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鲟大家谈】常剑波:关键是要提高中华鲟有效繁殖群体数量

  本网讯(但棣瑶 谢泽)3月28日,20余万尾中华鲟在湖北宜昌开启从长江到海洋的长途之旅。近日,它们陆续游经长江九江段。

  中华鲟作为濒危的中国特有物种和长江旗舰物种,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今天和我们一起“追鲟”的,是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生态研究所教授常剑波。在他看来,提高有效繁殖群体数量,是做好中华鲟保护的关键。

  智慧养殖为中华鲟繁育提质增效

  若想增加中华鲟有效繁殖群体,一方面要保护长江生态,为中华鲟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中华鲟的人工群体建设,也就是把“池里的鱼”养好、养多。

  “中华鲟的应激反应比较强烈,尤其是在它性腺发育成熟时,应激反应会抵消掉许多前期的养育成效,因此我建议建立一种非接触式管控的养殖体系。”常剑波说。

  在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正在研发一套中华鲟智慧养殖系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对中华鲟的应激刺激,进一步提高中华鲟的人工养殖效率和质量。

  

  “在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恢复之前,人工增殖放流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需要繁育出足够多可供放流的中华鲟群体,尤其是成熟的亲鱼。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和配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常剑波说。

  多方合力方能促使监测体系闭环

  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后,其洄游信息要依靠监测手段来获取,以帮助科研人员进一步掌握中华鲟的洄游状态和生活特性。因此,监测评估技术体系是否切实可靠,对于增殖放流提质增效至关重要。

  

  常剑波认为,监测工作不能仅仅专注于“点”,而是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整个体系。

  “希望各类机构和单位共同关注,分工协作,建立一个覆盖物种恢复过程中所有环节的监测体系,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升监测效率,从而更好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他说。

  人工繁育和栖息地保护,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在放流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常剑波说。

  1996年,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常剑波认为,这些保护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中华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江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活动范围广泛,对保护它的栖息地工作带来了挑战。

  从长江中游一直到入海口,是中华鲟从孵化到变成幼鱼的重要阶段,这个过程中的生活环境、饵料直接影响着它的存活几率。常剑波表示,在未来的中华鲟物种保护工作中,除了增殖放流,覆盖中华鲟整个生活史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将是非常庞大和重要的工程。比如,对中华鲟过去未知的关键生活环境的保护,对基于生态调度的水温过程的修复,以及对适宜的产卵场和栖息地生活环境的改造等。

编辑:袁向南 李雷 杨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