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的长江故事 | 三峡集团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六周年回顾

  本网讯(黄克瑶)从源头活水到绿潮激荡,长江蜿蜒流淌,挥毫万千气象。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也是折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

  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三峡集团要发挥好应有作用,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建设”。

  六年来,三峡人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从四个试点城市到长江沿线11省市,围绕城镇生活污水,建设运维了2.2万公里管网疏通城市毛细血管,守护“幸福河湖”,赋能城市治理,助力美丽乡村……

  春暖花开之际沿江河而行,记者近距离感受着生命之江的脉动。在水一方的城市里,一个个绿意盎然的故事正在发生。

  江西九江:又见浔阳龙舟赛

  “咚!呀!咚!呀!”一遍擂鼓声之后紧跟着一遍呐喊声,龙首浮沉,水花四溅,一条条龙舟在水面上劈波前行,一场阔别32年的“水上马拉松”正在江西九江南门湖上拉开序幕。

  “上一次在南门湖举办这么大型的龙舟赛还是在1992年,今天又见到了,真的是太激动了。”5月25日,家住周边的邹强明早早来到现场,南门湖畔已是人头攒动。“南门湖、甘棠湖治理之后,大家都在期待这个事呢。”邹强明笑着说道。

  
▲九江南门湖上龙舟竞渡。摄影:何玲

  南门湖、甘棠湖,是位于九江老城区中心的两个湖,从空中俯瞰,宛若九江城的“双眸”。这“两湖”不大,水域面积只有1.39平方公里,步行绕上一圈只需一个小时,但却承载着九江市民的深厚情感,能在夜幕时分吸引周边上千人汇集于此。“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是看着‘两湖’长大的。那时候水清,我经常在这里游泳。”70多岁的邹强明见证了“两湖”的岁月变迁,回忆起往事来感触颇深,“90年代以后,眼看着周边的人多了,楼房多了,很多人开始在湖里乱排放、搞养殖,湖水水质就逐渐变差了。”

  污泥淤积、水质富营养化……一场“湖泊翻新”计划势在必行,但要完成又非一日之功。从2000年开始,“两湖”曾经历过3次治理。2023年3月,九江市携手三峡集团对“两湖”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善其水质与城市景观风貌。今年3月,主体工程完工,还湖于民。

  如今,湖面上,参赛选手奋楫前行、你追我赶;湖畔,观赛人加油呐喊、助威助阵。在不为人知的水下,这一年来也经历了“热火朝天”。

  
▲ 正在现场观赛的群众 摄影:何玲

  湖边,新建雨水污水各行其道的截污管以及箱涵各5.2km。湖里,约300万方的水被全部抽干,50万方污染物含量较高的表层污泥被清出,连通长江的通道被打通,引来活水。湖湾处,苦草、马来眼子菜、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正在被种植,用以吸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江西区域公司两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经理王寒冬解释说,“这便是‘控污水、引活水、清淤泥、构生态’的一套系统治理方案。”

  控污源头在岸上,关键在管网。要实现湖水长治久清,首先要做到污水不再直排、漏排进湖,从产生污水的小区源头到市政主干管、环湖污水管道,一条条污水高速流淌网正不断从源头到末端铺开,“我们因地制宜进行合流制管道更新改造或雨污分流改造,不断提升污水收集率。”王寒冬介绍道。

  “污水要治,初期雨水也要防,雨水降落地面后,会冲刷屋面道路以及市政管网内的沉积物,直接流入湖体也会带来污染。”王寒冬告诉记者,岸边一座能容纳7万立方米水量的地下调蓄池正在火热建设中,用于收集容纳初期雨水、合流溢流污水,并实现循环利用,净化后的雨水将作为生态补水汇入“两湖”。

  “明显感受到了变化,如今的‘两湖’,水清岸绿景美。在这里举办这么大型的水上运动,全国各地的人都能看到,这里的水环境怎么可能差呢?”邹强明笑着说道。

  “‘两湖”在经过治理后,有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水质好、水面平缓,为此次龙舟赛的举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是我们时隔三十年,重新举办龙舟赛的底气。” 九江市浔阳区教体局工作人员林琦茁说道。因水而生的龙舟运动,如今成为检验水环境的“试金石”。浔阳龙舟复归来,生机盎然的绿色故事还将在长江边接续上演。

  安徽芜湖:污水处理线化为城市风景线

  逐水而行,安徽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里满目皆景。

  落羽杉林渐渐褪去冬日的火红衣裳换上“绿装”,倒映在清澈如镜的水面上,“谁也不会想到此前这里污水横流、一片脏乱。”市民刘燕笑着说道,“虽不住在附近,但在各类短视频中经常刷到这个公园如今的美景,趁着周末就带着孩子来打卡这个网红点”。刘燕直言已被“种草”。

  美景之外,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功能不容小觑。

  公园与不远处的朱家桥水质净化厂共同构建起绿色循环的生态体系。水质净化厂每天四万吨达标排放的尾水经地下管道进入公园,通过潜流人工湿地和强化处理湿地两大湿地并列运行,经过微生物生化作用等过程再度处理。

