮扶的贫困村之一,三峡集团援建380万元建造38户贫困户安全住房,受益贫困人口247人;援建230万元用于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殖业项目,覆盖贫困户75 户、贫困人口477人,待项目完全投产后,预计每户每年增收7300元以上;计划投入643 万元用于集中安置点道路硬化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实施整村安全饮水工程3公里,修建一座“地史村三峡连心桥”桥梁等基础设施工程;援建320万元修建民俗多功能用房、污水排放及处理设施、垃圾房及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我们不参与这些项目的规划与决策,但我们有责任核实资金和项目落实落地,有责任对这些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三峡集团帮扶的每一分钱、每一个项目都精准地造福贫困群众。”做事极其认真的孟广林一字一句地说。
孟广林(左)检查金阳县木尼古尔村贫困户安全住房入住情况。
这位来自长江电力溪洛渡电厂的技术干部,来凉山挂职扶贫的想法很简单:原来是与机器、设备打交道,现在来与人打交道,希望以此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19年7月10日,孟广林组织对三峡集团帮扶的金阳县地史村房建建设工作进行了巡查,发现该村安全住房项目存在施工人员配置少、原材料未进行报验(合格证缺失)、墙体厚度不足(砖混结构房屋违规使用单层砖砌墙)、墙体歪斜、砂浆不饱满、柱子箍筋间距过大等问题,及时向该村第一书记及相关领导通报了情况,纠正了住房建设存在的安全隐患。
“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好了,心里才踏实。”孟广林说。
孟广林(右一)检查布拖县特木里镇集中安置点建设情况
真正参与到扶贫工作后,孟广林才发现,扶贫工作远远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帮扶项目的进展不理想,管理的方式不一样。有的项目基础资料缺失无法正常施工,有的帮扶项目资金到位了但长期“趴账”,有的项目管理不到位、进展缓慢。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只能是不挑不拣,遇到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潘诚成:“我有一个‘心愿’,一定要完成”
看着普格县、宁南县的三峡新村拔地而起,看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变成了畅通的水泥路,看着贫困群众不再“人畜共居”,潘诚成感到由衷的高兴、自豪。
两年前的普格县夹铁乡莫尔非铁村,90多户房屋,仅有1户是比较坚固的石壁房,其余都是低矮的土坯房。驻村第一书记介绍说,老百姓“庸懒散漫”惯了,在街边,经常可以看到无事可干的老百姓,妇女儿童在捉身上的虱子,男人们目光呆滞,喝着低劣的酒。
潘诚成(左一)检查三峡新村建设情况
2017年,三峡集团援助莫尔非铁村建设三峡新村,经过不懈努力,一座座砖瓦新房已经全部建好,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老百姓的思想和面貌也慢慢得到了改变。三峡集团出资修建集中畜圈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扶贫干部帮助老百姓发展特色产业,目前,该村珍珠米、花椒、核桃种植、种草养畜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生活条件改善了,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逐渐勤劳了。老村支书阿达此且平日里念叨最多的,就是“党的恩情永远都感激不尽”,他说,路修好了,房子建好了,水接通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府代缴了,低保生活也给他兜底,管吃管穿管住,这一辈子,从没遇到过这么好的政策,从未有过这样的幸福。
潘诚成是来自三峡发展公司的一名水电建设工程师,2018年7月,他离别家人,报名来到凉山挂职扶贫。
对于曾有一段挂职经历的潘诚成,有很多人看不懂、甚至怀疑他的动机。“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我都要来,为什么?因为别人看不到我的内心,也不了解我的想法。”潘诚成说。“其实,来这里扶贫,为了一段未完成的心愿。”
潘诚成(左)检查三峡新村建设情况
潘诚成说,那是2016年,他被选派到湖北省郧阳县贫困村白浪镇东沟村、会沟村和寺沟村驻点扶贫。3个多月时间里,他和工作队员一起走村入户,慰问了30余家贫困户、老党员、老干部和军人家属;帮助贫困村解决了饮水问题、筹集了修路资金、组织了劳务输出、启动了产业发展,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但由于工作调动,原计划中帮扶贫困学生入学、持续跟进扶贫产业等项目,没有来得及完成。在他的心里,好像总有一件事没有完成。
来到凉山,潘诚成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扶贫工作上。潘诚成说,凉山州普格县、宁南县、西昌市累计有1万多人在三峡集团帮扶下脱贫,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潘诚成的女儿已经1岁多了。当她见到常年在外、难得回家一次的潘诚成时,却是害怕地往外婆身后躲。如何让女儿亲近自己,成了现在潘诚成做好扶贫工作之外的另一“新任务”。
刘松:“能亲自参与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工作,我感到很自豪”
2019年底,根据三峡集团主动参与地方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安排,刘松确定轮换顶岗马共强,到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处挂职,常驻凉山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自己有义务为国家的脱贫攻坚工作尽一份力,能亲自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也是自己的光荣。”刘松说。
刘松(右二)与昭觉县四开乡洒瓦洛尔村三峡新村村民合影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瞬间爆发,全国上下都经受着一场严峻考验。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要求大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峡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精神,3月8日,刘松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乘坐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办公室白鹤滩移民项目部车辆赶赴凉山州扶贫工作一线,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复工复产。
刘松负责联系凉山州昭觉县,昭觉县是四川省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之一,也是省级挂牌督战县。截止2019年底,昭觉县仍有55个贫困村、0.7万贫困户、3.3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在11.3%,脱贫任务重、时间紧。
刘松(左二)下乡检查工作。
刘松经常对县里的扶贫干部这样说,“作为扶贫接棒手,我要确保三峡集团帮扶项目落地落实,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之年,稳定住、巩固好这来之不易的成果。”2020年,三峡集团新增支持昭觉县4000万元脱贫攻坚资金,累计支持昭觉县1.6亿元,共开展了108个项目。其中,近9800万元用于住房建设。截至目前,新建三峡新村14个,已完成新建住房1526户,房屋功能改造275户,危房改造599户,及时助力昭觉县按期解决了“三保障”问题。
刘松作为凉山帮扶工作组的一名新成员,他明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他将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成果,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盛夏时节,红艳艳的三角梅,在凉山大地上漫山遍野地盛开。
一年多来,这6名年轻人不顾劳累,爬山涉水跑遍了凉山州数百个贫困村。不管处在哪里,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能像三角梅一样,落地生根,绽放着灿烂的青春红。
凉山州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刘辉南说,这6名年轻人为凉山州脱贫攻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我们内心里充满了感激。
凉山州扶贫开发局社会扶贫科科长吴贤顺说,这6名年轻人作风踏实,非常接地气,符合凉山州扶贫工作的要求和期待。
山路弯弯,江水绵长。这些离家千里的年轻的三峡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持续奋勇前行在广袤的凉山大地上,青春的脚步,坚定又矫健。青春的背影,靓丽而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