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梅江灌区团结总干渠建成试通水
本网讯(黄克瑶 崔徐波 赵壮)稻苗青青,碧水绕田。江西省宁都县梅江河畔,如长龙般的渠道在山野沟壑间蜿蜒盘旋,一渠碧水正通过渠道两旁如“毛细血管”的支渠支管向田间缓缓流淌。5月23日,水利部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大水利工程、三峡集团参与建设的梅江灌区工程团结总干渠建成并试通水。
▲ 梅江灌区工程团结总干渠全线通水 摄影:王国军
团结总干渠全长28公里,是梅江灌区工程全线最大、输水线路最长、灌溉面积最大的干渠,其贯通标志着梅江灌区工程首批供水网络率先完工并发挥效益。“区域内8.5万亩早稻、5万多亩中稻、1.6万亩脐橙果园、4000多亩大棚蔬菜将率先用上灌区水。”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梅江灌区项目公司负责人程里介绍。
▲梅江灌区团结总干渠沿着山势地形蜿蜒盘旋 摄影:崔徐波
总干渠途经的宁都县洛口镇洛口村成片稻田里,村民们正撒着肥料。承包了500亩农田的种粮大户赖欲峰笑着说道,“水稻水稻,有水才长稻,我们一直就盼着能早日浇上梅江水啊。我们这边灌区今年先通水,我就多承包了200亩耕地。”
▲种粮大户赖欲峰在自家的稻田间 摄影:崔徐波
素有赣南粮仓美誉的宁都,是我国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江西省十大粮食主产区之一,现有耕地80多万亩,年产粮食8亿斤以上,占赣南总产的五分之一,自古就有“纵使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下赣州”之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铺开地图,宁都县像赣南版图上的一片树叶,贯穿县境腹地的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梅江,就如同树叶上的叶片主脉,连着主脉的570多条大小支流如同支脉,分布整片叶片。乍看起来,宁都似乎并不“干渴”。
“主要是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宁都县梅江灌区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主任廖军萍解释道。地处武夷山余脉和雩山山脉之间,宁都县多为丘陵山地,3月至7月降雨偏多,7月至来年2月降雨较少,时空分布不均。近3年的降雨数据显示,3月至7月的降雨量最高甚至达到全年雨量的80%,同时因地势高低不一,不同的田地灌溉条件存在差异,实际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 50%左右。
“早年间修建的灌渠工程已年久失修,且水源单一,工程效益发挥不够,水源保障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廖军萍说。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江西省梅江灌区工程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十四五”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国务院2022年重点推进的六大新建灌区之一,于2022年11月正式开工。
▲宁都县乡村风貌 摄影:崔徐波
据了解,梅江灌区分为北区、南区、西区共3个区8个灌片,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工程、提水工程、输配水工程、连通工程等。曾经,传统理念认为江西丘陵山区灌面散而小、不宜建设大型灌区,水利部牵头水规总院及国内知名设计企业实地踏勘调研,经过科学规划设计和测算,提出建设具备一定高程的输水工程,可以实现以自流方式为主,覆盖坡度25度以下耕地、园地及林地的灌溉,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的丘陵山区大型灌区。
“长藤结瓜”的设计理念是梅江灌区工程鲜明特色,“以团结水库等大中小水库、梅江水系支流等为调控单元(称之为‘瓜’),以输配水工程为传送单元(称之为‘藤’),变单一水源为多水源保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实现水系联通并形成流域水资源配置网络。”负责工程设计的中水北方公司设计员段雪莹介绍道。
▲ 梅江灌区工程最大水源地——团结水库 摄影:崔徐波
与此同时,灌区配套的信息化工程正在谋划推进,围绕水量调度、工程管理、自动化控制、水费计收等灌区核心业务建立统一应用平台,推动灌区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灌区管理智能化,精准响应用户(用水合作社、用水组织)用水需求,致力于打造安全节水、智慧共享、生态友好的现代化灌区。
“当前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全面建成后,可以为22个乡镇近58万亩农田灌溉、79万城乡人口供水提供保障,对改善城乡供水条件与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赣州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水利部挂职干部黄一凡说道。
此时,会同乡谢家访村的种植大户丁小宁正在自家脐橙园里忙碌。宁都县是赣南脐橙最大产区,种植面积达29万亩。赣南脐橙是宁都县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我们这地势较高,以前遇到干旱恶劣天气,周边溪水断流,只能开挖深井,依靠深井水泵向上取水,光电费一个月可能就要3000多块,容易出故障,还得一直盯着,也不安全。”丁小宁感慨道,“以后就方便了,阀门打开就有水,还可以对果树精准灌溉,还能用手机联网控制,省心省力省成本。”看着灌区工程高效节水的管道正铺向自家果园,丁小宁满怀期待!
编辑:秦阳 高锦涛 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