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三峡集团等六大企业集团帮助云南百万贫困群众脱贫

  2015年以来,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云南省烟草专卖局、招商局集团贯彻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累计投入82.9亿元,实施1.3万多个扶贫项目,帮扶云南21个贫困县摘帽、825个贫困村出列、26.96万户105.47万贫困人口脱贫,推动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基本解决怒族和傈僳族“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扛实政治责任,发挥优势“攻堡垒”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云南省委、省政府和6家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20余次研究帮扶工作。6家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深入帮扶地区调研20余次,选派71名优秀干部到帮扶县挂职,与帮扶地区和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推动脱贫攻坚。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6家企业集团分别与云南省签订帮扶协议,结合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2016-2020年),实现“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帮扶、州(市)和县(市、区)抓落实”工作机制,全力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三峡集团投入25亿元帮扶景颇族、普米族、怒族和昭通市5个深度贫困县,华能集团投入20亿元帮扶拉祜族、佤族,大唐集团投入10亿元帮扶傈僳族,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投入10亿元帮扶布朗族和曲靖市2个深度贫困县,云南省烟草专卖局投入14.9亿元帮扶阿昌族和昭通市2个深度贫困县,招商局集团投入3亿元帮扶昭通市镇雄县。

  聚焦短板弱项,精准帮扶“强造血

  一是帮助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6万户、易地扶贫搬迁1821户,建成39所中小学和35所幼儿园,建设19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39所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设施,建设446个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二是帮助推进产业扶贫。紧扣云南重点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融合化、品牌化思路推进产业扶贫,发展经济作物18.11万亩,养殖猪牛羊11.29万头,扶持农业龙头企业436家、农民合作社106个,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124个,被帮扶贫困群众产业覆盖率由2015年的4.5%上升到2019年的93.6%,基本实现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1项增收项目。

  三是帮助推进劳务输出。坚持应转尽转、能转全转,在稳住存量、挖掘增量、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推动384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四是帮助改善设施条件。支持帮扶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乡村道路203公里、村组道路1319公里,建设村级活动场所105个、村级社区服务站41个,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工程32个、垃圾处理工程366个,完成村庄环境整治1638个,安装太阳能路灯5467盏等。

  加大培训力度,激发脱贫“新动能”

  一是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培训。结合贫困群众文化水平、技能状况、培训需求等,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已累计开展家政、建工等职业技能培训8400人次,林下中草药、冬季马铃薯种植等生产技术培训4347人次。大唐集团与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办“大唐特色班”,首批12名贫困家庭毕业生已实现定向就业。针对“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听不懂、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的情况,对1897名群众开展普通话培训。

  二是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训。采取外出培训、委托培养和线上线下教育等方式,加大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人才培训力度。华能集团帮助沧源县培训教师45名,招商局集团帮助镇雄县培训乡村医生237名。

  三是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依托党校、民族院校等机构,组织乡村干部到成都等地进行专题培训,累计培训民族地区乡村干部1214人次。三峡集团组织110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贫困村党务干部和扶贫干部到集团党校学习。

  夯实群众基础,边疆人民心向党

  一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6家企业集团从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实施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感受到党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制度的力量,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少数民族同胞充分表达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走出大山,走进城镇,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增进了民族团结。三峡集团组织95名怒族、普米族、景颇族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