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广朋:护鲟必须探索中华鲟的“海洋规律”
开栏语
本网讯(谢泽 黄克瑶)3月28日,20余万尾中华鲟在湖北省宜昌市,开启从长江到海洋的长途旅行,现已游历620多公里的路程,这两天就要抵达湖北省武汉市。守护中华鲟,你我同行。即日起,三峡小微开设“追鲟大家谈”栏目,让保护中华鲟的专家“声音”,伴随我们一路追“鲟”。
冯广朋教授 摄影:汤永浩
深入海洋,
才能将中华鲟生活史研究闭环
中华鲟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近日,带着对中华鲟保护研究的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冯广朋。据介绍,自1983年我国全面禁止中华鲟的商业捕捞已有40余年,中华鲟物种抢救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取得了一些保护成果。
作为江海洄游物种,中华鲟在海洋中生活的时间占到整个生活史的80%以上,目前我们保护和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华鲟的长江生活史和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方面。比如,实现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突破、通过成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持续开展中华鲟增殖放流(已累计放流中华鲟约900万尾)等等。
虽然成绩显著,但冯广朋认为对于中华鲟保护,“陆上的事情”做了很多,回头看“海里的成果”还远远不够。目前初步研究了中华鲟摄食、生长、洄游、海洋分布等海洋生活史,但未知仍大于已知。中华鲟海洋关键栖息地功能退化、海洋群体数量恢复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华鲟海洋研究保护任重道远。
监测技术助力,方能大海寻“鲟”
研究中华鲟海洋生活史,技术手段是前提。据冯广朋介绍,早在1996-1998年间,就有科研人员采用茜素络合物浸泡方法对幼鲟进行标记放流,试图掌握中华鲟的行进路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广为应用的监测标记手段主要有线码标记、荧光标记、PIT标记、锚标、超声波标记、分子标记、卫星标记等,其具体使用也要因“鲟”制宜。
冯广朋介绍,荧光标可用于标记较小个体的中华鲟,通过植入鱼类透明或半透明组织中的有机硅树脂,肉眼可区分放流个体和野生个体;PIT标记可以植入20厘米以上的中华鲟背鳍,用于储存着中华鲟的编号“身份”信息;锚标则对于鱼的大小没有要求,一般挂在中华鲟的背鳍上,便于后期监测回捕,及时反馈渔民误捕信息;超声波标记一般植入1.2米以上的大体格中华鲟的腹腔,通过定时或实时发送的声呐信号,便于科研人员掌握中华鲟的洄游时间、洄游距离等信息。
卫星标记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标记跟踪技术之一。冯广朋介绍,中华鲟在海洋中的分布主要通过卫星标记放流进行研究。卫星标记会在指定时间从中华鲟背鳍脱钩并弹射而出,浮出水面后将位置、水压等数据通过卫星系统传回到地面接收系统,用来评估中华鲟在我国近海海域的分布情况。当前,人们借助技术手段已初步掌握了中华鲟在沿海大陆架、海南岛、朝鲜半岛周边海域等区域的生存情况。
多方社会合力,
“鲟”得更多生存空间和时间
要想实现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监测研究,冯广朋认为还需建立统一的标记放流及监测方法、中华鲟保护宣传及误捕上报机制,结合传统网具、超声波标记、卫星标记、环境DNA等技术,构建一套完善的中华鲟海洋监测体系,从而查清中华鲟在海洋中的洄游分布规律及重要生境质量状况,探索海洋中华鲟的种群资源评估方法体系,最终提出中华鲟海洋保护方案,为保护中华鲟海洋群体、科学规划中华鲟资源养护及关键生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仅仅依靠监测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冯广朋呼吁,中华鲟的保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努力。“一方面,要加快科研攻关,掌握中华鲟资源增长规律和关键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争取设立中华鲟保护科研专项资金,为中华鲟科学研究、种群监测、增殖繁育和栖息地修复等工作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渔业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公益保护组织等社会各界多措并举,促进中华鲟野外自然种群恢复,不断加强中华鲟海洋保护力度,为中华鲟生长发育留出足够生存空间。”
编辑:喻清卿 秦阳 袁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