  
▲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 摄影:崔徐波

  而水质净化厂处理后的“尾水”也为公园的湿地景观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补充,增添“灵动”的生气。岸上,百花争艳,鸟儿啼鸣;水里,水草飘摇,鱼儿嬉戏,活水生态里暗藏玄机。

  “前期通过生物调查、生物品种设计、食物链模拟,在水体中人为投放草、虫、鱼等物种,初步建立共生系统,中期优化设计种群,后期通过自然演替,最终形成了‘控藻浮游动物—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完整闭合的生态链系统。”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芜湖三峡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宽讲述着隐藏在水中的奥秘。

  如今,“水清气净”的生态景观焕然一新,这个用科技手段打造的生态净水系统使得花鸟、鱼虫、树木和河湖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实现着从“污泥滩”向城市名片的华丽转变。

  
▲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 摄影:毛翔春

  安徽六安:革命老区装上“智慧大脑”

  200公里之外,淅淅沥沥的雨水为安徽六安增添一番朦胧之美,但难免为出行带来一丝不便。坐上出租车后,热情的司机黄师傅开始与记者热络攀谈。

  “跑出租10多年了,哪条路好走,哪条路下雨天容易积水,我肯定是知道的嘛。”提起这几年间城市的悄然变化,经验丰富的黄师傅说道,“就比如现在这条路,曾经一下大雨就被淹,现在好多了。”

  但黄师傅并不知道的是,在城市的另一端,六安城市水管家智慧调控中心工作人员王健正在紧密关注着雨量与内涝点,“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厂网河、供排涝’全业态智慧调控系统监控涉水设施,目前我们已经和六安气象局建立联络,配合实施城市应急管理。”王健指着面前一张数字大屏说道。

  目之所及,服务范围覆盖六安城区120平方公里的27个泵站、7个水质净化厂、4座供水厂、5个调蓄池、1座中水厂、1座污泥处理中心,还有合计长达3950公里的供排水管网,被“浓缩”在这个智慧“大脑”的方寸之间。

  
▲六安城市水管家智慧调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远程监控涉水设备。 摄影:崔徐波

  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六安曾一度面临着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低等问题,为实现治标兼治本的系统性治理,政企共做“水文章”,六安携手三峡集团打造“城市智慧水管家”的蓝图逐步落地。

  于是,不只是污水治理、雨季内涝应急处理,从水源地到水厂的原水输送、水厂到用水端的自来水供应、用水端到污水厂的污水收集处理,以及处理达标后的尾水排放、河湖生态治理、城市防洪排涝等,“都由‘水管家’统一管理,厂网河湖岸一体,改‘九龙治水’为流域统筹、系统治理,实现城市整体水环境有效改善。”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安徽六安水管家公司副总经理程俊说道。

  4年多时间里,六安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了59%,污水处理能力由18.5万吨/天提高至41.5万吨/天,城区13条黑臭水体治理全部通过住建部复核销号。“水管家”还在为城市治理带来更多可能......

  
▲六安苏大堰湿地公园 摄影:胡九思

  南京六合:村里用水接上数字科技

  一路南下,长江一级支流滁河蜿蜒穿过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所到之处风光秀美,周边村落星罗棋布。

  
▲长江一级支流滁河从六合穿过 摄影:崔徐波

  滁河畔,六合区瓜埠中心社区园农村村民张金龙的家中,入户管网将厨房用水、冲厕排水和洗浴、洗涤污水“四水全收”。屋后,五一河上长达400米的沿河架管成为污水流通“高速通道”。不远处,一座和村落已然融为一体的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化浊为清”。

  2020年,三峡集团开启首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结合六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需求,实施了六合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项目。4年来,建设运维的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覆盖全区2000多个自然村、1500平方公里范围,服务村民48.4万余人。

  点多面广、位置分散,怎么管理?智慧化、数字化赋能水环境治理正从城市向乡村延伸。“据现场查看,这个问题属于电源故障,现已解决。”在园农村一体化处理设备站点,长江环保集团长三角分公司六合项目现场工作人员陈正雷与同事根据手机APP发送的警报信息,来到现场查看情况。

  
▲陈正雷(左)与同事在现场检查设备情况 摄影:邹洁

  “每个站点均安装了网关、流量计、电表、摄像头等硬件设备收集数据,分散的数据最终传递汇集至管控平台。当设备出现故障,管控系统会自动报警,大屏上会跳出弹窗信息,我们责任运维人员在移动终端APP上也同时会收到告警信息。因为每个设施都有唯一身份码,可以精准高效识别问题所在位置。”陈正雷道出了高效工作的“秘诀”。

  陈正雷所指的管控平台,就在六合经济开发区科创园里。此时,值班人员王涵雪已接受到工作人员的处理反馈信息,继续借助村污水设施管控信息平台远程监管着全区设备运转。数字跳动中,智慧化数字大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一个个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污水处理设施高效运转保驾护航。

编辑:杨思恒